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的落寞人生

 岁月凉烟 2023-07-15 发布于浙江

辛弃疾的落寞人生

公元1140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他睁开了懵懂的双眼,向这个他又爱又恨的时代发出了第一声呐喊,这个孩子就是辛弃疾。此时是宋高宗十年,距那场震惊天下的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13年。

他的祖父因家族所累只能在金人的统治下做官。但是,他却一直有着一个驰骋沙场的梦想。因此,他把这份精神火炬传递给了他的孙子。他常常带着孙子登高望远,指望山河,每每不能自拔之时还会落下滚滚热泪。长大一点后,他的孙子开始学习功夫并苦读诗书,甚至“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年少的他看到了太多流离失所的百姓,看到了太多受尽金人淫威的汉人。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除了对百姓的难过更多的则是对金人的愤恨。于是,在心中发誓,一定要收复河山,恢复中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细细想来着实令人悲哀。精忠报国,屡屡不得志;深谋大略,最高官至四品;愤而作诗,终是得了些微共鸣。可这并没什么用。豪才大略,通晓经史,智勇双全,皆在昏聩的朝堂之下湮灭。不知他在年老将逝之时,回顾往生,是否自己会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是否会哀叹国已至此,吾命将休?后人不得而知。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可悲又可敬的人的人生故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出生时,南宋的局势就已经很不妙了。他的祖父虽在金国任职,但也有一颗爱国报效之心,对于辛弃疾的教育也很是上心。辛弃疾就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在他二十一岁时,曾率领五十人击败敌方几万的兵士。也曾在他人强令撤退时,举茶敬饮。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单骑出战,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冲入逆流,斩杀宵小之辈。万军冲袭中,直取敌方主将头颅,安然而退。我自孤身而来,于千军万马中,大笑而去。

也正是他优越的军事才能,才使得在战役之后被朝廷看中,封了个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此时他二十一岁。

尽管军事才能很是优越,也有漂亮的成效。可南宋扭曲的地区鄙视让他“归正人”的身份,一直很难进入权力的圈子。他在宦海浮沉数十年,每每有所成绩之时,南宋的朝廷只是轻飘飘的夸奖一番。他好像一个跳梁小丑,做出的举动似乎只引得君主的发笑。

淳熙八年十一月,辛弃疾在认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的事实后,被弹劾罢官。他回到了上饶,开始了二十年的中年闲居生活。辛弃疾在闲居了二十年,途中也曾两度出山做官,当年往往当职时间特别短,大部分时间都在闲散度日。他常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做下不少壮丽诗篇。

当朝廷再想起用他时,诏令还没传到铅山,他已经重病不起了。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没有什么是他不可以写的。他不仅写词范围广,还风格多变。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可以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写得十分曲折委婉,用笔极为细腻。也有后世画家,根据他的诗词意韵作画。

辛弃疾也有自己的书法作品。他的笔触,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辛弃疾就是一个这样忠心为国的人,可惜他生不逢时。他的词作,很多都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为基本思想的。然而生在后世的人们,也只得叹息英雄迟暮,生不逢时了。

高宗31年,完颜亮怀着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憧憬大举南侵。趁着国家兵力空虚,金人统治下的汉人爆发了。他们不甘忍受残酷的统治,奋起反抗,就算死也要战个痛快。21岁的辛弃疾欣喜若狂,当即招募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投奔了当时起义军中的一位老大哥—耿京。辛弃疾担任军中的掌书记,保管军中大印。但谁又能想到,军中竟然出了奸细。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偷了大印并打算交给金人主子。辛弃疾奉命追回大印并处决叛徒。经过三天三夜的不懈追赶,终于砍下了义端的脑袋。当他把二者一并交给老大哥时,那个老大哥的眼神都变了,不再轻视他,对他礼遇有加。这是辛弃疾小试身手的一战,也是出人头地的一战。

几乎在义端事件发生的同时,金人的内部矛盾爆发了。一把手完颜亮被干掉,金军开始向北撤退。辛弃疾发现,机会来了。便主动向耿京提出与临安(南宋首都)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将金军一举歼灭。耿京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任命他和一位小兄弟去联络朝廷。

临行前,老大哥拍着辛弃疾的肩膀,万分叮咛。望着他亲切的笑容,感受着它温暖的手掌,辛弃疾忽然鼻子一酸,对着他深深鞠了一躬,随即飞身上马,向着南方飞奔而去。辛弃疾落泪了,为老大哥的信任,为这秀美的大宋江山,为这天下的黎民百姓!成败在此一举,不成功即成仁。目标:临安,为天下百姓而来,大哥,等我的好消息。

一路有惊无险,终于到达了临安。和朝廷的商谈十分融洽,甚至已经商定好何时何地接应。辛弃疾满心欢喜,原来这就是当英雄的感觉吗,他笑了。大宋的子民啊,你们不必再惊慌了,我会将你们所有人解救出金人的暴戾,永远。

在临安,辛弃疾谢绝了所有人的盛情款待,踏上了归去的旅途。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似乎看到了那个为之而奋斗的庞然大物正向他挥手。谁知,意外总是比爱情来的快,还未走到根据地,突然收到了老大哥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的噩耗。辛弃疾蒙了,不敢接受这一切。

