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浙地》走过良渚

 岁月凉烟 2023-07-15 发布于浙江

《行走浙地》走过良渚

深秋的余杭,本应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然近日袭人的桂花香却伴着浓浓的雾霭,大地似沉睡,抑或是拥着无数谜一样的神奇等待着人们探究大好秋色,孩子们开车带着我们去看人瞩目也令我心仪已久的良渚博文化物馆

良渚文化博物馆位于良渚遗址西南侧,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专题博物馆,主要展出体现“良渚文化”的各类文化器物。共设有“发现求真之旅”、“走进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传天下”三个展厅以及一个临时陈列厅,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

据良渚文化博物馆资料介绍,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整体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形成了外部错落有致、内部互联互通的空间形态。博物馆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远望去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在碧水蓝天的衬托下,隐于绿色葱茏的景致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另有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

良渚”“良”意为“拖尾”,即狼尾或半个波浪之形。“渚”是可供一户人家居住的水中小洲,中国文化里有“江渚”、“湖渚”、“河渚”之说。“良渚”字面含义是“侧面形状如半个波浪的小洲”。良渚地区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

走进良渚博物院,感觉良渚最吸引人们的不应该只是作为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厚重与隽永的文化符号,凝结在华夏历史与传统文明的骨髓中,永恒在一个民族的记忆中。

在展厅中穿行,就恍如在五千年的文明时空中遨游。而当步入第三展厅“良渚文明”时,我分明感受到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这里展出的琮、璧、钺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充分彰显了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是啊,其实每一件良渚文化玉器,都曾经照耀过也必将继续照亮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天空,其实它的入土和出土本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已知的有琮、璧、钺、璜、环、瑗等四十余种,其中琮、璧、锥形器、三叉形器、梳背等半数以上的器类,皆为良渚文化原创。每一件原创玉器,皆是古老文明的见证,都镌刻着一段历史的精彩;每一件晶莹剔透的玉器里,闪耀着良渚先民的智慧之光、浪漫之情。

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五千到四千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遗址首次发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一九八0以来,随着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塘山、良渚古城等遗址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二00七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将杭州的建城史一下向前推进了三千年。千年古杭州沉淀着多少往事让人徘徊复徘徊着不忍往前又禁不住前来。今天,我带着作为一个寻访者古朴、厚重的情愫,以一个对历史崇拜者的姿态走过良渚,捡拾起一段杭州久远的故事

良渚古城处瓶窑镇,是良渚遗址的中心,距今四千余年,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莫角山遗址:“大型宫殿基址”位于良渚古城的中心部位,为人工堆筑的超大型建筑基址,面积三十余万平方米,在基址顶面上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个更高的小土墩。莫角山是良渚文化时期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中最高权力的物化形态,成为研究良渚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

反山遗址:“王陵”在良渚古城内西北部,莫角山遗址西北侧,面积二千七百平方米,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营建而成的贵族墓地,一九八六年在其西侧六百多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出墓葬十一座,出土包括“琮王”、“钺王”等在内的各类器物一千二百余件,其中玉器占了90%以上,并第一次在出土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

在良渚遗址四十二平方公里保护区范围内,有城址、墓地、祭坛、建筑基址、防护工程、村落遗迹、制玉作坊等各类遗址点一百三十五处,在布局上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具有都城性质的空间形态。

良渚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圣地,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夏、商、周。

走进北城墙、西城墙、反山、莫角山等遗址,木栈道古色古香、两边芦苇荡婉约的衬着,是适合穿越的情境。站在良渚遗址前,想起一些往事,恰是寻着一册少了若干页的书,原来杭州的历史远在遥远年前。原来时间也可以在原地等待

走过良渚,轻掀三千年前的那道历史幕帘,依然有声:陶皿、玉器一切裸呈在视野里古旧物的造型是简约,一种穿透时光永远看不倦的线条讶着世人喜欢杂的眼眸。

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和着古良渚的曲而舞动。令今天游者的手轻揣着激动,泪盈满眶。有一种相识无须强求,恰是冥冥之中注定。风袭过窗,风铃脆脆的悦耳声坠在书桌的玉琮上,疑是沾了风铃的时尚,在眼眸里如悠扬的曲音符一样生动起来。

走过良渚,轻掀中华文明的一片。面对每一件玉器,伫立呆看,只觉一股气势迎面扑来,形制各异,动人心魄,让人深为良渚古人的胆识、气魄智慧激动。为什么偏偏是这种形制状态,而不是别的形制状态?为什么只发生在良渚,而不发生在别的什么地方?良渚先民究竟出于何种思考一切都让人感叹不已,思量不已,行走的博物院里,看着那些古玉,深感自己才刚刚开始阅读一部大书。

史载。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设置了杭州,“州”是表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的意思,“杭”才是名,因为州的机关开始设在余杭,所以当时就取名“杭州”。远古时期的杭州,背依天目山余脉,面向钱塘江水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人类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大约在五千多年前,良渚就居住着杭州人的祖先。

南宋时,良渚到了历史鼎盛时期,人口最多时逾十万,后来有许多人相继迁到杭州,因此当地至今留有谚语:“先有良渚,后有杭州。”

清初,皇太极率领满洲铁骑于一六四四年越过居关,进入中原。后来,打倒杭州,遭到了杭州人的顽强抵抗,清兵大肆屠城,人口锐减,声名显赫的良渚都城成了普普通通的小镇。

良渚再创辉煌,是在一九八六年六月,在良渚考古发掘经历了整整五十年后,不仅出现大型的显贵者的坟茔,“土筑金字塔”、直径十六厘米的“琮王”以及数量惊人的玉器,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后来竟提到良渚文化有国家的概念。良渚的先人们在九泉之下也会笑出声来。

哲人说:“一个时间只能干一个时间的事,这是时间的边界,也是做人做事的边界。”良渚先民干的是琢磨良渚玉器之事,干的是创造良渚文化之事,他们终让时间在边界内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

一九三六年的十一月三日下午,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年仅二十四岁的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渐渐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从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发现良渚文化遗迹到现在,在已经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镰、石耘等稻作农具以及各种陶制酒器,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遗存的丝、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业趋于专业化;氏族祭坛、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显示出不同层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也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众多信息揭示出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远比一个朝代的历史要久远得多,考古学家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社会制度的兴致,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缘由。在我看来,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个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

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为多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同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料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有专家称之为真玉。另一类属角内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多,专家称之为假玉。另有出土牙黄色玉的报道,可能是蛇纹岩类的材料。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

良渚古玉被命名为“中华玉”是五千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开园日正式被命名为“中华玉”。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形体原创意义的器物,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大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单位面积最大的器类,其形制涵括了“天”与“日”两个概念,是日、月在天上绕行轨迹的物化表现玉三叉形器也为良渚文化独创的玉器器形,是男性显贵者头部冠帽上特有的礼仪性装饰,其独特的造型,以及神人兽面图像的琢刻,充分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抽象化与象征性意义。岁月的湍流可以将人世兴衰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不朽的玉器上,时间却能永恒凝固。

于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中华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种器类,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华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礼、德、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彰显“文明之光,和谐之器”的象征意义。

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历史隧道,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趋向,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有“敢为人先”的创业新追求,有“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友爱风尚。是啊,这些鲜明的性格,自深深熔铸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良渚文化那种精致和谐的调性奠定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审美调性,又何以不为当下浙江人留下创新、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