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4 第10单元 第28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中小学知识学堂 2023-07-14 发布于云南

28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2.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特点。

考点定位 1.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影响。2.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产生条件及特点。

主题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文明

1西亚国家

(1)阿拉伯帝国

半岛统一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扩张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统治

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机构辅助

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选必3P1819)

文学

诗歌“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

数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天文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长期用作欧洲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数字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概念阐释 中国史书上的“大食”

唐朝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和倭马亚王朝(661—750)、阿拔斯王朝(750—1258)两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因为旗帜尚白,所以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为旗帜尚黑,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被称为绿衣大食。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哈里发国。

(2)奥斯曼帝国

建立

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扩张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统治

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2.南亚国家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3东亚国家

(1)日本

大化改新

646年,孝德天皇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统治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特征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牲。

概念阐释 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3)文化(选必3P2829)

项目

朝鲜

日本

文明发展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12世纪后,神道融合佛教等外来文化,形成武士道

文化成就

天文: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音乐: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中华影响

(1)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2)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此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1)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2)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

日本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从而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

视角 阿拉伯文化

材料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措施:统治者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不拘一格网罗人才;搜罗典籍,推进翻译运动。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拓展深化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多民族性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学习和创

新相结合

阿拉伯人在征服新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灵魂

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主题二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文明

1古代非洲文明

西非

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击败马里,确立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东非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地区强国

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南非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思维点拨 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1)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

(3)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

(4)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2古代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

(中美洲)

政治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经济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文化

崇拜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选必3P30)

阿兹特克文明(墨西哥)

政治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经济

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选必3P31)

城市

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

文化

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选必3P31)

印加文明

(南美洲)

兴起发展

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表现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地方分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

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

政府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选必3P31)

知识归纳 美洲文化的特点

(1)有悠久的历史: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涉及众多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农业、宗教、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3)对世界影响非常大:如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

(4)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盖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视角 认识玛雅文明

材料一 一度被人类的英雄主义所征服的执拗不驯的大自然挣脱了束缚,导致曾经是文明的家园……又恢复到了旧有的宇宙洪荒状态……这些废墟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们当年成功地发起的那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是多么激烈。——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只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于是,更多的神庙出现在玛雅的土地上,更多耗费民力的宗教仪式频繁地举行。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玛雅的辉煌成为历史的陈迹。

——摘编自杭侃《玛雅文明:文明的另一种模式》

依据材料一,指出汤因比分析玛雅文明衰落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材料二对玛雅文明的衰落作出了何种不同的解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自然因素(大自然的报复)

说明:环境变迁;气候干旱。

不同解释:人口膨胀突破农业保障的极限;频繁的宗教活动严重耗费民力。

拓展深化 美洲文明的特点

美洲印第安人是辽阔的美洲土地上最早的主人,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后对南北美洲各族人民的总称。在15世纪西欧殖民者入侵以前,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状况,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2021·福建卷)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作用

情境设置

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把其他文明翻译成阿拉伯语,14世纪传入欧洲。通过对这一桥梁媒介作用的描述,推理其作用和影响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空不对,B项错误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时空不对,C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时间18世纪,时空不对,D项错误

关键能力

抓住时空,合理推理: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洲,其中包括指南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这些为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

[方法点拨]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是指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推断得出正确答案。试题情境中多表现为题干主旨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用设问词是据此可知”“由此可见”“据此判断”“可推断”“反映出”“……”等,有些设问词未明确指出推理关系的大多在备选项中有导致”“阻碍”“促进等词。这类题的解法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逻辑关系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正确掌握时空观念、现象与本质关系、因果关系、局部与整体等关系的运用。

1(2016·上海卷)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 D

解析 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中世纪开始;法兰克王国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拜占庭帝国位于东西方商路的西端,且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而当时控制东西方商路的军事强国是奥斯曼帝国,故选DABC错误。

2(2022·潍坊模考)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有从印度运来的香料,有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宝石和奴隶,有从俄罗斯运来的蜂蜜,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这表明在当时(  )

A.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B.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

C.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的香料,中亚细亚和突厥的宝石和奴隶,俄罗斯的蜂蜜以及非洲的象牙等,表明在当时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B项正确。

3(2022·菏泽质检)一位古文物专家写道:“我对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他又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这绝不是非洲的。”该学者的记述(  )

A.旨在说明古津巴布韦文化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B.强调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C.证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的源头

D.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对古津巴布韦的认识由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都是本地的废墟古物,后来在挖出皂石鸟后又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地中海文明,绝不是非洲的,体现出该学者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故选D

4(2022·揭阳月考)某学者认为,古代印第安诸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所处地理位置上有明显差异,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山地高原型文明的发展条件,亦即地理环境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这一观点(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反映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C.说明自然条件决定文明程度

D.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该学者以古代印第安文明(山地高原型文明)因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亚非欧文明进化程度缓慢和艰难为依据,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项正确。

5(2022·琼海高三模拟)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不论是欧洲还是美洲,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都经历着一些相同的发展过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项;印第安文明之间并没有密切的相互交流,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

1(2022·菏泽模考)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B.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

D.东学西传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体现了阿拉伯人通过传播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和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C项正确。