再三确认后,辛弃疾崩溃了。是的,就是那个临行前还笑呵呵叮嘱他的大哥,死了。那支你们经营许久的军队,散了。你伏倒在地,痛哭不止。为大哥,为大宋江山,为天下苍生。擦干眼泪,你向北方拜了一拜,起身,目光如鹰般锐利。是的,他要复仇,为大哥,为大宋江山,更为天下百姓。

辛弃疾发挥了惊人的领袖天赋,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了50骑兵。喝干了酒,磨光了剑,擦干了泪,带领50骑兵夜袭金营,于万军丛中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狂奔千里将其压至临安正法。这样的战绩,也只有七进七出的赵子龙可以堪比。这时辛弃疾22岁,你再次立下战功,也是你人生的巅峰。后来,辛弃疾在《鹧鸪天》中写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这就是他内心的自己吧。他不像是一个文人,更像是一位将军。每夜在心中的沙场上驰骋、落泪,为老大哥?也许也有那么一两滴是留给自己的。

九死一生的辛弃疾回到朝廷。本想着明天会更好,但他却发现,这个世界竟是如此的黑暗。身为大宋的臣子,几乎没有人想着光复失地,反而在自家窝里飞扬跋扈。皇帝战和不定,臣子党争严重,互相弹劾。辛弃疾心灰了,意冷了,只求把本职工作做好。虽然为官断断续续,但那些年,你一直在坚持你的执政理念:对属下严苛,对百姓宽厚。他认为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应该努力让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可惜,树大招风,总有那么些人喜欢挑他的毛病。结果,辛弃疾被罢官了,在黄金年龄,42岁。从此,辛弃疾便很少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失败的。但人们都知道,错不在他,他只是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的一条遨游的鱼罢了。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默默孤守自己的追求,因而往往显得特立独行。辛弃疾,可谓是南宋一片纸醉金迷中特有的异样风景。

元夕,就是现在说的元宵节,一年中难得的热闹节日。这里要说的,是南宋纯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元宵节,地点京口(镇江)城中。

这天夜里,大街小巷熙熙攘攘,挤满了男女老少。天桥边,小吃摊烟气腾腾,小贩的吆喝声和孩童的玩闹声此起彼伏。天桥上,游人如织,几个小娇娘提着小巧的粉灯笼,桥下不时有小船来往穿梭,不少士子在四处观赏景色,如果不经意间看到瞥见一道若隐若现的倩影,则立马心摇神驰,将《诗经》中的情诗艳词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天空上,不时绽放出几道烟花,将天空染成各种颜色。

一片繁华,人们似乎忘记了40年前的靖康之变,忘记了北方尚在异族的统治之下,而对方正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南方的繁华,并磨刀霍霍地等待时机。这时,已35岁的辛弃疾正在这片人潮中默默地前行着。他自从在北方率兵南下归顺南宋小朝廷之后,就一直得不到高层的重视,并将他安置在地方上做官,使辛弃疾壮志难酬,失望连连。

这时,他的心里构思这一首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人们都快乐地享受着节日的气氛,完全忘记了北方的威胁。不知眼前的繁华,在北骑南下后又会是怎么的一副场景。

人,并非都喜欢孤独,只是因为暂时无法摆脱它,就只好接受它罢了。孤独的人,更加接近真实的内心,看不到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想得到许多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孤独,给予了人思考。

这时,辛弃疾眼前忽然看见一位步履袅娜、衣着淡雅的的女子从旁边走过,转过脸瞥见辛弃疾的时候,微微笑了笑,并在空气中留下一阵暗香。

诗人忽然被她的气质吸引,于是回过头来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寻找她的背影,来回走了许多路,才猛然发现,那女子正走向灯火暗淡的地方,并逐渐消失在远处的小巷之中。人并没有再去寻找他,他似乎从这女子身上看到了现在的自己,心里立马波澜起伏,思如泉涌:“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自己也是慢慢走向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南宋小朝廷,沉浸在一片西湖歌舞中,自是危如累卵,一个人纵然拯救不了一个时代,但至少自己在努力,至少不负初心。这,才是孤独中需要达到的境界。

失意的人生是不配有欢乐的,偶尔进入欢乐,结尾也将演变成苦乐。有大志的人,一生的目标就是完成某种使命,或者建立某项事业。然而人生却常不如意,每次想到自己的宏图壮志,却总觉得遥不可及,不免会悲伤失落。每每如此,则终日在惆怅不得志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变成人生的常态。纵是偶尔忘却烦恼,暂时沉浸快乐之中,而心中的那份惆怅失落,则会悄然兴起,越来越浓,难以抑制,如一股飓风,愈演愈烈,最终把欢乐之氛一扫而空,于是内心重新被悲伤占却。反复这样,就造成心理创伤,变得人格分裂。

回顾辛弃疾的一生,有太多的遗憾,也有太多的光荣。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也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与无奈,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气,也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凉,如此等等,辛弃疾是英雄,却不属于这个时代。他是伟人,却无力回大宋的天。可叹,可悲,可恨。也许,“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才是他,一个迟暮的英雄。辛弃疾。一个迟暮的英雄,一位永远的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