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南事变与黄桥决战有何关联—新四军北渡东进系列终篇

 冬不拉拉 2023-07-14 发布于新疆
九、黄桥决战
要与韩德勤来个最终了断,这是陈粟意料之中的事。但李明扬和朱履先帮了不少忙,韩有什么动静,李、朱在第一时间内就把消息传递给我们。
陈毅、粟裕研究决定:
(一)急电报告中央。
(二)派员赴泰州二李和陈泰运部督促中立。
(三)陈毅坐镇严徐庄,掌握全局;粟裕现场指挥调度部队。
(四)陈粟共同制定了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具体安排部署为:1纵派出1个营化装成百姓,率领民兵袭扰韩部;2纵派出2个营运动防御,诱敌深入;12纵其余部队集结隐蔽于黄桥西北待命;3纵坚守黄桥,同时兼负监视日伪、泰州二李、陈泰运及其它多支武装力量的动态。
黄桥决战一触即发。这一战形成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观:我新四军与顽敌交火;日伪军、泰州二李、陈泰运及其它地方小股势力都在观望。
103日,2纵在营溪、古溪、加力与顽军交火。
104日清晨,顽军33师从黄桥东进攻,由于敌人火力猛,一度突破3纵防线,粟裕现场高喊:“江南增援部队过来啦!”3纵司令陶勇跳出隐体,挥舞马刀,冲入敌阵。3纵群情激昂,人人争先,奋勇杀敌。战至下午2时,打退顽军7次进攻。
6旅向黄桥北门进攻,当它进入伏击圈后,1纵猛烈攻击,围歼该部。
下午,89军军长李守维率349旅在野屋基村构筑防守工事。2纵队夜里穿插到敌后,截断归路,与1纵合力将顽349旅和33师分割包围。3纵从黄桥出击,配合2纵聚歼33师。
105日,3个纵队同时发起总攻,经一夜激战,歼灭顽89军大部。军长李守维逃跑时淹死在挖尺沟中。
3天激战,新四军以5000人应战,共歼顽军11000多人,取得全胜。
黄桥决战打响后,八路军黄克诚5纵奉命南下,突破顽军防线,从战略上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韩德勤慌忙收拢残部退守兴化;各保安旅团向海安方向撤逃。
新四军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奋勇追击,进占海安、东台。
1010日,北上的新四军2纵与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5纵在大丰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
陈毅元帅闻报豪情逸飞,当场赋诗一首: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十、皖南事变
写到这里,新四军陈、粟部北渡东进这段历史已经讲完。为什么还加上皖南事变呢?因为陈粟部仅仅是新四军一部,新四军叶项部还留在皖南,我们需要交待清楚这支部队的情况。同时许多伪专家有一个“结论”:老蒋之所以发动皖南事变,是因为新四军发动了黄桥决战。我们需要正本清源,否则时间长了,这些胡说八道的传闻就成“真”的了!
(一)老蒋亡我之心不死,且日趋强烈
前面我们就提过,顽军不断挑起与新四军的摩擦,只要有机会,就会挑衅。当叶飞部袭击虹桥机场时,后方竟然被顽军给袭击了。
1940322日,国民政府军令部制订下达了《剿办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东段以南附近地区非法活动之异党指导方案》。这个文件说破大天,就是要对我新四军下手,同时消灭来增援的八路军。
为此还找了诸如“破坏抗日固有防线”、“影响抗日防线部署”的莫名其妙的借口。
当叶飞挺进纵队开进江都后,江北顽军不积极抗日,反而一直找机会对我下手。当叶飞部发动吴桥战斗时,韩德勤不仅不支援,反而要求所部不给叶飞腾挪的空间。当叶飞部借道郭村时,韩德勤借故拖住李明扬,挑起李长江猛攻郭村。
一句话,这些史实已经证明:狼要吃人,狗要吃屎!消灭新四军是老蒋既定的方针!如果你不反抗,你不抗争,那么你就等着敌人下手,等着人家来灭你!皖南事变正是这样的后果!
(二)关于皖南事变的几件事
皖南事变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将当时几方电文稍加比对和分析,事情全部就一目了然。但由于方方面面原因,大家一直语焉不详。为了此文能够顺利过审,我们也不作结论,只列出当时的几个事例供大家体会。
1、延安不断敦促:“ ……陈毅部队立即应当向苏北发展。……军部及皖南部队应预先有所准备 ……向苏南陈支队靠拢,再向苏北转移。”但皖南新四军不为所动,不断贻误时机。新四军陈粟部接应叶项部的部队已经近在咫尺,但叶项部依然无视。
2、叶项开始就不团结,叶挺因此出走两次,其中有一次还回广东准备单独领导军事斗争。
3、陈粟部叶飞挺进纵队正在发动郭村保卫战,皖南叶项部正在枪毙虎将高敬亭。
4、陈粟部连续在黄桥发动一系列反击,并在黄桥决战后打通与八路军联系。叶项部无动于衷,一点措施和打算都没有,这种敏感性真是太那个了!
5、当老蒋秘密调遣兵力包围叶项部时,我们竟然一点预案都没有;当国军捍然发动皖南事变时,我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仓促应战。
综上所述,当老蒋动手时,新四军叶项部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