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15 发布于甘肃

今天的教育人在现实中常常身处迷茫、痛苦的境地,很容易被无情地撕裂,要么卷入焦虑漩涡,要么干脆麻木佛系。越是这样,我们需要找到出口,教育长河中那些大家或许就是我们可以聊以自慰的精神导师。

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教育人不可忽略掉的一位大家,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学说对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尤其巨大。他毕其一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去证明教育学首先就是人学、必须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教育理念。

即便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说仍然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再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可以有哪些思考呢?

他,一生都在为培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德行的人、能自主获得幸福的人,而努力思考着、探索着、践行着。换言之,就是把“人”永远放在教育的中心,一切教育活动指向了“人”。

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观不是抄来的,跟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联系。普通家庭出生的他从小学中学,到师范专科,再到函授高等师范,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他的命运,1941年秋天苏霍姆林斯基以连队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前线。第二次战地手术中两块弹片无法取出,永远留在身体内,重塑了他生命的轨迹:连队指导员、退伍军人、地方教育管理者、基层乡村学校校长、用生命致力于人道主义教育探索的理论性实践家。

他认为,没有人性的扭曲,就没有战争;个人发展的和谐是幸福的前提;人性的塑造依靠教育,教育必须培养人性、德性,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性。

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甚至经历的缺乏人性,没有人情味,那么其幼小心田是不可能生长出人性。这也符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影响人的理论。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必须具有人性,一切校园活动(包括教育教学)应该散发着人性的芬芳。大凡违背人性的东西,即便是包裹着“我是为你好”的糖衣,也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因为违背人性的事物,不会有市场,更不会深入人心。有人说,教错了比不教更为严重,细想不无道理。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卷著作,不难发现,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没有不涉及人、人性、培养人、培养真正大写的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内容。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经常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教什么”和“怎么教”,鲜有涉及教育对象——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他走进校园,坐在教室,是带着基因、个性、脾气,带着家庭影响,带着心情,甚至带着身体感觉的……而这一切,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视其为一个可以随便接受东西的容器。这应该是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探究的,而恰恰被过滤掉了。这是不是当前教育一个症结所在呢?

教育必须看见人,必须关注人本身。人不是教育的手段,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旨归所在,背离了就会出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告诫教育者:一个人无论今后成为什么人,他都将成为父亲和母亲,高明的教育之道是“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做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要善于从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这跟有人提出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未来的女婿和儿媳妇那样培养,如出一辙。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更多的是在把每一个人都朝着科学家、政客、商界精英、学者、作家……等“杰出人才”方向培养。

人是一朵七色花,学习只是其中一个花瓣。如果仅有学习这个花瓣,花不禁单调,而且会出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在七个花瓣上的颜色、大小、形状、香气都是不一样的。

半个世纪前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中的一个领域。而偏偏在这个领域,许多人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在今天看来,这恰恰被苏大师不幸言中了。

哲学家罗蒙诺索夫告诫人们,“知识如果没有掌握在道德之人手中,无异于疯子手持着利剑”。是到了,该重视和重建“人”的精神宇宙的时候了。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可能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但是面对班上几十个学生,努力让自己的教育具有人性,充满人情味。这可能会让我们在现实中失去一些东西,比如面包和鲜花。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可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点急躁功利;多一份淡泊闲适,少一些自我较劲。记住:如果教育不能赋予学生“认识你自己”“选择你自己”“认可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无论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多少从文凭到职位到财富到荣誉等有形的外在的东西,当面临“集中营裁判”的时候,当这些东西被抛到垃圾筐或火堆、个人经受真正的价值裁决的时候,也就是教育经受“审判”的时候。

学校教育究竟做什么?培养“人”,还是培养“超人”,抑或是“人上人”?苏霍姆林斯基已经为我们用思考和实践做出了回答。

毕其一生,我们很多人基本上成不了教育大家,甚至连名优骨干教师都不是,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躬耕于丰茂的教育原野,专注而投入,照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长自己的苗,开的自己花,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风景。

2023年06月18日于凤凰山麓

图片
01
张道明,网名沧浪居士,混迹基础教育江湖,《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重点作者,《教育科学论坛》骨干作者;涉及研究领域有中小学德育、教师(班主任)专业成长与发展、校园文化、校本研修、作文教学等;多次到宜宾、成都、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作学术讲座交流。




02
2008年开始教育写作,已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师》《中小学校长》《中小学德育》等几十种期刊公开发表30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2020开公众号“明眼观教育”,已发布原创文章50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课程周刊,《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区域教育”栏目发表有关区域教育、教研等文章;在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发表多篇有关校园文化、校本研修、学校特色创建、教师专业成长等深度文章。




03
2020年7月创建“教育写作共同体”吸纳北京、浙江、江苏、广东、河南、重庆、新疆等10多个省市教师,周更千字文,月读书分享,抱团发展,共同成长。2021年5月,陆续策划了“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中小学党建、双减、冬奥看教育、新课标”等话题,在教育官方主流纸媒《中国教师报》《教育导报》《河北教育》《教师博览》等刊物发表。团队事迹在《教育导报》《德育报》《师道》等报道。




04
欢迎区域(学校)就德育活动、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校本教研、教师(班主任)成长、专业表达力修炼、教育教学成果梳理与提炼、作文教学等相互交流学习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