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三伏天不一般,“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啥意思?今夏热到哭?

 三农小毛 2023-07-14 发布于北京

“夏至三庚入头伏”,如今入伏已经有几天了,根据这几天全国各地网友的反馈来看,“烧烤模式”正式开启了,在北方好些地方居然出现了最高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其实在三伏天热一点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民间也一直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根据近些年的观察数据来看,每年基本上都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的气温是最好的,而且不仅气温高,空气湿度还大,因此就是又热又闷。

而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这话是什么意思?今年的夏季如此的闷热,是“秋包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啥意思?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三伏天是如何确定的,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古人确定的每年入伏的方法。

其中在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是头伏,而第四个庚日则是中伏了,等到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第一天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庚日都是10天一个循环,因此就很明显的看出头伏、末伏都是10天。可是中伏的天数却不是确定的了。

如果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也是10天。但如果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那中伏就有两个庚日了,因此它就是20天。

这样的年份三伏天就特别的长,一共有40天。而今年的夏至和立秋节气之间就有5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是“超长版”的有40天。

说了这些以后再来看看什么是“伏包秋”和“秋包伏”。所谓“伏包秋”就是立秋当天正好是庚日,这样立秋和末伏都是同一天,因此就认为立秋被包括在三伏天以内了,所以就叫“伏包秋”。

相反,如果立秋节气以后才进入末伏,因为前面也说了末伏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所以这样三伏天也被称之为“秋包伏”。即先立秋,然后才进入末伏第一天。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当年如果是“伏包秋”的话,那么当年的三伏天就不会太热,往往伏天比较短,炎热的时间有限。而如果是“秋包伏”的话,那就不好了,这样的三伏天不仅很长,而且还十分的闷热难熬。

甚至在民间还有“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的农谚,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就是因为伏包秋的话三伏天不太热,人畜的日子好过。而秋包伏的话就很热,所以才担心害怕。

毕竟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空调、风扇的,热的时候人受不了也很难受。如果发生什么中暑了,当时又缺医少药也容易因此而丢掉性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一般情况都是末伏在立秋之后,即“秋包伏”是常见的,而“伏包秋”则很少见。

老祖宗的话有没有依据?

小编对此也问了村里的一些老人,他们对这种说法的解释是如果“伏包秋”的话,那么立秋后10天就“出伏”。

正所谓“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意思是说这一年的三伏天热得时间要比往年的短一些,所以说“伏包秋,凉悠悠”。

而相反,如果是“秋包伏”的话,那就是在立秋节气后过几天才入伏,这样的话至少还有有十多天才出伏是,甚至有的年份要十八九天在伏里,热得时间自然就长,所以说“秋包伏,热得哭”。

总之就是立秋和末伏靠的时间越近,那么伏天热的时间就短。而两者离的时间越远,伏天热的时间就越长,自然就越热了。

而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立秋,而在8月10日就进入末伏了,两个日子就间隔了一天,因此根据古热的农谚来看,立秋到出伏总共只有12天。

虽说是“秋包伏”,但由于“包”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今年秋天虽然可能会偏热一些,但不至于过分炎热,而且热的时间亦不会太长。

对此,你们怎么看?认为还有道理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