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猛将常遇春,凯旋途中突然病逝,是阴谋还是暗疾复发?

 四季视野 2023-07-15 发布于山西

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在常遇春的带领之下,一直向北直取元上都开平,经此一役统治中原大地近百年的元朝彻底走向毁灭,不久之后常遇春带着俘获的物资,牛羊班师回朝,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等待着常遇春的凯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常遇春率领凯旋之师途径柳河川之时,却突发疾病还未等军医救治就,等到此消息传到南京时,朱元璋是异常的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瘫倒在龙椅之上,直到周围的大臣连喊几声“陛下”,朱元璋这才缓过神来。

《明史》: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

数日后,朱玉章下令赐葬钟山之下,并追封为开平王配享太庙,其大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可以说在常遇春的功勋之下,其后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荫封,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常遇春去世的二十年后,常遇春的后人们,却因为各种原因被贬的贬,死的死。

所以,在历史上对于常遇春的死法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那么常遇春的死因究竟如何呢?

本应在父辈荫封之下的后人,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初遇明主

常遇春与朱元璋同样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可以说是食不果腹,挨饿仿佛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年幼时期的常遇春,为了生存便一直在家乡的地主家中做佣,所以长大后的常遇春身体可以说是颇为的“结实”。

青年时期的常遇春,如同每一个年轻人一般,有着远大的抱负与理想, 对于每日的劳作早已是身心俱疲,于是不甘如此的常遇春,便在私下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武术,因此成年后的常遇春,可以说是弓马娴熟,善于骑射,寻常人压根敌不过

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常遇春养成了能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也为后续的带兵出征打下了基础。

《明史》: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由于元末时局动荡,中原大地接连战火盗匪与起义军是多不胜数,百姓流离失,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性命,因此,常遇春为了生存,直接投身绿林大盗刘聚。

在刚开始的时候常遇春,对于这种大口吃肉,大口吃酒的绿林日子非常感兴趣,但是时间久了常遇春发现,刘聚只会打家劫舍,上不了台面,这种日子并不是自己想过的,所以,常遇春一直在寻找时间脱离刘聚。

1355年,常遇春随同刘聚在和州偶遇率兵的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常遇春早有耳闻,但是百闻不如一见,于是常遇春便乔庄百姓一路跟随朱元璋,其目睹了朱元璋对待百姓的态度,同时也看见了朱元璋严明的军纪,常遇春一眼便看中了朱元璋,认为其是一个“人物”,日后的成就绝对不低,因此,有远谋他毫不犹豫地投奔了朱元璋。

选对了,有朝一日总会飞黄腾达,常遇春便是这样的人。

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对于常遇春的到来,起初朱元璋并未感到什么惊喜,毕竟在朱元璋的军队之中,有太多的流寇,盗匪以及吃不起饭的人加入其中,然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常遇春的表现却十分的亮眼,一下子让这个魁梧大汉脱颖而出。

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常遇春刚加入朱元璋部队不久,常遇春便跟随朱元璋一起渡江北上,在采石矶这个地方遭遇了元军猛烈的阻击,朱元璋手下许多大将都无功而返,然而常遇春却是逆流而上独自一人直接冲了过去。

采石矶的元军一下子蒙了,谁也不曾料想竟然会有如此勇猛之人,恍惚之间竟然忘记了反抗,阵地一下子让常遇春撕开了口子,而常遇春的行为也被朱元璋看在眼中,事后常遇春直接拜上将军,跟随朱元璋左右。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上戒之曰:“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者,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

元至正十九年,常遇春奉命率兵攻打衢州,在出征之时,朱元璋认为常遇春勇猛无敌,过于刚毅,就如同那句话说的那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若不加以改变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问题,于是出兵是之时,更是亲自和劝诫常遇春,要善于谋略切莫逞凶斗狠。

所以在攻打衢州之时,常遇春一改往日勇猛无畏的厮杀方式,反而选择用智谋奇袭守军的炮台打了元军措手不及,一时间失去火炮掩护的元军,面对来势汹汹的常遇春,也是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做困兽之斗,最终元军主动投降。

《明史》: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

所以,对于常遇春,朱元璋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而常遇春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在起义称帝的道路上,常遇春一直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以及后续的攻取元大都战役之中,常遇春的表现都极其的亮眼。