2.笈多王朝(320—540)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  )

A.统治范围几乎遍及整个印度半岛

B.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

C.佛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D.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大部分地区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故D项符合题意。

3(2023·大连模考)大化五年(649),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天皇权威和建立中央及地方官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革,模仿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到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形成,均不是大化改新措施实施的结果,排除BD

4.高丽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选官制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

5.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榈叶的图案,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从中可以看出(  )

A.金属铸币的推行有助于强化王权

B.阿克苏姆商品经济发达

C.阿克苏姆金属冶炼业发达

D.阿克苏姆地区农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可以看出阿克苏姆金属铸币图案有助于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生活为政治服务,并非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故BCD三项错误。

6(2023·东营胜利一中高三模拟)公元710世纪,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非洲东海岸,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商业城市逐渐兴起。这表明(  )

A.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

B.外来移民促进东非社会转型

C.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

D.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阿拉伯商人和移民的到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传入东非,东非沿海国际贸易繁荣。故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排除A项;此时非洲中古文明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没有出现转型,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是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排除D项。

7.下表反映的是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9—10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等信息可知,班图人迁徙后与非洲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族群,这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故选D项。

8(2022·德州模考)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  )

A.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长期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交往

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来的东非国家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等信息可以看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故答案为A项;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长期与波斯战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津巴布韦是南非国家,排除C项;材料所述已经发掘到的文物没有反映大津巴布韦遗址道路情况,排除D项。

9(2022·保定模考)《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

A.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D.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可见,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此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不具有固定的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C项正确。

10(2023·南京月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这些广场都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特诺奇蒂特兰城北有一个用石柱子围成的大集市,每天参与交易的有6 000多人,贸易大都是以物换物,交易的货物有金银珠宝、石器、贝壳、羽毛、粮食、蔬菜、水果、酒、糖、木炭、陶罐、陶壶、花瓶、鸟皮、兔子等。这说明当时阿兹特克人国家(  )

A.集市贸易非常活跃                   B.城市交通运输发达

C.商业是经济的基础                   D.广场建筑技术高超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这些广场都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特诺奇蒂特兰城北有一个用石柱子围成的大集市,每天参与交易的有6 000多人,贸易大都是以物换物等信息可知,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集市贸易非常活跃,A项正确。

11.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孙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需求,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这一做法旨在(  )

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

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

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有利于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巩固统治,A项正确;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并非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排除B项;物质调配制度客观上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但这并非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印加帝国建立物质调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

12(2022·长沙月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这说明(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罗马帝国方式

C.官僚体系日益完善                   D.加强了与东方交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体现了印加帝国根据人口的多少设置了比较完备的官僚体系;材料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则体现了印加帝国通过户籍制度和完善的交通,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说明印加帝国官僚体系日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比较高,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9)

13(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他在椭圆形建筑物破损的门楣上削下一些木片。莫克发现这些木片微红、芳香且不受虫蛀。他企盼这是发现的线索!我们所得的木片竟然是雪松。”……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为《圣经》中的人物)

——[]彼得·加莱克《大津巴布韦》

材料二 早期的英国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以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他曾感叹地说: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莫克的考古结论及理由。你如何看待其结论?(8)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的建筑物。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建筑物的主要特征。(8)

答案 (1)结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

理由: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都是《圣经》中的人物。看待:结论是不科学的。

(2)巨石建筑,由石块垒砌而成;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14(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奈良时代(710794)的日本绘画的主题都基于中国汉诗和风俗,模仿中国绘画技法,因此被称为唐绘。唐朝末年,以日本停止遣唐使为分界线,日本本土绘画样式逐渐形成。

大和绘是相对于唐绘而言的绘画,采用日本画题,多反映贵族生活,运用日本的绘画技巧创作。绘卷是其重要种类,类似现今的连环画,将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视觉艺术,供皇室和贵族赏玩,如《源氏物语绘卷》等。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这一时期绘画开始注重英雄传记里的插图,《平治物语绘卷》描绘了武士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

1615年,德川幕府的统治确立。在此后的两百多年中,日本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日渐繁荣并逐渐取代贵族与武家成为新生文化的创造者,艺术家通过各阶层形象描绘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18世纪艺术家葛饰北斋借鉴了西方透视学和明暗技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加强,突破了传统浮世绘平面装饰效果,《神奈川冲浪里》是其代表作。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阐释8世纪以来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信息:日本绘画发展反映出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阐释: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向周边国家进行辐射和传播。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深受唐文化影响,也积极地以唐制为蓝本进行模仿,体现在绘画上则是忠实地模仿中国绘画的“唐绘”。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日本本土文化得到了发展。日本本土文化的积淀和发展、《源氏物语》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为绘画提供素材,“大和绘”出现,本土样式明显。

9—10世纪,日本武士集团兴起,逐渐进入幕府统治时期。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绘画注重英雄体裁,绘画中多有武士厮杀场面,折射出这一时期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的社会现实。

17世纪后,日本国内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因此反映市民审美和趣味,面向市民生活的“浮世绘”相应而生。伴随西学传入日本,浮世绘在绘画技法上借鉴西方绘画技巧,获得新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