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00后涌入养老专业:就业率100%

 一代明君刘子业 2023-07-14 发布于浙江

国家卫健委预测,

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

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养老产业成为大热门,

“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的新闻屡上热搜。

一条采访了3位相关专业的学生,

国内的养老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

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编辑:鲁雨涵

责编:倪楚娇

图片

图片

一条曾报道过四川一家90后、00后创办的养老院

小黄 02年 养老专业应届生
我是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今年6月份刚刚毕业。这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一个关于养老的专业。

刚刚高考完的时候,我在志愿册看到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个专业。说实话当时一下子我有点懵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马上就很感兴趣。最后我填报的前10个志愿都是关于养老的。

图片

图片

小黄学校老管专业的部分课程

在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是属于医学与护理系,可以学到很多医护相关的知识。我的想法是,自己的家人未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等到他们老了之后,我希望可以更加专业地去照顾他们。

想法很美好,开始实习才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就单单说我实习的第一天,我一进病房,看到的全都是躺在床上,也不能跟我沟通的老人家,心里就非常不好受。

我实习的地方是一家医养结合的机构,主要照顾的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家。每两个小时就要给他们翻身、拍背、换纸尿裤。到了吃饭时间,要给他们喂饭。全职的护理员还要负责给他们洗澡,隔一段时间把他们抱到轮椅上面,推他们出去看一下外面的风景。

偶尔有机会可以去自理区、半自理区,参与一些社工的工作。那个时候就会感觉这群老人家还蛮可爱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奶奶,她有阿尔兹海默病,家人好像从来没来看过她。有一次我跟她聊天,她突然问到我工资,当时我的实习工资是800块钱,她听了就跟我说:“800块钱你怎么够花?”然后就要掏钱给我,我马上回绝了,并感谢奶奶的好意。这件事情真的是触动我很久。

平时,奶奶会拿东西给我们吃,我们都会给她还回去,因此她还说了我们几句。后面我就很少再去她的那个楼层,很少跟她接触了,再后面碰到她的时候,她好像已经不认识我了。

再次听到她的消息,就是她离世了。当下真的很震惊,明明前几天才见到过她,她还好好的。后面我护士长过来安慰我说:“你应该要这样想,她终于解脱了。”

图片

实习活动

很多老人是被子女送来养老院,在我实习期间,他的家人就没有来看过他一次。有些是孩子已经去世了,或者说没有结婚的,护理费用都是他们的弟弟妹妹承担。我们也遇到过老人不愿意接受治疗,不听我们的话,了解过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钱的问题,不想拖累自己的家人。

他们常年在养老机构里面,其实是很孤独的,就非常愿意和我们聊天,和我们讲他们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我们只是帮他们做了一件小事,他们就会非常感激我们。

组织活动的时候,每个老人家都很开心。看到他们的笑容,对你的积极响应,就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是蛮值得的。

我们学校是2018年才开的这个专业,我们入学的时候,第一届的学长学姐刚好出去实习了。他们那届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我们现在是70多个人。大多数都是女生,男生可能不超过20个。

图片

小黄的实训课程安排

因为是新专业,我们的老师基本都是护理专业的老师,没有养老相关的背景。我们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的课程,比如说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对老年人的急救,照护计划的书写,老年人心理学,老年人的沟通技巧等等。他们在学习,我们也在学习。
除了讲课,老师也会给我们很多实操的机会。比如老年人沟通技巧这门课,老师没有安排期末考试,而是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一部分同学来扮演老年人,有的是白内障,有的是听力减弱。另一部分的学生充当照顾老人的角色,带他们去食堂吃饭。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他们一个看不见,一个听不见,你要怎么引导他到座位坐下,询问他要吃什么食物,喂他们吃饭的过程中,也要发挥老人家自己的能动性,只要还能动,就尽量自己去动。老师就以这种形式,观察我们的表现,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

图片

校园招聘会

上学的时候,老师一直跟我们说,你们只要在临床干个几年,就可以升到管理岗。但是真的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下来的人其实非常少。

选这个专业的时候,我的家里人其实都是反对的。直到我现在毕业了,他们还是不能理解,家里面辛辛苦苦把你培养成一个大学生,你却读了一个这种专业,去做又脏又累的活。

大一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班就至少有一半的同学想转专业。大部分人都有专业羞耻,觉得这个专业说出去不好听,毕业就只能给人家擦屎擦尿这个样子。

就我实习机构而言,基本上护理员一个人要照顾10个,更多的甚至15个老人,不仅身体吃不消,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薪资却没有很高,基本工资+负责老人的人数+各种补贴,大概有五六千。照顾老人多了,工资也会多一些。
图片
在一条对清华大学教授、养老研究学者杨燕绥的采访中,
她表示中国目前只有200万养老护理人员

