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与《无知》

 置身于宁静 2023-07-1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1929— ),小说家、文论家。1929年4月1日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市。幼时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青少年时期痴迷于一切先锋艺术形式。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学习哲学。这个时期,尝试作曲、写诗、编剧,被认为是标新立异的诗人。196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其作品被列为禁书,他本人也失去了教职。1975年,昆德拉移居法国,先后受聘于雷恩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1979年被剥夺捷克公民身份,1981年获得法国国籍。昆德拉早期的很多小说都被翻译为法语,后期则直接用法语写作。他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读者,屡次获国际文学奖,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昆德拉认为小说是关于存在的思考,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小说家存在的理由,是为了避免存在被遗忘,揭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在写作中,昆德拉将哲思与梦境融入叙事,无意给读者带来训诫和启示,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可能性的假设、对可笑之事的讥讽和对小说本身的游戏。他的许多小说都以捷克为背景或与捷克相关,在他看来,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的仆人,小说家不讲述或评论历史,他要发现人类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大的历史事件对他来说就像聚光灯,照亮和揭示那些隐藏的方面。20世纪中期的捷克即是如此,它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是人类学的实验室。小说家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是什么?

图片

昆德拉的主要作品有:《玩笑》(La Plaisanterie,1967)、《生活在别处》(La Vie est ailleurs,1973)、《告别圆舞曲》(La Valse aux adieux,1976)、《笑忘录》(Le Livre du rire et de l’oubli,197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1984)、《不朽》(L’Immortalité,1990)、《慢》(La Lenteur,1995),《身份》(L’Identité,1998)、《无知》(L’Ignorance,2003)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Risibles amours)。除小说外,昆德拉还著有三部文论:《小说的艺术》(L’Art du roman,1986)、《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1993)、《帷幔》(Le Rideau,2005),以及一部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Jacques et son maître,1981)。

早期作品《玩笑》表达了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主人公卢德维克是学生干部,他喜欢玛格塔,想与她加深交往,此时,玛格塔却被通知去参加党员培训。玛格塔欣喜异常,写信给卢德维克,谈论乐观主义、健康气氛和世界革命;而卢德维克却为女友的远离而沮丧。他寄了一张明信片给玛格塔,开玩笑说乐观主义是人民的鸦片,健康气氛有一股愚昧的臭味。明信片事件遂上升为政治事件,导致玛格塔不再搭理卢德维克。而好友泽曼尼克虽然知道卢德维克在开玩笑,但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在党员大会上支持开除卢德维克。卢德维克最终被开除党籍与学籍,成了一名政治犯。在劳改地,卢德维克认识了单纯、文静、质朴、端庄的露西。他认为露西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但露西不久后却消失了。卢德维克出狱后,邂逅了泽曼尼克的妻子海伦娜,为了一清当年宿怨,他引诱了海伦娜,事后才知此二人的婚姻早已形同虚设,他的报复其实成就了泽曼尼克的好事。而海伦娜却真的爱上了卢德维克,并因他的离去而绝望,想服毒自杀,却误用了泻剂。

图片

198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出版,这部作品被《华盛顿日报》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为米兰·昆德拉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该小说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背景,描绘了捷克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流亡生活,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19年后,在小说《无知》中,昆德拉又以重返捷克的流亡人为描写对象,凸现了流亡人回归后的无所适从。

昆德拉直接用法文写作的第一部小说是《慢》。《慢》与昆德拉之前发表的《不朽》都脱离了捷克背景。《不朽》探讨了写作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认为一个图像充斥的社会,将面临把一切都图像化、简单化、表面化的危险。《慢》则以司机在公路上烦躁焦急、极欲超车开篇,认为缓慢的乐趣正在逐渐消失。小说在时间跨度为两个世纪的不同时代展开,故事的发生地是一座乡间古堡,18世纪作家维旺·德农(Vivant Denon)将一桩风流韵事安排在这里:一位贵妇看完戏,邀一位年轻骑士送她回家,晚饭后,贵妇和骑士先后在城堡花园、凉亭和密室缓慢悠长地享受欢愉。20世纪,昔日的城堡成了一次大会会址,与会人员之间发生着各种故事:有人因事不遂心想投水自杀,有人与异性在城堡水边逢场作戏,有人在他人的关注和赞美中忘乎所以。昆德拉将两个世纪的速度观作比,认为慢与记忆、快与遗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快速生产、快速运输和快速通讯的同时,人们已经无暇去回味和记忆,越来越生活在存在的遗忘之中,长此以往,生活留给我们的将是一片空白。

图片

 昆德拉小说叙事的一大特点是对复调的使用。复调是创造多声部小说新艺术的方法之一,在第一部小说《玩笑》里就有体现,在其后的多部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复调既指多条线索平行发展且高度统一于主题,也指文体复调,又是一个与叙事节奏和叙事内容紧密相关的概念。昆德拉试图通过文体复调,把不同的文体糅合在同一部作品里。《笑忘录》就将寓言、随感和评述融为一体,它们互相依附,互相衬托和阐释,一起服务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旨。昆德拉还强调叙事节奏对小说气氛的影响,如同音乐的疾缓是情绪的表达。为了使不同的情感空间并列呈现,昆德拉应用叙事语调的急缓、叙事密度的高低、时间跨度的大小等创作了叙事的快板、柔板、急板等,来控制叙事的速度和叙事的情绪。昆德拉曾被贴上自传作家的标签,但作家本人认为自己的作品不是自传。在他看来,小说固然产生于个人激情,但只有当作家割断了与其生活相连的脐带,开始探寻生活本身而不是自己的生活时,小说才能充分发展。

