分享

《红楼梦》中的《论语》07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13 发布于甘肃
  1. 第八十四回 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探惊风贾环重结怨
  这一回,贾母提醒贾政要解决宝玉的终身大事了。贾政回说第一要他自己学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误了人家的女孩儿,岂不可惜?”贾政回去后便把宝玉叫过来问学习成绩。宝玉便说了先生给了他三个题目开笔。其中头两个题目就是《论语》里的,一个是《论语·为政》里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是《论语·学而》里的“人不知而不愠”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得不承认,这段话的知名度或许仅次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也得看到,这句话虽然有名,很多人却不知道同样出自《论语》。
  言归正传,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孔子的一句话自传,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很多人误以为孔子是在为众生指点迷津,其实不然。当然,你要向圣人学习,把圣人作为人生导师也无可厚非。
  孔子谈及自己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钻研学问;三十岁的时候,懂得了礼,做到了知书达理;四十岁的时候,在礼与学的基础上更近一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生及人事都不再迷茫;五十岁的时候,世事洞明,知道了自己立身于世的使命所在;六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豁达阅世,什么样的声音都可以接纳,什么样的事情也都可以辨明是非;七十岁的时候,自由自在,从心所欲,而且守得住底线。
  孔子活了73岁,在春秋时代算是人们眼中的彭祖。孔子晚年虽然有些郁郁寡欢,但对自己的这一总结不失精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向弟子们传递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求学境界和豁达济世的做人之境。布衣圣人,值得万世敬仰。
图片
(黛玉和紫鹃)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信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对《论语》的最初记忆,但也可能是唯一的记忆。
  “子”是“夫子”的简称,对老师的尊称。子曰就是夫子他老人家说的意思。君子一词在整个《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比如君子不器等等。另外,孔子也喜欢在谈到君子时与小人作对比,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等。那么,孔子眼中的君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很多人会说,君子自然是道德模范。实际上,在整部《论语》中,君子一词有两种含义,或者说是指代两种身份的群体。有道德的人是一种,德艺双馨;另外一种则是指有高贵身份的人,是贵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大多数时候,《论语》中的君子确实指代的就是道德模范。我们在后续的阅读中,读到君子,要注意分辨孔子提到的是哪种身份的人。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很多贵族已经贵的只剩下钱和势,常常不把道德和君上法令放在眼里,僭越之举让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对有身份没道德的人非常痛恨,一再告诫自己的学生要讲,要成
  回到这句话本身,我觉得这句话应该作为律师的基本信条之一。这句话有三层含义,我们分开来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考过司法考试的人都有过一段背诵法条的痛苦时光,考试合格成为律师之后又要面临法律检索的痛苦。浩如烟海的法条,不断重温才会信手拈来。随着执业年限和办案数量的增长,很多法条每读一次,每用一次,还是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律师应该是社交家,客户哪里来?朋友介绍最重要。朋友从远方来,可能也就是案子从远方来。有案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律师都喜欢被人唤做大律师,做大之前可以羡慕,但是不要嫉妒恨呵。走了歪路念错了经,可就不是君子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