而实际需求高达3000万

护理员的社会地位也真的很低,有时候甚至连老人家都可以瞧不起你,我自己也经历过,比如被说“你就是个服务员”,或者“你天生就是端屎擦尿的”。有时候跟别人提到你的工作,他们不一定会说什么,但是表情和眼神立马就变了,那其实也是一种歧视。
其实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育婴师,也会处理婴儿的一些排泄物,但是很少有人对育婴师是排斥的。对老人家的排斥就非常明显,甚至遭到的歧视还更多。

很多人不了解情况,一味责怪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眼高手低,这么一点苦都吃不了。其实苦我们都是可以吃的,我们也都是吃过苦的,只是很多方面会让你坚持不下去。

图片

一条曾报道过一位90后助浴师

老实讲,我也有后悔过选择这个专业。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我还是希望继续往前走。大部分老人家还是很可爱的,明明你们是两个互无交集的人,却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的温暖。这也是支持我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真的受不了护理员这份工作,还可以往其他的岗位发展。比如到我的下一届,专业就改革成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课程设置、就业方向都迎合了目前的养老潮流。

我相信养老行业未来肯定会很吃香,刚开始发展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再过几年,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
图片

图片

Maggie的毕业照

Maggie 90后 文娱治疗专业(服务老年群体)

我目前是一家高品质养老社区的“文娱活动师”,说通俗一点就是给老年群体办活动。在大部分养老机构,这份工作可能是社工背景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但是严格来说,给老人设计文娱活动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我本科是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的Therapeutic Recreation,翻译过来叫做文娱治疗。

国内认识度更高的可能是音乐治疗,很多大学都有这个专业,但是文娱治疗这个专业就鲜为人知,国内也没有类似的专业设置。文娱治疗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所有的文娱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对弱势群体进行干预,比如自闭症儿童,服刑人员,还有老年人群体。

图片

Maggie参加园艺疗愈培训

去年下半年,我拿到了园艺疗法和音乐疗法的课程证书,都是我一直以来想深入学习的东西。

拿园艺疗法举例,就是利用老年人喜欢种花种草的特征,通过一些精心设计过的园艺活动,起到治疗疗愈的作用。

比如老年群体可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这是社交意义;分解园艺活动的步骤,比如指导怎么把土倒进去,怎么用那些工具,可以触发他的手部功能;还有一些有认知障碍的长辈,甚至无法分辨园艺工具,也可以通过园艺疗法得到改善。

图片

园艺疗法活动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不是园艺的结果,而是是否达到了我们设置这些活动的积极目的,这也是文娱治疗的一个基本原理。

除了带长辈做活动,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开发新的课程活动。比如去年,我把风靡网络的《本草纲目》改编成了适合老人的椅子操。

到了夏天,我就带老人们自制花露水。别看步骤很简单,其实融合了感官刺激、手作疗愈、芳香疗法的理念。

文娱治疗其实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同样的方法对这个老人是有效的,对另外一个老人可能就没有效果,操作的时候有很多的可变性,也需要文娱活动师随机应变,适时调整。

比如我在国外日照中心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因为日落综合征,一到傍晚就会变得非常狂躁。那我们知道他喜欢吃甜的东西,就会用一些甜食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情绪平静下来。

听起来好像很心酸,但其实随着年龄增长,一些疾病开始涌现的时候,比如说阿尔兹海默症,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治疗了,就可以通过一些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

图片

文娱治疗的专业大纲

我们这个专业其实非常冷门小众,不在医疗系统的人一般都不知道。刚入学的时候,我是在应用健康这个大类下面,第一学期有“文娱治疗”的教授来介绍这个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
我当时听说可以服务老人,立马就来了兴趣。
北美比我们国家更早进入到老龄社会,特别是加拿大,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养老体系。我计划先在外面积累一些工作经验,等到我们国家有这个需求了,也可以运用到国内。加上我从小就想要做一些活动策划类的东西,这个专业就非常合适。

从大二开始,我们会有实践或者实习,可以去到不同的机构,实际感受一下这份工作。我的目标一直都比较明确,就是服务老年群体。

图片

Maggie在加拿大日照中心时带老人写福字过春节

图源:chatsseniors

我的实习经历很丰富,政府背景的护理机构、老年公寓、医养一体的综合体、针对华人的护理中心,我都工作过,一毕业就拿到了注册文娱治疗师的专业证书(Certified Therapeutic Recreation Specialist),最后的全职工作是在一家日照中心(Adult Day Program),相当于老人的日托班。
2021年我回到国内,一开始很担心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因为投简历的时候,更多接触的都是大家印象中的养老院,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和之前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是在一家高端养老社区,看到了一个工作机会,岗位就叫文娱活动师,职位描述和我之前的工作基本相符。
后来我跟我们总部的培训师聊天,发现她很了解文娱治疗这个专业,甚至知道我考的“注册文娱治疗师”,在北美都很少人知道这个证书的。当时我就非常感动,有一种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能力被认可的感觉。
其实养老社区就是一个微缩的功能齐全的小世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满足长辈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老年群体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养老机构的设置也越来越细致,对人才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大的。
很多职位不一定需要老年相关的专业。比如我们的运动指导师,康复学的毕业生当然最好,如果你有在健身房当教练的经历,也是很受欢迎的。

