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向阳|醉读荷岭(五)

 120035948@qq.com 2023-07-14 发布于江西
文/李向阳

(五)

地灵自然人杰。

荷岭周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传说,在荷岭山中生长着一颗巨大的神树,它是棵栎树,树龄已有几百年,但它很少开花,每开一次花,荷岭山下的村庄里就会出一个文臣或者武将。

真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有“筠阳第一宦族”美誉的荷岭镇上寨村委会上寨村一探究竟。

荷山陈氏宗祠

(2023-4-30李向阳摄)

据《荷山陈氏族谱》记载,荷山上寨陈氏始祖是陈奕龙。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陈奕龙和陈仲微(南宋末名臣,《宋史》有传。为高安在二十四史中仅有的几个有传记的人之一)同游荷山,“睹荷岭自濛山(蒙山,位于今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与宜春市上高县大庙乡之间,海拔1004米)来,延袤数百里,虹桥凤轩,狮伏骥驰,绝涧壑以为梁,镌巉岩而利往,至荷山出西北方横亘二十余里,山皆东南向,叠出层见,环拱回旋,如开图画,如列雉碟。宋进士幸元龙在《荷山栖霞观记》中言:元祐庚午(1090年)断碑载,汉晋间丁令威、王子乔二仙驾紫鹿、白象栖游绝顶,晋人相慕高风逸韵,栋宇遗坛之下,红白二色散落巅峰之池,池中始生红白二莲,荷艳莲香,因以冠名曰荷山。”陈奕龙喜爱荷岭的山水,于是把家从现筠阳街道的东保村迁到现荷岭镇上寨村。

自此到明清二朝,上寨村陈氏子孙繁衍甚众,儒风甚炽,许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走出荷岭,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与管理中之中去,并青史留名。

据上寨村有识之士根据《瑞州府志》和《荷山陈氏族谱》记载统计,明清两代,该村科甲蝉联,共有进士七人,贡士五十人,举人二十一人,考授八人,国学生十七人。正因为荷山陈氏崇文尚武,圭璋茂列,被人们赞誉为“筠阳(指代高安)第一宦族”。

事实上,在高安,除了被宋真宗写诗“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只见胡”来夸赞的华林胡氏家族外,一门出这么多进士的,也就是荷山陈氏家族了。

这七位进士分别是明代的陈宜厚、陈(应)祥、陈邦瞻、陈锭、陈邦科,清代的陈守创、陈邦儒。

其中,陈祥、陈邦科、陈邦瞻、陈守创四人在《高安县志》十四卷人物志·宦绩中有个人传记。

陈祥的传记是:

陈祥,字应和,荷山人。宏治进士。初授上虞知县,廉明有声,以内艰归,民为作“去思碑”。复补华亭,时,刘瑾专恣,祥独毅然不动,及瑾败,上搜馈籍,无祥名,贤声愈著。行取山东道御史、巡按四川,淡素如寒士。时有御史素以贿闻,而依凭城社,众睥睨莫敢动,祥发其私,诏免秩,蜀民鼓舞若更生。及报,命以论堂官,忤当事,出知惠州。郡治烦剧,民财凋弊,祥决断如流,廷无留狱,时有“陈半升”之谣。桶江巨寇作乱,上命赣都御史王守仁偕祥往征之,灭其二巢,绩奏,加正三品服俸。转广东副使,历官右副都御史。所著有《荷峰集》。

大意为:陈祥,字应和,荷山人。宏治年间中进士(宏治戊午科,即1498年)。最初任命为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知县,有清廉明察的声誉。因为母丧辞官回乡守孝,当地百姓为他树立起“去思碑”,以示对他执政的认可,对他的思念。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华亭县(今上海市)知县。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妄为,陈祥独独一个人刚强不为所动,等到刘瑾败露,皇上搜查出刘瑾的送礼簿,里面没有陈祥的名字,于是陈祥贤良的声誉更加显著。陈祥先后被任命为山东道御史、四川道巡按,他都平淡朴素得像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当时四川有个御史平时就凭借贿赂上级出名,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靠山,同事都鄙视他,但没有谁敢触动他。陈祥揭露出他夺取的非法财物,皇上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四川人击鼓跳舞欢庆,就好像获得了重生。等到回京复命,陈祥被任命为论堂官,因为违逆了上司,被派出京城任惠州府知府。惠州府的公务特别繁重,百姓生活和郡治财税都非常困苦,陈祥办理公务决策果断迅速,没有案件遗留,当时民间流传“陈半升”的歌谣赞扬他。桶江(桶冈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大匪寇作乱,皇上命令南赣巡抚王守仁带领陈祥前往征讨,剿灭了匪寇的两个巢穴。战绩上报,陈祥被授予正三品的官服和俸禄,升任广东副使、右副都御史。著作有《荷峰集》。

陈祥任上虞知县的经历被王守仁写入《送荷峰序》一文中:

陈祥(当县令)治理上虞时,“廉而不苟,仁而有理”,刚到一个月,老百姓就畏惧他;两个月后,老百姓服从他;三个月后,老百姓喜爱并且敬畏他、高兴并且信任他,县域内渐渐得到治理,大部分老百姓接受了朝廷的教化,甚至给四周邻县都产生了影响。王阳明写道:我就是上虞县临近的余姚县人,余姚的百姓也企盼陈祥的治理能力能够影响到这里,因此,这么详细地知道陈祥的事迹。

可惜没满两年,陈祥的父亲去世了,他辞职守孝,上虞县的老百姓得知后,相互带领着来挽留他,围在他的车旁哭泣,都说:陈侯(敬称)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一样,不可以离开!陈祥悲痛地答道:“我的父亲去世了,怎么能留下呢?”可是,老百姓拉着马的缰绳不让走,挽留了快一天,最终知道无法挽留,于是纷纷写诗表达他们对陈祥离职的悲伤之情,对陈君的留恋之意。他们老少相扶几百里地,送陈君离开浙江西归。船经过我任职的地方,陈祥便把上虞百姓的赠诗给我看,并邀请我作序。我对陈君非常敬爱,并且早就听说过陈君的父亲——教授公的贤明,为了彰显上虞百姓不忘陈君恩德,写下这篇序文。

陈氏宗祠中陈锭简介

(2023-4-30李向阳摄)

县志中陈邦科的传记为:

陈邦科,字隽卿,号警亭,荷山人。万历进士,初知江都县,南北冲衢,蒞兹者一于奔走逢迎,民事置不暇理,政多窳惰,吏胥豪猾相缘为奸,邑赋籍相冒,坐累贫弱。邦科履亩按籍税之,多寡虚实较不可欺,至供亿之费不渔于下,而上所征办,毫不得溢于额。擢南台四载,首陈十事,次请建储论相。申救彭遵古、顾允成、诸寿贤三进士之滥黜,诉李中丞材之诬狱。按部江上贼挟贫民称乱,又疏宽赋以摧其党,而计议某所当纵,卒如其言。守保宁、河间,尽绝弊孔,尤多惠政。会有大寇属国天津,隶海门,户条备御十余事,多奇中,其材略类如此。去江都,民俎豆之。殁于河间,祀名宦焉。所著有《循良模范》《言责要览》《辨问录》《留台疏草》及《咏史诗》《闲瀛漫语》。

大意为:陈邦科,字隽卿,号警亭,荷山人。万历进士(万历五年,1577年),最初任命为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知县。江都位于南北交通要道上,莅临这里的达官贵人哪怕一人也要奔波忙碌,奉承讨好。有关老百姓的事务搁置一边,没时间办理,政务怠惰,大小官员、豪强、奸猾之人相互结勾干坏事。县内赋税的记载相互冒充,因此累及贫穷弱小的百姓,陈邦科按照田亩、户籍收税,多少虚实校正后让人不可欺骗。至于供给的费用不向老百姓侵占,而上级所征办的财物一厘一毫不得超出额定的数量。提升到御史台四年,一开始就上书陈述了十件改革措施,接着请求皇帝立皇太子,评价首辅。申述拯救被胡乱罢免的彭遵古、顾允成、诸寿贤三位进士,为都御史李材(李材,丰城段潭人,进士,明代理学家。历官刑部主事、广东佥事、云南按察使、右佥都御史,云南巡按御史劾其破蛮冒公功,坐系十余年,后戍镇海卫。)被诬告入狱而辩护。江上贼挟持贫民作乱,陈邦科上疏皇帝放宽赋税来推毁他们结成的集团,而且预言某个地方会暴发动乱,最终都像他事先说的一样。担任保宁府(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知府、河间府(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知府,将产生弊病的漏洞全部堵住,做出了许多惠及百姓的政绩。恰好有大匪寇占据天津建立据点,管辖直达江苏海门,陈邦科制订的十多条以户、条为单位的防御措施大多被采用。陈邦科的才华大概像上面列举的这些。他当时离开江都知县位时,百姓用俎和豆两种礼器来奉祀他。他在河间府任上去世,当地人把他当作名宦来祭祀。所写的书有《循良模范》《言责要览》《辨问录》《留台疏草》《咏史诗》《闲瀛漫语》。

在陈邦科的家乡荷岭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他受神树护祐的传说——发光的苦槠。

陈邦科父母早亡,跟着兄嫂度日。有年去丈人家拜年,受到丈人家的轻视,便下定决心读书,考取功名,赢得别人尊敬。学校设在荷岭南侧的黄金城山上,陈邦科上下学都以村庄西北角、荷岭山脚下的一株大苦槠树作为参照。他学习非常刻苦,风雨无阻,披星戴月。一次回家比平时晚了许多,天已漆黑,他连回家的路都看不清,更别说那棵苦槠树了。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远远地射来一束光,把他前面的路得通亮,他还以为兄嫂把灯笼挂在苦槠树上接他回家呢,走近一看,原来是苦槠树上一颗好大的苦楮在闪闪发光。他把这件奇事告诉了兄嫂和村里人,大家夜晚围着苦槠树转圈、蹲守,也没看到树上有任何发光的东西,大家纷纷议论,这是土地公公点灯给陈邦科照路,他将来一定会大福大贵。

荷岭山有灵,树有神,人物自然杰出。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