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编修探微》 ——第二部分 新县志的编修三 县志编修的基本原则所谓新县志,就是按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编纂而成的县志。它 除了具有旧方志的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可靠性的特点外,还要具备思想性、科学性、现代性和知识性这四个特点。那么,编修这样一部新型县 志要注意掌握哪些原则和要求呢?这是值得探讨的。大家知道,地方志属于上层建设的范畴。过去,它伴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根据统治阶级的需 要而产生并逐步完善起来。君君臣臣,忠孝节义,以及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这些旧的传统观念,在旧方志中是贯彻始终的。我们今天编修新方志,一 定要同旧志划清界限。我们编修新县志,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 统一。这是编纂新县志的基本方针,是新志与旧志的原则区别。胡乔木同志曾经号召,要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并提出新方志 要比旧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所谓新观点、新方法,我们理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新县志的灵魂。 只有用它来统帅,才能使新县志成为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很强而又高度结合的新型县志。实际上,编修新县志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 地历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串于修志实践的过程,运用它来处理好新编县志的体例、类目及整个史料的收 集、取舍、编写以及字斟句酌志稿中的每一个提法等等。从实践情况看,就整个修志过程而言,编修一部新县志,坚持上述原则,必须达到六条基本 要求。第一条,要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来衡量当地重大政治事件的是非曲直,衡量整个 志书的观点和提法。编县志不可不写政治,写政治又不可不写历次政治运动。如锄奸惩奸、“三查三整”、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 、整风 反右、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革命” 、揭批“四人帮”等等。由于“左”的影响由来已久,当地所发生的这些政治运动的是非曲直,只有以《决 议》为准绳,才能有正确的结论。由于《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年来的经验和训的总结,而我们新编的县志上下限一般都在这个期间,所以编 修新志以《决议》为准绳并贯之始终是不可动摇的。离开《决议》的精神去编修志书,势必会偏离政治方向。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许多政治 事件,编修者都感到棘手。《决议》一发表,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当然以《决议》为指导,并不是要我们把《决议》原文抄入志书。任何一个地方所 发生的政治事件,虽与全国性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但仍有其全个特点。因为事物的发展状况总不是整齐划一的,会有领导者的水平、群众觉悟的高 低之分,会有运动的形式、波及范围的不同,会有影响大小、激烈程度的差异。编修新县志就要将这些反映个性特点的东西真实无误地叙述出来。做 到联系国家大事不雷同,记述个性特点不越轨。在如何记述“政治运动”时,又有两种处理方式,或专列“政治运动”一章,或放在志首的“大事记 ”栏内。一般以后一种方式处理为宜。第二条,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新县志在内容安排上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这是确定无 疑的,应成为新志书史料征集、取舍、运用上的一根红线。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通过浴血奋 战、殊死拼搏,砸碎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走向了新的生活;又通过流血流汗,艰苦创业,初步建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我们在这样一种承 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修志,去反映这个时代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我们修志者的神圣使命。其次,这是人民的愿望。亿万人民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 ,亲身感受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出了“社会主义好”的赞美声。志,写出来是给人民看的,而我们的后代,还要把新志书当作“教科 书”去读,他们能从中受到社会主义教育,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越发会振作精神去建设美好的明天。再次,这是新旧方志在内容上的重大变革。 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的前人是写不出社会主义好来的。那么,今人修志,就要充分地满腔热忱在加以详述,不允许有任何的疏忽或疑义。至于在新 志书中如何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那形式各别,内容也各异了。比如人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程度的提高;建国前后人 民生活水平的对比(既要有反映概貌的全局性的数据,又要有典型调查的对比材料,最好是同一地点、相同条件的几户在建国前后生活改善、提高状 况的对比调查材料) ;建国三十多年来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重要的科学发明、创造;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的重 大成果;社会主义新风尚、新道德的形成(要反映出移风易俗的过程)等等,这些方面应在县志中从详从实记载,图、表、文并茂,生动、鲜明地表 现出来,使人们读过之后,能激发出对乡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豪与热爱。第三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就全国而言,多数县都要快 六十年至一百年没有编修县志了。这期间,在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结束了在中国统治二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开创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呢?