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名作】平凡的世界 温暖的人生——论李娟的散文创作

 老鄧子 2023-07-16 发布于海南
诗歌的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边塞诗,目前已经从最初的边塞诗发展到新边塞诗,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如刘亮程、周涛、李娟等。像生活在新疆的李娟,由于受当地文化的熏陶,也选择了散文这一体裁进行创作。李娟对新疆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认识,她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进行原生态创作,运用散文表达出了自己乐观、健康的生活观念,还有对那些极其微小的生物的尊敬。尽管李娟所处的生活环境艰苦,但是她却怀有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选择带有趣味的、细腻的角度,用女性独有的特点述说自己的坚强。这也是她散文中所讲述的对象,同时也是她散文的创作主题。
李娟结合女性作家的天性,让那些纤细轻柔的话语、浅唱轻吟的表达方式成为其散文的特色。正是由于李娟散文独特的艺术特色,大家才如此喜欢她的散文。她的语言具有地域化和口语化两大特点,这更进一步拉近了其和读者的距离。她通过描绘新疆特殊的地域风貌,用独特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领略到新疆的风情。她从双重文化视角着手,通过深情叙写含有汉族文化的游牧文化,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进一步将散文的高度提升,进一步凸显其特点。李娟通过散文,用其真实、坦诚的笔调深入人心。
李娟的散文在中国文坛是独一无二的。“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在她身上得以充分证明,并让我们知道,才华一旦横溢,就如洪水猛兽,势不可当。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建军一直强调创作特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独具特色才能立足更稳、走得更远,如果随波逐流,即使才华四溢,也是好景不长。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建立自己专属的写作基地,比如贾平凹、王安忆、莫言等在这一方面都是很好的榜样。李娟的写作,由最开始的《九篇雪》到最近出版的《冬牧场》,将她在阿勒泰山区牧场与哈萨克牧民一起生活的情景进行了充分描绘。文中描写了牧民的游牧生活,将阿勒泰地区人民的生活画卷尽情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幅画卷中包括了大家所向往的自然风景、世俗生活、山川风物、四时变化甚至昼夜的更替,这些画面在她的笔下相互交织。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描绘,使读者读起来像是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李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哈萨克人民的人情世故、日常生活,还有他们取水时的艰难和转场途中的艰辛等。李娟自身带有哈萨克人民淳朴、乐观、顽强不屈的品质,使得那些难以避免的生活难题和与生俱来的不幸,在她的笔下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即使卡西揉面使用的盆是装牛粪的铝盆,盆盖则是一块铲垃圾的破旧铁皮,洁白的面饼上被粘上了铁皮碎屑,但她还是说道:这样的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脏东西呢?这荒野里会有什么肮脏之物呢?
21岁那年冬天,李娟一边照顾外婆,一边在出租屋写成了自己的散文集《九篇雪》,那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现在不管用何种方式她也不肯再出版此书,因为她觉得那时的自己初出茅庐,笔力过于年轻。但其之后的散文作品也和之前一样独具特色,可以说是平分秋色,诸如《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马桩子》《妈妈知道的麻雀窝》《在河边》等。她将自己整理的资料汇编成作品,开始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的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这么年轻的女孩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她已经通过自己年轻的笔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从《九篇雪》这部作品看,其中确实表现出了稚嫩,但这对于初创者来说也是正常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她所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完美、越来越成熟,《阿勒泰的角落》《有林林的日子里》《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河边洗衣服的时光》等一系列作品也证实了这一点。李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真是让人惊喜不已,不管是起初太过年轻,还是现在的成熟,都正如她自己所说:“不管怎样,眼下的这些文字对应的都是曾经的一个真实的自我。”
