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油小镇”的今与昔——大西北游记之七

 赫建 2023-07-15 发布于吉林

5月28日,多云天,早上温度只有3度,依然感觉很冷。这个天气,我很喜欢,因为我怕热。况且这里是高原,晴天紫外线照射是很强的。

按计划我们今天去甘肃敦煌,中途游览位于甘肃省敦煌市215国道西南方向110公里附近海拔2800米的博罗转井镇即“石油小镇”。这里曾经是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县城旧址。

阿克塞是新疆、青海、甘肃三省交界之地。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此地便成为县政府所在地。上世纪60年代有科考队来此并发现石油资源,钻井队打油井开采石油,从而让这里变成了一个拥有几万人的“石油小镇”。

早上8点,我们从青海大柴旦镇出发,这里到甘肃阿克塞距离250余公里,驱车3个多小时。

车进入315国道,在柴达木盆地穿行,依然是戈壁荒漠的无人区。陪伴我们前行的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望着眼前的这片荒芜,看着祁连山脉时远时近地站在我面前,我似乎走进了山的世界,听它讲它的前世今生。

祁连山脉原为古生代的大地槽,后经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运动,形成了褶皱带。白垩纪以来主要处于断块升降运动中,最后形成一系列平行山岭、谷地和盆地。

它从远古走来,经历无数个千年万年的风雨洗礼,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祁连山的每一个山峰都气势雄伟,石骨峥嵘,鸟道盘错。这些由冰雪和石头凝成的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脉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巍峨挺拔的一座座山峰常年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如戴了一顶顶银色的帽子。道道山脊处的冰川,如无数条纯净的哈达在山中飘逸。

尽管这里很荒凉,但我努力从茫茫戈壁滩和延伸的祁连山中找寻它们的过去,看它们从前的样子。

如果说荒凉是这里的表象,那么用富庶表达它的内涵,我觉得更贴切。祁连山有镜铁矿、磁铁矿、铜矿等矿藏。在肃北和酒泉南山一带有黑钨矿石英脉和钨钼矿,是中国西部钨矿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

知道了这些,对路旁突然闪现的鱼卡煤矿、高泉煤矿等标志牌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戈壁荒漠深处,在这无人区,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有采煤工人们日夜紧张繁忙地工作,有上上下下来来往往的运煤车川流不息,有井下机器声轰鸣,有运煤的火车如一条条长龙行驶在青藏线上......

如果说戈壁滩无人区让人感觉凄凉,那么当雅丹地貌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这片神奇壮美的大地。

从戈壁滩过渡到雅丹地貌,似乎就在不经意间。只见大大小小的一座座风蚀土丘站在大漠之上,从一层层的岩面可见它经历了多少年风和水的侵蚀。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我见到的即是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的一部分,即“南八仙魔鬼城”。

资料记载,“南八仙魔鬼城”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是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

为何叫“八仙”?1955年,八位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一次,她们在测量工作结束后返回营地途中,铺天盖地的黄沙笼罩了荒漠,她们在这被称作“魔鬼城”的地形中迷失了方向,仅有的标志也被掩埋。最终,她们没能走出这片“魔鬼城”。当寻找她们的队员发现她们时,她们已永远长眠在这亘古的荒原。

为纪念这八位殉难的女地质队员,人们将她们牺牲的地方称作“南八仙”。

是的,在这片亘古荒凉,寸草不生,毫无任何生命迹象的土地上,我看见的是满眼黄色的沙海和一簇簇的雅丹地貌。这些地貌外形如柱、如笋、如古城堡,形态各异,造型惟妙惟肖。

之所以称之为魔鬼城,是因其奇特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以及因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诡秘瑟人的风声,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故被称为“魔鬼城”。

