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左传》:对规矩破坏者的迎头痛击——潘崇的灵魂三问

 薄会申 2023-07-16 发布于天津

人人遵守规矩,社会才能稳定。

651年(僖公九年),霸主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在葵丘举行盟会,定下了五条规矩,其中一条是“无易树子”:不能改换已立太子。

太子是君位继承人,是群臣未来的奉献目标。太子地位的稳固,关系到人心的安定团结,关系到政权的平顺交接。所以太子人选一旦确定下来,就必须竭尽全力进行维护。

规矩都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换来的。葵丘盟会前,改立太子的事情已发生过多次,无一不带来生灵涂炭。

王室有“子带叛乱”。周惠王已立姬郑(周襄王)为太子,后来又想改立姬带(王子带),导致王室动荡,姬带引戎狄侵周,逼迫姬郑出逃,虽然在齐桓公帮助下姬郑回到成周即位,但是姬带依旧圈地自立为王。这场动荡直到晋文公追杀姬带后才逐渐平息。

晋国有“骊姬之祸”。晋献公已立太子申生,后宠妃骊姬生下奚齐,晋献公又想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太子申生被陷害自杀,另外两个儿子重耳(晋文公)、夷吾(晋惠公)逃亡国外。晋献公死后,继任的奚齐、卓子皆被杀死,晋国一时大乱,直到重耳回国掌权后才安定下来。

卫国有“州吁之乱”。卫庄公册立太子完(卫桓公),却又放纵宠妾所生庶子州吁(卫前废公)威胁太子地位。卫庄公死后,州吁杀太子完自立,引起国人暴动,后来借助陈国除掉州吁、重立公子晋(卫宣公)才算暂时稳定了政局。而卫宣公即位后不吸取教训,册立太子伋后,又欲立公子朔取而代之,令卫国陷入新一轮动荡。

以上这些血的教训历历在目,所以“无易树子”这一规矩在诸侯之间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

掌握规矩的人希望看到的,当然是人人都遵守规矩。但是破坏规矩的人,往往是掌握规矩的人。

齐桓公自己立下的规矩,被自己打破了。

齐桓公本来已经册立了太子昭(齐孝公),后来又许诺宠妾长卫姬,欲改立其子无诡为太子。齐桓公去世后,各方势力为了拥戴己方的继承人而大打出手,齐国大乱,虽然太子昭在宋国帮助下历经几番周折终于得以确立,但是齐桓公的其他几位公子都成为了这次动荡的牺牲品。

那些破坏规矩的人,生前自身并没有受到什么惩戒,而苦果却要由后人承担。

如果破坏规矩的人在生前没有亲身体验到惩罚的痛苦,那么他的内心就不会害怕,他的行为就会越发的肆无忌惮;如果破坏规矩的人在生前没有亲身体验到惩罚的痛苦,那么这些破坏规矩的行为就会被后人效仿,进而成为新的规矩。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社会也就没有了什么规矩,有的只是规矩制定者的翻云覆雨。

幸好这个趋势得到了遏制。

楚成王是掌握楚国规矩的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前面几位那么幸运,因为他遇到的,是一个坚定的规矩捍卫者。

楚成王册立了商臣为太子,后来又想改立幼子公子职。

商臣听到了传闻,但难辨真伪。

商臣去找老师潘崇商量。

潘崇出了一个主意。

商臣安排酒席,邀请远嫁江国的姑姑江芈赴宴,酒席间故意慢待江芈,气得江芈大骂:“你个贱货,难怪我哥要杀了你改立公子职。”

商臣一听,欧了,实锤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

商臣又一次去找老师潘崇商量。

这一次潘崇只问了商臣三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这件棘手的事情。

潘崇的第一个问题:“能事诸乎?”

象晋国太子申生一样服从安排,将来为公子职服务,到楚国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能做到吗?

商臣说:“不能。”

潘崇又紧跟着问了第二个问题:“能行乎?”

象晋国公子重耳、夷吾一样润到他国,主动选择躺平,从此远离权力纷扰安享人生,能做到吗?

商臣说:“不能。”

于是潘崇抛出了第三个终极之问:“能行大事乎?”

那咱们开辟一条具有楚国特色的道路——把你爹杀了,你即位,能做到吗?

商臣说:“能。”

626年(文公元年)十月十八日,商臣弑父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人自己承认“我蛮夷也”,做事当然不能按照周王朝礼制进行评判,但其捍卫规矩的决心、付诸行动的决绝,还是让吃瓜群众大呼痛快。

《春秋·文公元年》记载:“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頵(音:君或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