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8):镶蓝旗乌兰哈页苏木沿革史及其抗日根据地记述(I)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3-07-15 发布于福建
本文作者:吉模

前篇: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1):对察哈尔部形成的研究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2):镶红旗、镶蓝旗沿革史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3):敖包文化与生态观(上)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3):敖包文化与生态观(下)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4):察哈尔蒙古袍子(上)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4):察哈尔蒙古袍子(中)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4):察哈尔蒙古袍子(下)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5):察哈尔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上)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5):察哈尔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下)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6):察哈尔部落的饮食文化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7):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7):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下)

乌兰哈页村原属镶蓝旗十一苏木管辖范围,清朝时期,察哈尔部镶蓝旗十一苏木的戍边军队及随从家属在察汉哈达、乌兰苏木甲角沟(春盘沟)、那日斯太等地,逐渐定居安落,成了这里的主人。

当时,十一苏木总面积范围:东至辉腾锡勒蓿麻湾、草垛山到敖楞淖尔(九十九个海子);南至宝日敖包(财神敖包)、独贵敖包、十二苏木界;西至苏勒图煤窑,以南煤窑的南山顶为界,十一苏木的敖包神就在南煤窑顶山峰上;北至阿拉忽洞、老虎忽洞、白银不浪、七苏木界。东西长约六十多里,南北宽约七十多里,横穿黄花圪洞上辉腾锡勒敖楞淖尔。这一带地区正处在大青山东侧大井梁地带,这在清史上也有明确记载。

这里山岭重叠,水草丰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定居在这片美丽富饶草原上的察哈尔部落的牧民们,他们战时出征,平时以养牧为生,在此地安居乐业。当时,十一苏木的四十多户蒙古族,有一千多人口,约有牛四百多头、马六百多匹、羊一万多只。他们分散居住在乌兰哈页、甲角沟、察汗哈达等地,后来因畜牧业的发展,迁移到那日斯太沟游牧定居。因此,那日斯太沟叫成牛庆营子。黄花圪洞、四苏木、独坝口的人家是在1936年到1939年间从头苏木(白音察干)、四苏木(察汗乌素)、六苏木、岱海等地迁来定居落户的。当时,不属十一苏木管辖。

1933年,镶蓝旗十一苏木章盖是明珠尔,他是察汉乌素四苏木人(现卓资山河子村),此人是一个善良,通情达理,蒙、汉、满文精通,文化素质很高的人,人们都称呼他为明珠尔章盖。那个时候,村里房舍很少,十一苏木当时又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就在牛庆营子察汉喇嘛家办公。察汉喇嘛当时有正房一堂两室,在东屋里苏木事务办公,另又召集全苏木适龄儿童上学,章盖老汉亲自上课教书。当时,前来上课的学生有十六名,明珠尔章盖,蒙、汉字写得很漂亮,给学生发的课本都是章盖先生亲自写得手抄课本,抄写的内容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及四、七言书籍,当时上课的学生把此书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前。

章盖手下有两名高其格,是跟随章盖的侍卫兵,他们分别叫高丽、宝音巴图。他们又是章盖的宝希胡(通信员),章盖有事时他们便给通知、传达文件、召集人员。后来换了几次章盖,侍卫兵却从未换过,最后却不知去向……十一苏木孔督可能是乌兰哈页的小道尔吉,转达是武香牛(牛庆营子的日格金香牛)。

1937~1938年,国民党杂牌兵丁如、于志谦、夏军川等人,三五结伙到处横行抢劫、烧杀、打家劫舍、奸淫妇女、危害百姓,扰乱了当地的安宁,当地蒙、汉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鉴于这种情势,十一苏木各村群众纷纷提出要求,要建立自己的保安自卫队来对付土匪的干扰。根据群众的呼声,大家意见一致,在乌兰哈页、牛庆营子、阳湾子、阿拉忽洞等村相继成立了保安自卫队。各村群众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购买枪支弹药并自备战马。阿拉忽洞、阳湾子村的自卫队长是韩喜达赖,乌兰哈页牛庆营子的自卫队长是德高望重的温都尔阿肯老汉,副队长是武香牛。话说,十一苏木较为富裕的牧户——温都尔阿肯,群众敬仰他,很有威望,人们都称呼他为大个子老汉(他是那音太的爷爷)。武香牛是十一苏木的转达,年轻有为,忠诚老实,又勇敢。因为大个子阿肯上了年纪,多次提出把自卫队长之职让给武香牛,老汉的提议得到了多数群众的认可,他把自卫队长之职让给了武香牛,并把自己心爱的大白马送给武香牛骑用。从此,乌兰哈页牛庆营子的三十多名察哈尔蒙古族青年在武香牛的领导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抗击外扰。

这些成立起来的自卫队为家乡的安全及保卫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几次狠狠打击了来犯的小股土匪。1937年夏季,有一股三十多人的土匪从独贵追赶自卫队的乌贡喇嘛,追赶到二道河子武香牛家附近时,武香牛发现有情况,领上在家喝酒的自卫队的五个队员,再加上乌贡喇嘛等七个人立即跑到房后高悬崖后,瞄准敌人开火,打倒了跑在最前面的几个土匪。土匪见势不妙,掉转马头返回原路独贵梁。还有一次是1939年春,也就是正月初六,突然从辉腾锡勒黄花沟窜上一股土匪,在黄花村杀人、放火、抢劫,无恶不做。这时,牛庆营自卫队的一名队员发现后,报告给了武香牛,他得知消息后,把二十多名自卫队员分开成两个战斗小分队,一个队从后山包抄敌人,另一队从南山坡上向敌人直接开火。自卫队两面夹击敌人,共打死打伤八个土匪,这时的土匪发现吃了大亏,掉转马头又往回逃窜。战斗结束后,武香牛队长雇人把打死的土匪埋在了南山沟,到现在人们还称那里为死人背沟。这前后两次的战斗中自卫队无一人伤亡,真正起到了保家护村的作用。此次以后,武香牛蒙古自卫队出名,在陶林周围也有了很大的名气,说武香牛是神枪手,枪法百发百中,土匪们听到武香牛的名字就心惊胆战。故此,这一带的小股土匪再不敢轻易来骚扰百姓了。

大约在1936年夏天,原十一苏木明珠尔章盖去世后,新到任的章盖是黄花村的,名叫恼孟达赖,此人也是精通蒙、汉、满文,就是有一点,该章盖有抽大烟的嗜好,他来到牛庆营子后,还是继续到察汉喇嘛家处理公务,到了晚上就回黄花村休息。后来,日本人大肆侵占中国华北的时候,恼孟达赖章盖已去世,由镶蓝旗九苏木的那生敖其尔接任十一苏木的新章盖。那个时候的孔督是巴力吉尼玛(伍德正)。转达是武安良,他后来当了伪蒙古军炮兵连长,转达的职务由他弟弟武文斌(三拐子)代理着。那时,陶林及蒙区乌兰哈页地带正好是清朝末期民国初期较为混乱的时期,从山西流入不少汉族,他们来之后,大量买地开荒,大肆侵占草牧场开垦、建村,从而改叫地名的地方也不少,如乌兰哈页东南沟、那日斯太改叫成大南沟、蒙古营子,而南沟村叫成小南沟、东沟叫成井湾子、阳湾子等汉村名字,从此人们普遍叫成大南沟了。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