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画把《小石潭记》画活了!

 梅苑67968851 2023-07-13 发布于安徽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涵义。因其谐音同“余”,百姓将生活富足、有所盈余的期盼寄托在“鱼”身上,便有了“年年有鱼(余)”的民俗画。

图片

图 | 年画·年年有鱼 | 来源于中国美术馆

而鱼类悠游水间、怡然自得的状态又与庄老“无为”的思想颇似,文人们将逍遥物外、超然自得的精神追求附加在“鱼”上。
图片

图 | 南宋·周东卿《鱼乐图》(局部),纸本设色,30.8×593.7厘米 |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刘寀(cǎi),字道源,一字弘道,北宋画家,以善画鱼闻名。
《宣和画谱》对刘寀笔下的鱼儿评价颇高,称其“深得广戏浮沉,相忘于江湖之意”。又赞刘寀笔下的鱼是涵泳自然的“水中之鱼”,区别于他人笔下神采呆滞、无活鱼灵动之意的“死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 | 北宋·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绢本设色,26.8×252.2厘米 | 现藏于美国圣路易美术馆

那么,刘寀笔下的鱼到底与“凡鱼”有何区别?
图片

刘寀和鱼

不论是古代画家还是当代艺术家,在表现“鱼”这一形象时,除非是为表达特殊寓意,否则都会强调一个“活”字。

“活”并不等于“细”。《宣和画谱》有云:

“盖画鱼者,髻、鬟、鳞、刺分明,则非水中鱼矣,安得有涵泳自然之态。”

画谱认为,将鱼身上各个部位描绘太细,反而有失鱼的“自然之态”。

这不难理解。鱼在水中往往来去自如,人类少有机会可以细致地描绘鱼身的每一个鳞片。反而是鱼作为食材出现在案板上时,人们才有机会细致地观察鱼身。

图片
图片

图 | 明·刘节《藻鱼图》,绢本设色,140.5x83.7厘米 | 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正因如此,为什么画中细致入微的鱼反而没了“活意”,便不难明白了。
刘寀笔下的鱼,绝不缺少细节,但也不会只着力于细节。比起刻画鱼的生理结构,刘寀更关注每条鱼在画中的“情绪”,以及每条鱼和整个画面的联系。
图片

落花游鱼

图片
图片

图 | 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

《落花游鱼图》以一枝盛放的桃花为引子,引入了整个“水下世界”。
桃花只出现了短短一截,并未占很大篇幅,但因其姿态的生动,仍成为了画面右侧的一处亮点。
花瓣飘落在水中,细长的鱼儿们感知到水面波动,纷纷前来争食。
图片
图 | 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
小鱼游得较快,先到达“战场”,其动势栩栩如生,无水波之笔绘,水声却响荡耳侧。
向左看,一些体型稍大的鱼也在向花瓣游进,但下方却有一只已经抢到“战利品”的小鱼,正想寻到一处鱼少的地方,细细品味。

图片

图片
图 | 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
再向左,荇藻逐渐变多,鱼的种类也开始变多。左侧场景的“故事性”不如右侧,但对水下世界的描绘却仍是十分细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 | 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

《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中评价:“画法全以渲染,而不见勾勒之笔,游鱼全为穿条,更滋生趣。鱼尾画得轻灵姿媚,一片动势,令人应接不暇。《落花游鱼图》全图画水,不着一笔,而以荇藻随波,群鱼追逐,翻藻依蒲,春水融融。画面似满,而实疏密巧施,弥觉空灵;似乱,而实各方有序,深具匠心。刘寀工诗词,精于写游鱼,尤善表现其中诗意,此图颇得'银鳞唼咂水底天’之趣。”

《落花游鱼图》将这一个水中的美好季节封存在泛黄的纸面,留驻在观者心间。正所谓:“梁间归燕避微雨,池面游鱼争落花。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王菁菁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李唯嘉

编辑:刘梦迪、李唯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