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二十二)朱桓濡须败曹仁

 天山博格达 2023-07-13 发布于四川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带数万步骑兵准备进攻濡须,却扬言要向东攻打羡溪,于是朱桓分兵去救援羡溪。朱桓的援军派出去了,但曹仁大军直扑濡须。朱桓赶紧派人去把派往羡溪的援军追回来。援军还未回来,曹仁的大军已经到了。

当时朱桓手下士兵只剩五千人,诸将都心存恐惧,朱桓对他们说:“两军交锋,胜负取决于将领,并不在于兵多兵少。你们认为用兵打仗,曹仁和我谁强?我们现在面对的敌人,曹仁非智勇之将,其属下又十分胆怯,而且是千里跋涉而来,人困马乏。而我们则是据守高城,南临大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劳,这是百战百胜之势,就是曹丕亲自来也不足为惧,何况是曹仁呢?”

朱桓于是偃旗息鼓,示弱于曹仁。曹仁就派儿子曹泰攻濡须城,另派将军常雕、王双乘涂了油的牛皮船袭击江心小岛。朱桓部曲妻儿都在这个小岛上。蒋济说:“敌人盘踞在西岸,船舰都在上游,我们进入江心小岛,这是自取危亡之道。”曹仁不听,自己带一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做后援。朱桓派其他将领迎击常雕等,自己亲自迎战曹秦,曹泰不敌,烧营撤退,吴军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魏军阵亡及溺死一千余人。

《孙子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兵法》原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强?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此战曹仁开始的计谋与《孙子兵法》“倍则分之”,曹仁先是扬言要攻,朱桓得到消息,就分兵去救,结果曹仁大军到了濡须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兵了,可以说是曹仁此战有个很好的开局,通过分兵之计,使得守军数量顿时减少。接着就看双方实质性的战斗了。

但《孙子兵法》又说了:“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强?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进入实质性战斗阶段,就是硬实力的比拼,“将孰有能?”朱桓在中了曹仁的分兵之计后,在以五千对阵曹仁数万人的情况下,他能通过分析双方优劣势,激发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而曹仁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不能听取内部正确的建言,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曹仁不如朱桓;“天地孰得?”吴军占有天时地利“据守高城,南临大江,北靠山陵”;“士卒孰强?”吴军以逸待劳,曹军千里跋涉而来,人困马乏。从这几方面比较,曹仁都没有胜算。

但此时曹仁因朱桓示弱,不听蒋济之言,没有集中兵力攻打濡须城,却分兵去攻朱桓部属妻儿居住的江心小岛,不仅失去了使朱桓分兵带来的优势,反而是进一步激起了吴军的斗志,以牛皮船战东吴舰船,去攻江心岛,更是放大了自己的劣势,此仗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