意外病逝柳河川

命运总是那么的曲折,就如同那句谚语一般,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洪武二年,常遇春率领的明军所向披靡,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攻破了元朝引以为傲的元大都,彻底了结束了元朝对于中原大地近百年的统治。

因此,对于明军而言,此战必将载入史册,而作为统帅的常遇春,一时间可谓是风光无限,而当大败王保保攻破元大都的捷报传入南京时,朝堂之上的众人无一不欢欣雀跃,朱元璋更是异常兴奋。

然而,就当常遇春率兵返回途径柳河川时却发生了意外,由于大军返回的时间正值酷暑,天气十分的炎热,常遇春身披铠甲一路奔袭,汗水早已经浸湿了衣物,浑身是黏糊糊得非常不舒服,于是常遇春为了凉快一些,便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脱下盔甲吹吹风解解乏。

谁知道,常遇春刚脱下盔甲,浑身就开始剧痛,原本已经结痂的伤口再一次迸裂,鲜血止不住地往不住地往外流,等到随行军医赶来之时,已然是失血过多,就连呼吸都变得不再顺畅。

而对于常遇春的病症,随军军医也是一知半解,只是在医书上听闻过这种病症的名字——“卸甲风”,压根没有治疗方法,只能用药吊着常遇春的性命。

傍晚时分苏醒的常遇春,知晓命不久矣后,便趁着最后的时光,召见了下属李文忠交代了后事,夜里离开了人世。

对于常遇春的病逝,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对于“卸甲风”这个病症更是表示怀疑,因为很多人压根没有听闻过“卸甲风”这种怪病,然而,这种病其实在我们小时候经常性发生。

就例如我们小时候玩闹时,如果流了特别多的汗,我们贸然脱衣服很容易就感冒,而这个“卸甲风”就是如此,民间俗称“散了汗”,而常遇春之所以如此严重,其实也不难理解。

从1364年七月开始,常遇春一路从中原地区北上,一路舟车劳顿不说,而且作为三军主帅,常遇春一直在前线作战,带头冲锋是常有的事情,再加上多年的饮酒饮食不规律,身体早就处于透支的状态,所以,当战争结束后头脑紧绷的那根弦得到了松懈,很容易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而天热直接脱甲,就是引起连锁反应的引子。

因此,常遇春因为想贪图一时的凉爽,结果送了命,不得不说,时也命也。有些时候,有些事就是这样令人唏嘘。

其子悲惨的下场

然而,常遇春不会想到,自己早逝后,自己的后人却也没能得到庇护。但说到底,他的后代没落也是咎由自取。

作为“二世祖”的常茂与常升二人,并未继承父亲的能力,他们反而资质平平,特别是常茂多次随军出征均是无功而返,并且常茂与自己的岳父冯胜不合,并且一直不受其约束,引起冯胜曾多次谴责常茂。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胜,茂妇翁也。茂多不奉胜约束,胜数诮责之。茂应之慢,胜益怒,未有以发也。

在出征纳哈出时,原本纳哈出已经投降,但是在误会之下,常茂误以为纳哈出要逃跑,随即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砍断了纳哈出的胳膊,纳哈出的手下听闻之后纷纷选择逃离,原本胜利的局面,再一次走向混乱。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

冯胜对于常茂的行为是异常的生气,于是便将其绑回京城上奏朱元璋,然而有意识的是,常茂在接受朱元璋的审问之时,直接检举冯胜平日中的不法行为,二人之间仿佛是在“狗咬狗”一般,听闻时暴跳如雷。

最终冯胜兵权被回收,而常茂则被贬龙州后,郁郁而终,而常升与兄长常茂相比较,故事稍微平淡不少,史书上并未有过多的记载,据说是死在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中,也是让人比较惋惜的。

总而言之,对于常遇春的死亡,朱元璋是无比的痛心,作为其的左膀右臂常遇春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勋,也因此提前早早地透支了身体,实在是让人惋惜。

而对于常遇春后人的遭遇,其实并不怨朱元璋,特别是常茂最终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所以,常遇春的死并没有什么阴谋论,而是身体暗疾的爆发,而他的后代并没有声名显赫,也是因为后代不如旁人而已。

参考资料

《明太祖与凤阳》朱元璋研究会,编

《明史·列传第十三》

《“蓝玉党案”与明代开国武将家族命运之转折》 深圳大学学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