我们公司还有一个“青春养老人”的概念,就是不希望参与养老行业的都是中老年人。其实我们活动部整体都是偏年轻化的,社区里有那么多活力的工作人员,老年人也会跟着一起活力养老。

图片
图片
Nina 93年 应用老年学

很多人一提到养老行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护理员,在国内搜养老专业,大部分也是护理。其实养老行业的人才也是有梯度的,也需要有人做研究分析,有人做管理。

我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的应用老年学的硕士。这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更偏研究学术,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人口学、公共政策、管理学、营养学,甚至还有死亡学,都会涉及。同时也会有一些实操课程,比如去养老机构做田野调查等等。

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养老行业工作了,但是学了这个专业,对我自己怎么跟家里的老人相处,怎么更好地照顾他们,其实有很大的帮助。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的奶奶去世了。她是在急诊室里走的,最后一刻身边都是陌生人,我爸爸也不在,最后一眼也没有看见。
图片

一条曾报道过南方科技大学的死亡课

读书的时候,我选过一门“死亡学”,也是我整个读书期间,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我们的教授是专门研究“死亡”的心理学专家,当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位长者离去的过程。
他最后是选择了安宁疗护,就是不再控制病情,而是止痛,让他不那么痛苦。也让他有尊严一些,不要插着那么多管子,很痛苦地被抢救来抢救去,其实他们是很难受的。

在这个过程里,亲人可以来看望他。最后他是在妻子的陪伴下,在家里离世的。

图片

Nina搜索到的部分北京安宁疗护资源

我知道安宁疗护这个概念,但是我没有了解过,国内有一些什么样的资源,没能帮助到我的奶奶,所以觉得挺可惜的。于是我在小红书上做了一个帖子,希望能收集一些北京的安宁养护的资源,很多网友都做了分享。
奶奶去世后,我在家里发现了一张她少女时期的照片,梳着马尾辫子,穿着碎花旗袍,怀里抱着一只小猫。和我印象中的奶奶实在太不一样了。我当时就非常好奇,奶奶这91年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在哪里出生、上学,抱着猫咪的时候她在想什么……但是我已经无法知道了。
也是在“死亡课”上,教授提到过,家人可以给老人做一个“人生回忆录”。请一位专业从事回忆访谈的心理咨询师,和长辈、长辈最重要的亲友对谈,记录下长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整理出来之后,可以给长辈和家人举行一个小仪式,邀请大家一起观看,那个场景会提升长辈对整个人生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前段时间我还在研究北京的老年大学,也是希望家人退休以后的生活可以更加充实,有正常作息,保持社交,而不是天天刷短视频,沉迷在手机里。

图片

Nina读书时的课堂

我本科学的是医学英语,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就希望可以留在大健康行领域里。国内老年学的硕士专业其实很少,我这一届差不多50人,加上我只有3个中国留学生。
一年读下来,我自己是很希望能切入到国内的养老行业,但找工作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国内大部分的需求都是做业务的,比如做护工、社工,我也是各种检索,才找到了一家险资(保险)背景的公司,正好在拓展养老服务业务。让我有机会快速掌握了养老服务的基础管理实操的方法。
大概做了一年以后,我就离开了那家公司,现在在做医疗器械的工作。

国内的养老产业还在一个起步阶段,虽然有很多大公司开始涉足养老,但是也就不过三四年,很多东西就是从0做起。无论是从薪资福利,还是从晋升空间上来说,肯定是没有办法和医疗器械相比,这也是我转行的原因。但是如果未来养老行业有一些新的机会,我还是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

图片

这个专业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我们从社科的角度去理解老年人,怎么更客观地看待老龄社会。现在我会更清楚地认识到,所谓“老年”,其实只是一个数字。
前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接待了一位加拿大过来的专家。她是1940年出生的,今年已经84岁了,还保持工作的状态,还是自己公司的CEO。
从我接待她开始,她一直都是自己拿行李,不愿意别人帮她。走路跟我们一样快,下了高铁,她甚至觉得电梯太拥挤,想自己拿着箱子走楼梯。包括我老公的奶奶,已经快90岁了,平常都是自己炒菜做饭,精神矍铄。

所以不用把老年人隔绝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对他们有什么偏见。很多年轻人其实已经未老先衰,相反很多老年人,如果保持年轻的心态,还是可以有很多活的方式和活的花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