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夫子」联合创始人张涛:新蛋白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蛋白多元化

 食研汇FTA 2023-07-14 发布于浙江
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全球气候变迁的影响,“食品安全”和“碳中和”的概念近两年受到市场追捧,使得受众健康意识随之高涨,顺势也诞生出不少“健康系”品牌,新蛋白则属其中之一。这个未来10多年有望发展成万亿级市场规模的新赛道。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替代蛋白行业的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新型蛋白市场规模有望在2035年前达到2,900亿美元(合1.87万亿人民币),占总蛋白市场11%的份额,将从2020年的1,300万吨消费量增长到9,700万吨。GlobalData 预测,2022-2027年期间,中国新型蛋白肉类替代品的销售价值将以12.6%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 激增
         
当市场雏形初见,新老品牌竞相入局,自然需要“陪跑手”指点那些入场新秀扬长,而专注于新蛋白食品创新的影响力投资和孵化机构「道夫子食品国际公司」(Dao Foods International)的成立,成为不少新蛋白创业者开发中国市场的“桥梁”。
         
道夫子成立于2017年,一直致力于帮助创业者面向中国市场开发新生代替代性蛋白质产品,从而减少大众消费者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业的依赖,改变中国乃至全球肉类市场。
         
近期,食研汇特别采访了道夫子食品孵化器共同创始人张涛关于对新蛋白这个新兴市场的看法,以及对这个市场未来走向的研判。从此专访对话,或许能解答出市场对新蛋白的一些疑惑。以下为节选对话:
         
食研汇:可以简单谈谈,是什么契机之下您进入到这个新蛋白这个赛道?
         
张涛:从商经历来看,我曾经在不同的创业公司、跨国公司,以及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都工作过,后来也开始接触清洁能源项目。十几年前,我陪几个外国朋友去河北看项目,当时雾霾特别严重,河北属于全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朋友就问我:“雾霾这么严重,你不打算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吗?”我听到这句话后,给我个人的触动很大。所以我就想,是否能通过商业运作来帮助改变环境现状。
         
为了寻找答案,我按下暂停键。我选择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梅森学者”项目,读了职业中期MPA,学习了很多关于公共政策的课程,并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影响力投资的概念,非常认同。
         
毕业之后,我就到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环保中小企业加速器New Ventures Global项目任全球首席运营官,成功领导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团队及各地的分支机构(巴西、中国、哥伦比亚、印尼和墨西哥),在两年内将面向New Ventures项目公司的投资总额翻了一番。同时还在中国孵化了China Impact Fund(中国影响力基金),之后在New Ventures China基础上还衍生出来了绿色创业汇。
         
在领导New Ventures Global期间,我们机构推动孵化了两家影响力投资基金,一家叫中国影响力基金(China Impact Fund),另一家叫Adobe Capital,立足拉美地区。项目当时在6个不同的新兴市场有6个地区中心——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巴西,项目有超过10年的历史。后来WRI决定让这些中心独立运营,我就顺势离开去专注做中国影响力基金。
         
再后来,我和道夫子的共同创始人曾小虎(也是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同学)和New Crop Capital受托人Bruce Friedrich一起在华盛顿碰头,探讨推广新蛋白在中国的发展。从个人从业经历、对环保的共同认识、商业的角度,我们都觉得,新蛋白会是面向中国消费者的突破口。所以,道夫子食品国际公司就成立了,开始专注于推动中国新蛋白市场的发展。
         
食研汇:您觉得国内外在新蛋白领域上的进程差异有多大?
         
张涛:中国和欧美的国家相比,是有着独特的语境的,不能简单概括说中国在新蛋白的领域发展得比较落后。一是从中国人的吃饭习惯来看,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甚至可以说每一位中国的消费者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弹性素食者,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抗拒豆制品这一类的食物,而不少西方人对豆制品这类食品是比较抗拒的。
         
二是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有着比较悠久的素食历史,中国人对于素食的概念并不陌生。实际上,新蛋白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新生代的素食。我们目前在推广新蛋白的时候,主要面对的受众是新生代的消费者,鼓励创业者积极开发更适合主流人群的新蛋白产品。
         
传统饮食观念根深蒂固,新蛋白产品的创新属性,对于中国传统荤素搭配的饮食观念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改变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对在全球方兴未艾的“新蛋白”产业,最大难度还是消费者的观念的教育。相比于西方欧美市场在环保和动物保护基础上对于新蛋白的相对接受程度,中国的大众消费群体基本没有建立这种意识,或是认知不到位,所以我们希望在消费者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对于这些新生代的消费者来说,我们需要在行业建设、行业教育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形成持续性的消费者认知度,全方位影响主流消费者,而不是提倡创业者进行短暂的营销行为,也希望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参与到整个领域当中来。
         
食研汇:可以谈谈您在投资新蛋白领域中的爽点和难点吗?
         
张涛:实际上,爽点和难点可能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新蛋白的投资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如何把中国大众消费者转变成以中国环保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同时也让他们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是我认为的一个爽点。试想一下,大众消费者比之前减少吃肉蛋奶,从而相应降低给传统的畜牧业带来的压力。
         
难点的话,可以说是在新蛋白的推广。新蛋白不同于清洁能源,目前是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的,这还是主要靠消费者自己,尤其大众消费者自己去做选择。而中国人对饮食要求很高,国内饮食讲究刀法、烹调、火候等环节,对口味和品尝体验有较高的要求,更不会轻易妥协。从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来看,对新蛋白品牌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内的创业者不一定要单纯模仿欧美市场的做法。
         
在中国的消费语境下,如果要用新蛋白产品去替代动物蛋白产品的话,不但要考虑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还要满足国人对食品口味的要求。作为新类产品,还要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同时还要符合“肉”消费的场景。同样,国内新蛋白产品消费场景要更加多样化,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何把让自己的产品快速地进行多样化呈现,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所以,市场更需要开发好的产品,来让越来越多的主流消费者去接受新蛋白。
         
另外,怎样把新蛋白产品大规模地成功销售给大众消费者,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和普通商品一样,将新蛋白放在超市的货架上等候消费者挑选,传统的销售方式可能不足以体现出新蛋白的优势所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的线上销售在今后可能会成为行业供给侧改变的重点。当然,新蛋白产品面向年轻的消费者也要学会建立自己的品牌个性,让消费者能够在心理上形成长期的认同和粘性。
         
食研汇:是否可以展望一下,比如说2050年的这个新蛋白在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张涛:在2050年的时候,希望新蛋白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已经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了。其实我们对于新蛋白的追求目标,并不是说要完全去替代动物蛋白,而是我们希望实现蛋白多元化,比如说动物蛋白、植物基蛋白、微生物蛋白等等都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一旦实现蛋白多元化,就会大幅度减少传统的畜牧业给环保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在环保和气候变化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
         
另外,我觉得新蛋白领域未来还会有三个大趋势,首先会有更多的大型企业和巨头公司‍‍进入;其次因为新蛋白赛道本身贴近上游农业种植的特征,未来将会有更多传统农业的集团和公司入局,他们本身带着天然资源的壁垒,并且在产品的流通和分销上面有一定基础;第三个趋势,创业公司会推出更加差异化的产品,细分方向将会给创业公司突围的机会,找到自己细分的差异点,通过细分切入到更大的市场。

微信又双叒改版了,快将食研汇 FTA 设为星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