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一笑其人(转载)

 学习书楼 2023-07-15 发布于河北

墓碑上刻着: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观众。

有文字记载的杨一笑先生的故事是这样的: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虽然完全是白话,但还是有人觉得不过瘾,非要用现代意义上的大白话讲出来才能放心爽快地笑,否则万一笑错了岂不丢脸。

这段小文的大意是:杨一笑先生最初(是)习文(的),学习了三年都没考上(功名),就改练武,在校演场演习射箭,结果一箭射中击鼓人,被撵了出来(没让他赔偿医药费算是便宜的),于是改学医,(总算是)学有所成。(他就开始得瑟,不光给别人看病,而且)给自己开了(方子,据说还是)一个良方,他服了自己给自己开的药,死了。

3.

这个故事原本没有标题。最初我也是当一个笑话看。

因为好奇,在网上搜,发现有人称其出自《笑林广记》。我也没有考证过。但确有好事者,声称自己查遍《笑林广记》等,并未见此文。

然后就有人指出,这段文字出现在一个墓碑上,还配有图片。进一步有人考证,这段文字是之前还有几句话,大致如下:

“杨一笑殁,葬云梦泽西鹿鸣山,其碑志曰: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这就更有趣了,不仅有主人公的姓名,而且连死后葬身之地都明确无误。

4.

有姓有名就好办,在网上搜“杨一笑”,果然有杨一笑和《杨一笑传》等被搜出来。

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完整版的《杨一笑(外)传》:

“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如何?这回不用翻译翻译也能放心地笑了吧。就是这样一个以自己悲催的一生成就了一个经典笑话的杨一笑,不但让人笑,就连阎王爷也受不了,笑到休克,长时间醒不过了,几乎误了公事。多亏还有能负责任的小鬼,可以出来告诉杨先生的鬼魂是怎么回事,否则,地府众差役年终奖会不会被扣完?!

5.

不过,笑过三遍以后,慢慢觉得有点不好笑了。

一个坎坷一生但百折不挠的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计,不辞辛劳的辗转百业,一次次重头再来,从未怨天尤人,也未向命运低头,走过不息奋斗的一生,他有什么好笑?

反过来,就存在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篇“传记”文字的问题出现:如果确有杨一笑其人,那么这篇“传记”是谁写的?如果是杨一笑自己,那么,他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篇文字作为自己墓志铭?如果捉刀者是另有其人,是何用心将这样的文字作为杨先生的墓志铭?

当然,如果这篇所谓的“传记”并不是墓志铭,(而且即使就是墓志铭,)那么,它无疑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精炼明了,故事曲折而引人入胜,关键是能引人发笑且一笑再笑而至三笑……

6.

犹疑之际,发现网上还有这样的文字:

“刘泽恩,不详其姓字,亦不知其何许人也。刘泽恩自取名为杨一笑,其人常蓬头垢面,衣若悬鹑而怡然自得于市井之间,人异之而求其名,但自称杨一笑也。”

“尝有人问此一笑何谓?何不称二笑,三笑耶?答曰:君之所言差矣!一笑者,出门一笑大江横,狂歌走马遍天涯。须弥芥子,芥子须弥,一笑之间,天地万物尽于此矣。其所一笑者,安可尽言哉!此中真意,但拈花一笑,悠然心会可也。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笑者,若欲尽言其所一笑,则殊失一笑之本意。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笑者,称之二笑,三笑亦可也。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执着于一笑二笑三笑之异,则非我杨一笑也。言毕,大笑而去,但闻其临行之言:大道无行,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若果系(有)其人,必不同凡响。

何况,更有意外。

百度百科中有“杨一笑”条目曰:“杨一笑,号凌虚子,又号一瓢道人。生卒年不详,宋神宗时期人氏,自云春分时所生。其人高逸不凡,狷狂放达,学识博杂,行事怪僻,每多奇谈异论。时人以之为异,是以为作传以记之。”并有称:“时人评价曰:孔子见老子,归而称'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而杨一笑其人,学究天人,才砾古今,有神鬼不测之机,夺天地造化之秘,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其犹龙乎?”

若果然是同一人,则前引“传记”当刮目别看。

7、

若前引资料所述指向归一,那么,那些个为杨先生作传的好事者起码算是“别有用心”吧,不过好歹也算是为杨先生的一生做了一个精彩的概括,在文学创作上也算是一个经典,而且切合先生“一笑”的精神诉求,也算不负先生的传奇人生了。

即使“一瓢道人”凌虚子、杨一笑跟那篇“杨一笑(别)传”互不搭界,再单独审阅那一篇传记,我们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不仅仅只是感到“好笑”,且终不至于再狂笑休克不醒而误了自己的好人生。

8.

在我心目中,前引传记大致也可以做如下解释:

杨一笑先生,最初时跟很多中国百姓一样,想走从文入仕的道路,但大家都知道,从过文的人多,但并不能都入仕,像范进老爷那样坚持一生考科举的,毕竟不多。杨先生呢,不像范爷那般执著于做官做老爷,习文数年,三试(而非三年那样轻易就放弃了)不中,就下决心改习武。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吊死在科举入仕一棵树上吧!不成想,在校场演练射箭,不小心(数十百发中偶然射偏的)一箭射中击鼓人,这是大事故,当然也可能是杨先生习武过程中发生的最严重的事故(也就是说他可能还发生过其他事故),总之,他不是这块料,被撵出去了。好吧,虽然不知道他是否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星二代,总之,他没有回家坑爹啃老,而是无可奈何地去经商做生意(毕竟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不太高)。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去创业吧,但运气不太好,遇上一回骗子,遇上一回盗贼,又遇上一回土匪(此三番不利当是有的,但试想在古时侯,经商十年,这三样没有遇上的又有几人?总之,该遇上的倒霉事他都遇上了,到后来,生意也不做了,是否真的亏本亏得一塌糊涂,不得而知,反正),回家种田吧,幸亏家里还有地!或者老先生只是想要像陶渊明先生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看南山呢?而且做一个知识型职业农民并不丢人吧!何况他老人家年纪一把,能弯下这个腰实属不易了,但也不知道他前生世世代代做了什么孽,老天诚心要不断地磨炼他,苦其心志,让他某一年遇上大旱,再一年遇上大涝,又一年遭遇蝗虫。(但要注意,他务农不必只有这三年,如果是躬耕三十年,谁又没有经遇过这样的自然灾害呢?)到了他一生的后期,杨先生开始学医(是否一定在放弃务农以后才专一从医呢?我看未必也大约不必。)并有所成,也算是个良医了。他觉得自己活得挺好,想要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至少,他也是一位对美好生活有所寄望的老人,)就给自己开了一个方子,抓药吃了。(最后,)杨先生死了。死了就死了吧,谁又能够不死吗?或许杨先生不吃药早死了几回了,可惜世人都被作者的文学手法给骗了,把服药与死亡当作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看,就连地府差役也没察觉。或者这个阎王爷也确实是没见识,尤其笑点如此低,如何能镇得住鬼?被人随便忽悠一下,就要笑到休克!比杨一笑先生悲催曲折而充满戏剧感的人生何止千千万,即使你是阎王爷,又能有几条命,笑死多少回?!

9.

写一个故事,是进行文学创作,不必一味地写实,其实也没有可能绝对写实。总是要运用文学手法,写得有趣生动,还要写出自己的心意。但这个心意,与被写的对象之间并无绝对的关系,而更多是想要读者读到他想要你读到的内涵,能不能够做到,是作者水平的问题,不是主人公的问题。
读文学作品,看到的则多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

文学作品给我们精神愉悦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心里的那个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

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译文):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