我想如果在夜晚,哪怕一群人在这里,听到这样的声音也会有恐怖之感吧。

司机马师傅特意选了一处看雅丹地貌视野好的地方停了车。此前经过的一段路,我见有两辆车停在路边,游人在路两旁的雅丹地貌上拍照。马师傅说这里没有前面那个地方好。

的确,马师傅选的这个地方有一处高大的土丘,看通往最高处平滑的小道,就知这里没少来人观光。

同行的小伙伴“壁虎”拽着我一步步爬上了土丘。这个土丘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爬上去就比较吃力,一是土丘表面比较光滑,二是土丘有一定坡度,我怕一脚踩不稳再轱辘下去,毕竟出来游玩安全最重要。

站在土丘之上,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雅丹地貌尽收眼底。无尽的黄沙,无数个形态各异的雅丹土丘,高高低低,大大小大呈现在眼前。弯弯曲曲的公路如一条玉带缠绕在这大美地貌之间。

马师傅热情的为我拍照。还别说,马师傅的拍照水平真不错。回长春以后,我洗了很多照片,还就数马师傅拍的自然,拍的漂亮。照片中,穿着红色衣服的我站在高高的土丘上,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大漠,手指着远处那一簇簇的雅丹土丘,似乎指向遥远的过去,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狂风漫卷,洪水奔涌滚滚而来的一次次灾难,经过不断冲刷和狂风的侵蚀,雅丹地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资料介绍,雅丹地貌是最全面的地质资料宝库,在繁荣的丝绸古道上,它是一个最大的天然路标。

从“南八仙魔鬼城”继续前行一个小时,穿过当金山即到了甘肃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旧址博罗转井镇——石油小镇。

1954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并把博罗转井镇作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等民族的人们仍以游牧为生,生活条件艰苦,经济落后。60年代起,因开采石油,这里逐渐变得繁荣。80年代经济发展达到顶盛,这也是小镇最热闹,各项事业发展最好时期。后因石油枯竭和水质等原因,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县城驻地整体迁移至50公里外的红柳湾镇。存在了40余年的博罗转井镇从此人去楼空,退出历史舞台,一座空城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小镇。

没来这里之前,爱人和我讲了“石油小镇”的故事。但我想象不到它是什么样子。直到拿着门票进入小镇,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原来它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镇,一个只剩下满街的断壁残垣和那一栋栋砖瓦结构空楼的小镇。从这些建筑中,我们能找寻到他们曾经辉煌时的样子。

小镇背靠祁连山,面前是茫茫戈壁滩。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镇因石油开发曾有过繁荣。

小镇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整个城区呈“井”字型。小镇有纵横交错的街路,且有纵向两条主路。主路西侧建有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及其它政府职能单位,有公安、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的学校,有医院、俱乐部、影剧院、邮电局、商店、农贸市场等城镇公共配套设施,有工厂、职工宿舍和加油站,还有教堂。小镇很大,大到有公交车,主路上有公交站点。十字路口有交通岗亭。

主路东侧,可见从祁连山脚下一直到小镇正门相距一公里长的成排的土房。每排土房相距三、四米左右。这些土房早已倒塌,风吹雨打后如今都只剩下一堆堆的残垣断壁。从残留的地基结构上看能想象得到它们当初的样子。

这一排排的土房里,曾住过那么多的石油人,他们带着梦想为石油而来,或拖家带口或一个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这里。年青人在这里成家立业,从此这里有了更多的家的味道,茫茫戈壁滩上有了人间烟火。这里有了他们的血脉,有了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从此小镇里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幼儿园的大门很显眼,房子不在但水泥结构的门脸儿还在,上面立着“光彩幼儿园”五个红色大字。看着这宽敞的院子,耳边仿佛听到孩子们做游戏时唱的拍手歌,那稚嫩的声音如银铃般悦耳。

幼儿园对面一栋三层红砖结构的学校依然完好。这个学校规模不小,从窗户数量看可容纳近40个班级。当年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如今最小也应该是30多岁的人了。我想,他们一定还记得这里,这个小镇有他们最美好的童年,有他们快乐学习的校园,还有他们看电影的影剧院和俱乐部。

小镇有两处文化娱乐场所,一个是人民影剧院,另一个是石油俱乐部。这两个建筑只有一路之隔。

我对影剧院很感兴趣。这是一栋二层结构的楼房,进入影剧院有十余级台阶,外观是中间突两边凹的样子,这与我见过的很多电影院结构差不多。可能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吧。

