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92年,我国提出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发射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就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包括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的在轨交会对接技术等;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现在我们的空间站已经完成在轨建造,转入运营阶段,航天员常驻空间站也成为了常态化的事情。 自第一个舱段天和号核心舱发射升空至今,我们的空间站先后迎来了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这几艘载人飞船以及多艘天舟货运飞船。当前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是神舟十六号飞船,天舟五号、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当前也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着。 在空间站的建造、运营阶段,我们的航天员单次在轨时间都比较长,都超过了3个月,最长的达到6个月。其中神舟十六号飞船的在轨时间大约为5个月,现在他们的在轨时间已经超过了40天了,来到任务时间进度的四分之一。按照计划,神舟十六号飞船将会在11月初从中国空间站返回地球。而在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地球之前,我们还将会在10月择机发射神舟十七号飞船。 神舟十七号10月出征 随着我们空间站进入运营阶段,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发射频率越来越高了,大家的关注度可能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高。按照任务安排,我们每年将会发射2艘载人飞船,1艘到2艘货运飞船,今年上半年已经发射了神舟十六号飞船,下半年即将出征太空的就是神舟十七号飞船了。 预计在10月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七号飞船将会与天和号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对接,与空间站组合体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和之前的几次太空飞行任务一样,神舟十七号飞船的航天员乘组也由3名航天员组成,这些航天员都已经选定,正在参加一系列的任务训练。在进入太空后,这些航天员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航天员出舱活动等。 当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后,神舟十六号飞船的航天员乘组就会与神舟十七号飞船航天员乘组在轨交接、轮换,随后神舟十六号飞船就会从空间站组合体撤离返回地球。 欧空局不派宇航员到中国空间站 在中国空间站建成投入运营之前,国际空间站是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虽然国际空间站的名字带有“国际”,但它并不是向全世界开放,而是具有“排他性”。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参与建造,主要由美俄欧日加等国家航天局共同运营,国际空间站的资源也一直被这些国家分配、使用,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都被拒之门外。 而我们的空间站虽然是自己建造的,但是没有这样的“排他性”,面向全世界开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空间站项目,中国空间站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而我们的空间站也将为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提供实验机会。 早在2016年,我们就和联合国签署了协议,为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在中国空间站展开实验的机会,现在已经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入选了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项目。除了科学项目外,还有很多国家提出想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 欧空局ESA虽然没有单独的空间站,也没有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但是他们参与了国际空间站项目,欧空局的宇航员也进入了国际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去年,当时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的意大利首位女性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来描绘宇宙景观,在太空中“书写”了一段中国式浪漫。 博学多才的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具有非常丰富的太空飞行经验,还精通多种语言,包括中文,从这一点来看,她应该是能够比较轻松适应我们空间站的中文环境,还能与我们的航天员流畅地沟通,当她在借用王羲之这句古文直抒胸臆后,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多人都认为这位欧洲宇航员可能有机会进入我们的空间站。 很遗憾,欧空局表示,他们现在仍在参与国际空间站的项目,由于预算不足等原因,打算把重心都放在之前对国际空间站的承诺中,暂时不打算安排宇航员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项目。这一个消息,当时也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认为欧空局放弃与我们空间站的合作项目了,实际的情况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来自欧洲的科学项目还是会参与我们的空间站任务中的。 “天极2号”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波兰国家核研究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合作项目。波兰首席研究员波洛(Agnieszka Pollo)表示这个项目比之前的更加复杂,排除了制造专用卫星的选项,而研究团队任务在国际空间站展开这一项任务也是行不通的,在得知中国空间站为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后,他们就迅速提交了申请,并且得到了批准。 据报道,天极2号”计划在欧洲完成建造,随后运抵中国,在2025年发射升空被送到中国空间站。也就是说,虽然欧空局的宇航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不会进入我们的空间站,但是来自欧洲的科学项目还是有机会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研究的。 |
|
来自: 飞翔eagi56anp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