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工民主党、民主同盟创始人——丘哲先生故居(喆庐)

 访古游记 2023-07-15 发布于广东
喆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丘哲先生的故居,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在梅州的联络点和活动基地,承载着丘哲先生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珍贵历史。2015年,喆庐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喆庐

省保标志

丘哲(1885-1959),原名竞荣,字映芙,梅县松口镇坑美村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入梅州务本中学堂(今梅州中学),一年后转读松口初级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松口公学教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饶平黄岗起义、广东庚戌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光复潮州之役。曾在松口开办体育学堂,宣传同盟会政治主张、训练骨干人才的场所;开设“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秘密联系的据点;赴香港筹设革命的秘密机关,联络同志,运送武器,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民国建立后,丘哲公费派往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日期间反对袁世凯称帝,创办《民锋》杂志,撰文讨袁,被日本警视厅扣押。后经留日学生及侨领多方设法营救,才得以获释。民国六年(1917),丘哲回国出任漳州警务处长。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援闽粤军。收复广东后,先后出任广东省金库主任、广东省银行行长。陈炯明叛乱后,因其不愿与陈炯明合作而离任赴上海,开办启智书局和印刷公司,发行《自卫》杂志。民国十六年(1927),丘哲应邓演达(相关阅读:惠州邓演达故居)函约,赴欧洲考察农民、工人生活,研究土地问题等。游欧两年后,经美返国,在上海与邓演达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民国二十年(1931)邓演达遇害,丘哲极为悲愤,决定继承邓演达之主张,坚决进行反蒋活动。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九路军在福建反蒋,发动“福建事变”,丘哲出任人民政府经济委员等职。反蒋失败后,回松口把“公裕源”米店改建为松口图书馆(相关阅读:松口图书馆旧址),以纪念同盟会及辛亥革命烈士,丘哲自任馆长。
松口图书馆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丘哲响应中共号召团结抗日的“八一宣言”,并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抗战开始后,丘哲在武汉出任国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组织“统一社”,积极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等错误主张。民国三十年(1941)丘哲在重庆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民盟),为发起人之一,任中央执行委员。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在梅县召开的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东南干部会议”副主委。抗战胜利后。任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副主任、香港《人民报》董事长、香港达德学院董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国三十八年(1949),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合影(1949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照片为广东省代表合影,前排右二为叶剑英、左四为丘哲

建国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农林厅厅长、民盟南方总支副主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主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副市长、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副省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丘哲被错划为“右派”,撤销了一切职务。1959年1月5日病逝,终年72岁。1979年恢复名誉。

喆庐全景

喆庐坐北向南,为丘哲建成于民国十四年(1925)孟秋,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门楼、主楼和池塘组成。喆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就地貌和避让耕地而依山选址,门坪与门前池塘落差较大,依山面水的选址受传统文化影响,但布局、用材和工艺则彰显着西方文化的气息。

丘哲故居门楼

门楼为折中主义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面阔三间,中开方形大门,左右各有一间门房,门房正立面两侧开有方窗,并有塑有西式纹饰。门楼背面两侧各开有一个圆窗。

门楼背面
门楼为中式单檐歇山顶,檐下有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原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博士题写的“丘哲故居”木匾。
门楼正立面窗户装饰
门内主楼建于高台上,楼前设有一个椭圆形池塘。主楼平面布局采用客家传统民居合杠屋布局,中轴对称,总面阔40米,总进深28米,为“中西合壁”的四面坡式民居建筑,楼高两层半。

喆庐全景俯瞰
主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正立面为欧陆连券式外廊,并设前檐露台。中轴线上首进正立面为西洋券式通廊门楼,门楼上装饰山花,灰塑“喆庐”,上款“民国十四年”,下款“孟秋毂日”。
西洋券式通廊门楼
欧陆连券式外廊

山花“喆庐”
门廊二进为中式大门,轩廊式甬道连接下堂门厅和上堂。进入大门后为一道镂雕金漆花鸟木屏风。下堂门厅两侧墙壁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
中式大门
下堂门厅
镂雕金漆花鸟木屏风

镂雕金漆花鸟木屏风局部


下堂门厅标语
屏风后是轩廊式通道,直通上堂,上堂不设门,为三面墙壁环绕的开放空间。堂屋后壁正中挂有丘哲先生的照片,左右各设一窗。
上堂

丘哲先生戎装照

堂屋前两侧各有一天井,天井周围设有数个房间,东西端房间装饰富有客家传统民居特色的绿色琉璃竹节漏墙。

连廊与天井
绿色琉璃竹节漏墙
西天井东南角设有楼梯,可上二层。喆庐内部楼层以木梁架支撑棚板,加铺水泥面及花阶砖,用以减少行走时产生的噪音,美观实用,是喆庐中西结合、博采众长特点的体现。

二层楼梯口

二层建筑结构与一层基本一致。外部也设连券式外廊,中轴线门楼上设有阳台,可俯瞰房前美景。门楼阳台通过中式大门与二层上堂相连。
阳台
连廊


二层连廊

二层中式大门
二层中式大门的边沿有西式花纹装饰,体现了喆庐中西结合的特点。门内门头上装饰有鱼虾蟹的浮雕图案。
门头浮雕图案
进入二层大门,走出门厅是一间装饰有木栏杆和绿色玻璃窗的轩廊通道,玻璃上印有西方雪花暗纹,西体中用,相得益彰,富有韵味。通道上立有一座丘哲先生的纪念铜像。铜像背后是二层上堂,上堂内后壁镶嵌着迄今为止梅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英式壁炉。

二层轩廊

壁炉上方悬挂有丘哲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11月在华中轮上拍摄的照片,此时丘哲与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柳亚子、曹禺、郑振铎、李达、马寅初、蔡楚生、许广平等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由香港启程,乘坐华中轮前往东北解放区,开启建设新中国的篇章。

二层上堂

英式壁炉

二层尽间装饰有欧美风格百页扉窗,但涂刷了民国传统蓝色。次间内还有中式木雕隔扇,侧门上方装饰有西式半圆彩窗。

二层蓝色百页扉窗
二层绿色玻璃窗和蓝色百页扉窗

中式木雕隔扇

西式半圆玻璃彩窗

站在天井处,抬头望去,檐上的雨水接槽和去水管槽,形状美观,这是用德国镀锌铁皮材料制作而成的,历近百年依然完好无损。

二层仰视

雨水接槽和去水管槽

二层房间的布局与一层相似,以红、蓝漆、绿花砖和白墙搭配装饰,风格典雅也不失民族传统的热烈。

二层房间

二层走廊

红、蓝、白、绿配色的房门
二层西侧走廊尽头还设有一间卫生间,由木板隔断,内部已经过改造,可见一个蹲位,布局简单。

卫生间

主楼东后侧附筑厨房、杂物间、厕所等附属设施。喆庐门前筑池塘,屋前屋后各植有风水林,从高处俯瞰,灰墙土瓦,屋前池塘,屋后丛林,屋中天井,犹如一座传统的围龙屋;而近观,无论从布局,建筑工艺,材料运用,设计装潢都包含西洋式的味道。体现了丘哲先生继承传统,开放进取,包容博纳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主楼东后侧附属设施

庐前罗汉松

喆庐前后还有建庐时所植的罗汉松、白玉兰等名贵树木,至今仍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