中译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韩刚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为了告别的聚会》,景凯旋、徐乃健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生活在别处》,景凯旋、景黎明译,作家出版社,1989年;《不朽》,宁敏译,作家出版社,1991年;《笑忘录》,莫雅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玩笑》,景黎明、景凯旋译,作家出版社,1993年;《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灵魂的出口》,张莉莉译,作家出版社,2000年;《认》,孟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欲望玫瑰》,高兴、刘恪译著,书海出版社,2002年;《身份》,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雅克和他的主人》,郭宏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玩笑》,蔡若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笑忘录》,王东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帷幕》,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无知》,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相遇》,尉迟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慢》,马振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庆祝无意义》,马振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好笑的爱》,余中先、郭昌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无知》(L’Ignorance)

《无知》(2003)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

《无知》的开篇分析了“思乡”一词的词源及意义:由不可满足的回归欲望引起的痛苦,引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冒险家与思乡者”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后来,他迫不及待要回到故乡伊萨卡,但诸神的阴谋耽搁了他的归程,前三年里充满了神奇的遭遇,后七年里则成了女神卡吕普索的人质和情人。卡吕普索爱上了他,一直不让他离开小岛。

《无知》的两位主人公伊莱娜和约瑟夫是漂泊在法国和丹麦的捷克人。与尤利西斯在小岛所过的安逸生活不同,流亡伊始,伊莱娜贫穷,惊恐不安,经常做奇怪的梦,梦到自己搭乘的飞机改变航线,着陆的地方是陌生机场,捷克警察在舷梯下等她。她还梦到自己在法国小城漫步,突然遇到一群女人,笑容阴险,端着啤酒朝她奔来,用捷克语责备她,“在惊恐中伊莲娜明白了原来自己还在布拉格,她一声惊叫,醒了过来”。另一个流亡者约瑟夫从丹麦回到故土,才知道父亲、伯伯和婶母已经去世。约瑟夫非常震惊,因为他从未收到过一封讣告。警察一直在监控写给国外流亡人的信件,家人是不是害怕所以不给他消息?通过墓碑上的日期,约瑟夫知道其中两个人在1989年以后才下葬,这说明亲人们不给他写信不是因为谨慎,“事实更糟:对他们来说,他根本就不存在”。

尤利西斯一路颠簸,终于回到故乡,在一棵橄榄树下醒来,见到了儿时熟悉的一切,沉醉在回归的喜悦中。1968年苏联入侵时,伊莱娜离开故土捷克;20年后,当她回到捷克与旧友重逢,才发现故人们对她的流亡生活根本不感兴趣,她们无休止地谈论自己关心的事,拒绝了从远方归来的流亡者。约瑟夫经历了丧妻之痛,重新回到家乡,才明白“在他离开的这些年,一把无形的扫帚扫过了他的年轻时光,抹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他所期待的重逢场景没有出现”。伊莱娜和约瑟夫曾两情相悦,在重归捷克的途中他们再次相逢,伊莱娜认出了约瑟夫,想到此次相遇可能会旧梦重温,物是人非的感触让两个流亡人惺惺相惜,后来伊莱娜拿出约瑟夫当年送她的烟灰缸,却发现约瑟夫并不记得这个对她来说异常珍贵的礼物,约瑟夫早已将以前的伊莱娜遗忘了。

图片

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并置”。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看似在时空上相隔甚远,毫无联系,但某些物件和场景不停地被“重复、变奏、暗示”,犹如纬线一般,将整部小说串起,成为紧密而和谐的整体。思乡、遗忘、尤利西斯构成了《无知》的纬线,它们留在读者的记忆里,从开头直到小说结束。小说后半部的结构比前半部更美、更丰富、更紧张,业已说过的话语与展现过的主题再次出现,而且彼此呼应,发出共鸣。

流亡是《无知》的关键词,昆德拉称,他所说的流亡是内心的流亡,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历史飞速前进,时刻改变着我们记忆中留存的景象,哪些才是我们应该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小说里的两个人物20年后回到祖国,却震惊地发现,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再也回不去了。遗忘抹去过去,记忆改变过去。所有人都淹没在无知之中。无知不是智力上的一个缺陷,而是人类境遇的根本特征。

本文选自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法国卷)》

杨国政 秦海鹰 主编

ISBN 978-7-301-31333-6

定价:168.00元(精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

丛书编委会主任:刘意青

图片

刘意青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燕京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语教学与人文教育、英国18世纪文学、英美19世纪小说、《圣经》文学和加拿大文学。翻译、撰写和主编了多部著作,如《<圣经>的文学阐释》《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四版)、《<圣经>文学阐释教程》等。

图片

主编简介:

杨国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法国自传文学、法国18世纪文学等。曾参与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卢梭的自传作品》,译著《自传契约》《社会契约论》,主编《传记文学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外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

图片

秦海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法国作家与中国。出版专著Segalen et la Chine(《谢阁兰与中国》),译著《碑》《希腊思想的起源》《艺术之名》《方法:思想观念》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