用曾三同志的话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充满了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战斗,也充满了人民的苦与欢乐的伟大时代;是发 生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件,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时代;是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掌握了自己命运,进行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改革,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我们编修新县志,就要努力 收集这个伟大时代前进步伐的真实记录。比如:当地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地争;土地改革的伟大斗争和“三大改造” 等等,这同样要从详从实记载,浓墨重彩,不惜篇幅。只要这方面的史料在新志书中反映充分,其时代特征也就不难显露了。编修新县志不仅要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还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突出地方特点,是由地方本身性质所决定的,是编写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全国二千几百个县,编 修县志切忌千人一面,应该各具特色。历代修志,对特色问题也许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但实际上,有许多县志的特色很明显,如宋人范大成为苏州 编《吴郡志》就特立“园亭”一卷,以突出苏州的“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的地方特色。清代康熙年间的河北《灵寿县志》突出了经济,这在当 时很不一般。新编《威海市志》突出了军事。新编湖北《天门县志》拟从“水乡” 、“棉乡” 、“侨乡”来体现其特色。一部县志有无突出地方 特色,应是衡量其质量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由于各县的自然状况千差万别,历史有长有短,经济文化发展有先有后,乡风民俗也各有差异,这些都 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编修者只要重视了这个问题,并注意从库各自的实际出发,深入发掘,其特色是不难体现的。第四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物 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基本原理,注意当地各时期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记载。旧志对经济部分的记载,一般都比较简略,但它的重要 性也逐步为我国修志工作者所认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黎锦熙主修《城固县志》时已很注意经济了,这应视为方志史上的一个发展。我们今天编修 新县志必须重视经济,因为新县志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所以要把经济放在首位,要着力写好县志中的经济部分。董必武同志在一九五八 年去湖北视察时,就曾指出:修志“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古人修志不重视“经济” ,固然是受其唯心主义历史观所支配,当然也有因封建经济 发展缓慢、其绩不显、官府资料不全等原因所致。而我们所处的时代远非过去任何时代可比,,新资料丰富多彩,经济方面的史料尤为翔实,各种统 计数字齐全、准确。新县志应就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编修,工业、农业、水利、盐业、渔业、商业、交通、电力、 建筑等各行各业都不能遗漏,并要立专志记载。凡能体现某一生产部门发展水平并有借鉴意义的史料,要详载。新编《如东县志》的《经济编》就将 近占全志书四分之一的篇幅。第五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要记述历史事变过程中,充分体现 人民群众的作用。旧志的作者,其中多数人的世界观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因此,在旧志中是很难看到人民群众作用的。比如,他们对农民起义,要么 闭口不谈,要么称之“盗贼” 、“流寇” 。充斥于志中的人物,多数是封建官吏、文人学者、烈女节妇之类。今人修志必须反其道而行之,要按 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分析、处理志书中的人物。革命的战争是人民群众参加的战争,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在这整个时 代,人民群众始终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在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起来抗日反蒋、锄奸反霸、斗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做军鞋、送公 粮、支援前方等等;在和平建设时期,兴修水利,抗灾夺丰收,科学种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等等。对于他们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应从详记载 入志。譬如,如东是个老解放区,这里的人民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过很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中参军放伍者有一万多人,参加民工者达二十二万 人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反对印度、越南入侵的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就有四千八百六十二人之多。新编《如东县志》分别 为这些烈士按贡献在小,作了传、传略、简历表和英名录。第六条,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志为信史,志中所载各种史料,都必须真实可靠。“不 唯上,不唯下,要唯实” 。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是我国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司马迁的一生就是我们行动的表率。唐代的徐坚在方志史上最先提 出编写方志应当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主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几提倡“史德” ,力主“直笔” 。章学诚认为“ 志乃史体,原是天下公物” ,主张“据事直书,善否自见” ,痛恨“近世纂修,往往贿赂公行,请托作传,全无征实” 。这都说明一个道理,编史修志都必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今人编史修志也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但须注意几点:(一)秉笔直书,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直书之事必须千真万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二)一些与国家大局有关的人和事,若党中央尚未作结论的,不要擅自轻易评判;(三)一些重大事件虽是真实的,但与国际政治斗争有关,直书之后有可能为人所用,授敌以柄的应回避;(四)涉及当地全局的人和事,尚有争议的,要按集体论定的意见去“直书”,切忌全个人奋笔妄书。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