李娟的母亲是裁缝,她和母亲一起生活,有时也会追随哈萨克的牧民游牧迁徙,这些历程为她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具有特点的生活历程给她的散文又增添了一层色彩,就是“游牧精神”。李娟在与哈萨克牧民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虽然其身份有所不同,但她已经融入其中,从任何哈萨克牧民的身上都可以深刻地领略到那种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的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始终乐观、积极向上,每一名哈萨克牧民都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他们身着厚重的服装,面庞黑红,面对生活积极向上,这是哈萨克牧民特有的精神。李娟通过和这些牧民相处,顿悟出生命的意义。同时牧民的善良、热情也使她为之所动,使自己内心的热火被点燃。从她所创的《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一文中可以看出,她的做梦方式是特别的,展现了她对融入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向往。她认为只有以一个客人的身份,并且还是在梦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来安静地守护哈萨克人迁徙的生活,进而切实走进哈萨克牧民的生活里面。“满屋的羊角图案和重重色彩一层层堆积着,挤压在距我呼吸不到一尺的地方,从四面八方紧盯着我,急促地喘息,相互推搡着,纷纷向我伸出手臂然后转身就走。”这是她的一个梦境,这里的羊角图案不再是简单的地毯编织色彩,而是被赋予了生命的实体。实际上,羊角图案对哈萨克牧民来说也不单单是一种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它代表着哈萨克民族的生活向往,是该民族特有的象征。同时,羊角也是哈萨克牧民精神的依托,虽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草而居,但他们乐享天意,从不埋怨,心中一直怀揣感恩,乐享生活,能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刘亮程对李娟散文的评价也是乐观向上的,李娟自身也承认,她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不会写一些让人绝望、悲观的作品,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是哈萨克族的“游牧精神”。李娟的这种精神并非后天培养而来,而是其天性使然,虽然她的生活在当时是艰难的,但她让我们对一直都不敢正式面对的灾难和疾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她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这些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李娟的笔下,青春、衰老以及疾病都有了新的诠释,在她的文字中都没有体现疾病、贫穷和灾难,她的文字带有向上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精神。
她在这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文字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含有梦的感觉。她在叙述牧民生活时,虽然没有惊涛骇浪的情感涌动,却有缓缓溪流在山间流淌,舒缓、自然、慢慢地扩散。她的文字从始至终建立在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精神”上,始终带着可视化的希望。她在文中多次提到和她同龄但比她更懂生活的哈萨克妇女。比如,在《叶尔保拉提一家》中描绘叶尔保拉提那个力大无比的妈妈,特别是描绘叶尔保拉提妈妈揉面时的场景:“每揉一下,必是一揉到底的,极利索畅快,简直跟揉棉花似的,飞快地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那团面便不停地被分为两半、对折,分为两半、对折,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不到五分钟,就揉匀了。”又比如,劈柴火时是这样描绘的:“碗口粗,又硬又难看,节疤叠节疤的木柴只要一经过叶尔保拉提妈妈的手,只见柴火碎屑横飞,尘土暴扬之中,叶尔保拉提的妈妈,落斧如神。那堆冥顽不化的柴火疙瘩'啪啪啪啪’地在地上闪跳个不停,几个回合就散成一堆渣儿了。”这个女人和李娟的年龄一样大,但其生活更加艰苦,使得其成熟更早,所干的活计也更多,像个男人一样。虽然之后的生活更加艰苦,但她却从平凡的生活中探寻快乐,自己一边唱着小曲,一边配合着舞蹈,对待生活还是积极向上的。《羊道·春牧场》中的卡西帕和斯马胡力两人,他们不仅宽厚而且坚强,他们在最初就明白悲伤是没有用的,积极向上的人从来都是不会悲伤的;他们明白哀叹是于事无补的,别人如果对你产生怜悯之情,那会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他们还明白对于那些将要不存在的事物的惋惜和悲伤要适可而止。
从梁文道的评价中也不难发现其对李娟的高度认可,其提出李娟的散文是21世纪最后的散文,但这一观点并非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学的发展中,李娟的作品是独特的,是让人感到振奋的,是让人为之动容的。也有人对李娟产生过顾虑,他们认为李娟从开始到现在,她的写作手法虽然进步很大,实质性的变化却并不多,需要有新的突破。而我担心的是才华四溢的李娟会不会从中国文坛消失。不管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李娟在中国文坛上的出现都将是我们的荣幸,因为她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希望,她的散文也让我们对中国散文满怀期待。
作者简介:
高君渡(1981—),男,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和文学。
段然(2002—),女,郑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作者单位:
高君渡   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 
段   然   郑州大学文学院

编辑:王旭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