走进影剧院,里面空荡荡的。借四面透光的大门照进来的光亮,可见墙上满是灰尘,墙角处堆着一些废物垃圾,除此之外一片虚无。仔细看地面,可见一排排的钢筋从底部被锯掉,整整齐齐,这原是安放椅子用的。从这些钢筋数量上看,这里能容纳5、6百人。影剧院关闭后,工作人员应该是把椅子卸掉搬到新址或另作他用了。

影剧院的舞台很大,地板有的已塌陷。两侧候场区黑洞洞的。舞台上方的木质框架裸露着,挂满了灰网。幕布早已不知去向。

我正看得认真,突然,从舞台上方扑棱棱飞出来一只鸟,不知是蝙蝠还是什么鸟,反正把我吓一激灵。这种感觉象看惊险电影一样,让人心惊肉跳。于是,我赶紧出来,不想再受刺激了。

四层结构的石油俱乐部应是石油工人开大会或总结表彰之地。我想进去看看,结果门给堵上了,里面何样亦不知。

从县委办公楼前大门两侧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标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印迹。

小镇十字路口旁L型的小卖部是一栋平房。虽然无人光顾二十余年了,但依然保存原有的样子。它像极了我小时候老家的绿板房小卖店。这里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饼干的香味、糖块的甜味是那么的吸引人。想当年,每天下班后这里一定是人山人海喧嚣热闹的地方,节假日更是如此吧。

交通岗亭,依然矗立在十字路口上。现在的年轻人看它如看古董一样。是的,曾经的交通岗亭是城市交通顺畅的标志,就如海上灯塔一样重要。

位于主路上十字路口呈半圆形的邮电局特别显眼,绿色的外衣,这是邮电系统特有的颜色。当年,有多少封家书从这里寄出,或寄给父母亲人、好友,抑或是在外地工作的热恋情人。

这个普通的邮局,如一座连心桥,连着戈壁大漠和外面的精彩世界。有了它,人们心里的惦念化为祝福;有了它,这里再荒凉再清冷,也能让生活在外面的人们看到一颗颗滚烫火热的心。

小镇有个广场,中间是用水泥和砖砌成的圆形花池,一块较大的山石立于其中。它虽没有松花石漂亮,但造型亦很好看。

最西侧主路的一个十字路口,立着一块高大的石油工人雕像。这是小镇的象征。

从小镇正门进入,路口有一块“影视拍摄基地”介绍展板。从2015年起,已有近十部国内外著名影视剧在此拍摄。如《英雄》、《西风烈》、《鸿门宴》、《天将雄师》、《鬼吹灯—九层妖塔》、《沙海老兵》等。

是的,小镇到处可见电影《九层妖塔》里的妖怪、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和各式坦克车等。

其实,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这毕竟是为了拍电影而放置的,不是小镇本真存在的东西。这些外来品就如一张补丁一样贴在小镇上,不伦不类。

但还是应该感谢电影《九层妖塔》,让人们知道了“石油小镇”,知道了博罗转井镇的前世今生,将这个消失了20多年的“石油小镇”回到人们的视野,让空旷的小镇再发余热。这里也由此成了一个旅游打卡之地。

回长春以后,我特意看了电影《九层妖塔》。很惊险刺激的影片,值得一看。电影中的许多镜头就是我在“石油小镇”看到的那些建筑里拍的,其中就有影剧院、小卖店、交通岗亭、幼儿园大门等地。

一座“石油小镇”,不仅是一个地区的记忆,更是两代人的记忆。小镇里现存残留的一切,哪怕是一块砖瓦一条标语,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荣和辉煌。

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中,曾经有过多少繁华,就有多少的衰败。从古到今,无人能够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环境,让山更青,水更绿,生态更宜居,把那些曾经消失的小镇很好地保护起来,利用起来,成为地区工业建筑遗址和一面历史镜子,让人们看到过去,把握当下,不负未来......

写于2023年7月1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