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全局性象征意象之二:莲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莲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全局性意象,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这个意象充斥于“玉”字系的人、物、事,处处在在皆是,俯手可得。

要真正理解红楼梦,就不能不搞清楚莲这个意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这种理解,既要结合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象征意义,更要准确判断其在红楼梦中的独特含义。

  02  

正如上述所言,莲在红楼梦中的运用涉及到人物、事件、物品。但主要与人物和事件相关,其中有些人与事混用。

在实际使用莲这一意象时,作者恣肆汪洋的才华又得到进一步充分发挥,他从三个方面入手,把莲这一意象使用到极致。

一是将莲的别称,如荷、芰、芙蓉等,统一纳入莲的意象,增加了描写的灵活性,扩展了写作空间。

二是对这个象征符号的运用,拒绝单纯的泛化和抽象,并非单一使用“莲“荷”这些抽象概念,而是广泛地、具象地将其根、叶、蕾、花、实各个部位写入小说。

三是在这个意象群的运用上,作者对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区别对待,视人物、事件的性质来选择使用泛化、抽象的概念或者具象、局部概念,以赋予不同写作对象不同的含义。

如此一来,莲、荷、芰、芙蓉并用,叶、花、实、根茎齐出,使莲这一意象,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莲的意象群,扩大和丰富了“莲”这一意象的内涵,使其更立体、更厚重。

  03  

以莲的整体形象参与这个意象群构筑的有黛玉、晴雯、香菱三人,这三个人都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

一是黛玉。作为红楼梦毫无异议的当家女主角,黛玉的形象之一就是芙蓉。在占花名儿一回,芙蓉这一形象被当然地赋予黛玉。

正如众人所说,“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而这个形象的潜台词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二是晴雯。晴雯为黛之副是公认的事实,晴雯死后被封为“芙蓉花神”,与黛玉的“芙蓉”形象遥遥相对。

为祭奠晴雯,宝玉作了长篇诔文《芙蓉女儿诔》,将晴雯的这一形象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

三是香菱。香菱原名英莲,后改名香菱,本质上香菱必然要归入莲这一类群。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十分容易明白,为什么黛玉、香菱二人在一起十分相得,尤其是学诗这段故事。在有人对黛玉敬而远之时,香菱却与黛玉的关系十分融洽,还做出过掌击黛玉后背这种亲昵的举动。

这三人均为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封面人物。

  04  

以莲的局部参与意象构筑的人物,则是红楼梦中居于次要地位的角色。

一是迎春。迎春居于“藕香榭”,其笔名为藕榭。藕,一般指其根茎,其概念通常不包括花、叶、莲篷等。

用藕来比拟迎春,喻其“心空”之意。虽然迎春偶尔也有言辞犀利的时候,在探春组建诗社时与黛玉同进退抗击李纨,终因心内无主意,为孙绍祖欺压至死。但也坐实了其同归这一类群的事实。

二是迎春的小丫头莲花,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小家伙,在她的怂恿下,司棋砸了柳家的小厨房。

三是另外一个不安分的小家伙藕官。在戏班子散伙后,她被指与黛玉,与黛玉的芙蓉身份相呼应。

藕官先后以主角身份上演假凤泣虚凰,以配角身份参与蔷薇硝案,并与夏婆子即春燕的姨妈存在长期利益冲突。

四是蒋玉菡。菡萏,古指未开的荷花,特指荷花尚未开放的花苞。其艺名琪官中的“琪”字,既指玉、也指花。

上述四人,除迎春入正册外,另外三人均未出现在这部重要典籍中,但莲花、藕官仍然入红楼梦闺阁中“行止见识”在“我”之上的那一干裙钗之列。

尤其藕官和蒋玉菡,一个与黛玉关系密切,一个与宝玉“死生契阔”,其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05  

参与构筑莲这一重要意象群的事件,均是红楼梦中重要且敏感的事。

第一是可卿与晴雯之间的关系。

二人的关系以莲相串,这应当是首次发现。

在此之前,所阅读的诸多红楼梦解读文章中,未曾见到过对这一点的分析文字。如有,还请各位推荐一下,先行感谢。

这个发现,十分有助于理解红楼梦故事的安排、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以晴雯为媒介,可卿与黛玉之间存在隐秘的内在联系。

  06  

秦可卿病重之即,贾府通过冯紫英的关系请来大夫张友士。张友士给秦可卿所拟药方用的药引有两样,分别是去心建莲子七粒、红枣两枚。

张友士断定秦可卿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所开药方也只是聊尽人事。当贾蓉问他秦可卿确切病情时,张友士的回答虽然隐晦,也适度透露出了这个意思,贾蓉随即明白了真相。

也就是说,张友士看病开药方,确定秦可卿死亡一事。

第五十二回,晴雯生病,胡庸医所开药方吓倒宝玉,又请王太医来,将药方作了调整。调整的药方中专门强调有“当归、陈皮、白芍等”。

上述强调的三种药,当归、白芍与秦可卿的药方重合,秦可卿药方中当归用的是“归身”。

“归身”这味药暗合了秦可卿将死一事,晴雯的药方中有“当归”,也是作者暗示晴雯将因此而死。

  07  

让人震惊的一个细节是,宝玉守护晴雯,早晨起床喝的汤竟然是“建莲红枣儿汤”。

这个汤的成分,与张友士为秦可卿所开药方中的药引完全相同!其中,“建莲”这个物品,整部红楼梦中只在这两处出现过。

也就是说,“建莲”是作者为秦可卿和晴雯专门量身定做的一味药、一件补品。

或许也包括黛玉。在黛玉将死之前,也会出现“建莲”的影子。

这个物品的名字请大家记真、记清,后续内容还将涉及到。

另外,没有必要纠结秦可卿的药引是秦可卿自己喝,而建莲红枣儿汤是宝玉喝、和晴雯无关。红楼梦的写作不会低级到这种程度。

  08  

在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导致晴雯的死亡。

晴雯被逐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晴雯得了“女儿痨”。

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

晴雯死后,王夫人又以“女儿痨”为由,命令晴雯的哥嫂将其即刻焚化,并强调“断不可留”,从而导致宝玉与晴雯都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宝玉走来扑了个空。

这些情节,与胡王两位太医给晴雯看病前后呼应,又以宝玉喝汤、王太医换药、张友士开药方等情节用建莲完美地串联起来。

然而这个串联的线到此还没有完,它一定会与黛玉的死亡通过其他蛛丝马迹关联起来,可惜我们已经无缘看到作者的这份经天纬地的才情展露。

对此,深深的无力感、幻灭感让人抓狂,并再一次袭击身心。这大概就是红楼梦读者的宿命吧。

  09  

秦可卿死时托梦凤姐,叮嘱了三件事,其情之殷让人堕泪。

晴雯死时托梦宝玉,嘱咐宝玉好生过罢翻身就走,其干脆利落一如生前。

药引与热汤、宝玉和凤姐、可卿和晴雯、晴雯与黛玉……这一组组的关系,构成一个庞大、跨越几乎整部红楼梦的“两山对峙”关系,将红楼梦几个重要的人物、情节、事件密切关联起来,让我们不断地去思考。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莲,准确地说是“建莲”。

  10  

第二个事件是荷叶莲篷汤。

宝玉被贾政暴打后,凤姐问宝玉想吃什么,宝玉提出想吃“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

这汤的名字不一,回目标题中叫“莲叶羹”,文中又叫“荷叶汤”,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汤名显然以莲叶为主。

当凤姐将模子要来,薛姨妈看时,只点了菊花、梅花、莲蓬、菱角四种,没有再点出荷叶模子。

按照红楼梦的习惯,这应该是不写之写。

这个汤,与宝玉挨打相关,间接与“薛蟠下火”疑案有了牵连。更重要的是,这个汤是金钏死后,宝玉和玉钏儿缓和关系的媒介,汤最终被打翻,宝玉也没有喝到多少。

  11  

第三个事件是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件事发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关于这件事的分析,可参考本号《黛玉为什么将“枯荷”改为“残荷”》一文。

第四个事件是螃蟹宴。

螃蟹宴安置在藕香榭,螃蟹宴是宝钗与湘云联手的一大情节,无论湘云是否已经明白自己的处境,是否明白宝钗帮助自己的真相,二人联手这件事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

第五件事是宝玉祭奠秦钟,祭品是莲篷,保持了宝玉一贯别出心裁的风格。他用十颗大观园出产的莲篷去祭奠秦钟,将秦钟与莲这个意象结合起来。

宝玉用莲篷祭奠秦钟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本号《试说宝玉、柳湘莲和秦钟三人亲密关系》一文。

  12  

红楼梦将莲的意象用于小说不同情节,由上述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的一些活动,与其他故事结合起来,突显故事主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的文学形象十分鲜明,因其出淤泥而不染常意喻高洁、不同流合污。

与另一个全局性意象菱花镜的作用不同(参见本号《红楼梦全局性象征意象之一:菱花镜》),莲这个意象采用了其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完全是一个文学上形象,并无作过多的延展。

除个别地方外,它将红楼梦中最值得作者肯定的人物形象与莲联系起来,塑造了独特的一个人物群像。

  13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建莲”这个具象化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满清由女真发展而来,将女真诸族统一起来的是建州女真,也就是后来掌握满清政权的爱新觉罗一族。

自明朝始,凡提建州往往与满清有关,建莲这个概念,就应当与这一段历史有关。

也就是说,建莲影射满清一族。

满清一开始势力弱小,仰明朝鼻息。但是在内心欲望驱使下,加之明朝君臣长期骚操作,以建州女真部为核心的满清已经不愿意再受控于明朝政权,皇太极于1618年发七大恨檄文,正式与明朝决裂。

如此一来,秦可卿以去心建莲子作药引,影射明朝自身有病,满清攻击是致其死亡的一个引子。

建莲七枚,喻七大恨;去心,喻满清不再顺从明朝,起了反心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