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阅读从小众走向大众

 zjp67 2023-07-16 发布于福建

浩瀚的古籍,有的成为历史,供专业人员研究;有的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成为世代传承的核心价值观。然而,时至今日,古籍阅读仍属小众行为。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如何才能活起来?
◆查阅古籍者,多为研究或写论文
7月16日,省图书馆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稀稀拉拉坐着四五个读者,其中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看得格外入神,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福州女孩名叫陈怡雯,在江西一所大学读法律,打算报考历史专业研究生,趁暑期来这里"充电"。谈起跨专业报考,她笑着说,这是兴趣使然。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痴迷于古籍阅读了,尤其喜欢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线装书,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看得最多。"陈怡雯说,像她这个年龄的人习惯于从网络、小说和影视剧中了解历史知识,可是用心读过古籍就会发现,对于一些史实,我们的理解和古人想表达的不太一样,有时存在明显的出入。她说,她还是喜欢看一些原典,很羡慕专业人士可以经常接触古籍,现在外面卖的影印本质量一般,有的地方比较模糊。
"目前,像陈怡雯这样能静下心来阅读古籍的不是很多。我馆的古籍调阅量平均一年一万册,很多古籍多数仍'待字闺中'。"省图书馆特藏部工作人员刘繁说,前来查阅古籍者,多为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通常都是为了研究和写论文才来。一到毕业写论文的几个月里,这间原来冷清的阅览室,通常会热闹一阵子。
不只是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图书馆等我省较大的古籍收藏机构,也经常遭遇门前冷落的尴尬。
尽管古籍保护不断升温,但古籍传承依旧只是慢热。由于缺乏专业的古籍知识和阅读古籍的氛围,古籍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普通百姓的足够重视。
◆古籍,承载文明的"郑和宝船"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09年出版的《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对古籍收录范围作了细化,但也仅从记录手段、记录时间、装帧形式表述。"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谢水顺告诉记者,古籍是什么,需要上升到本体的层面来认识。古籍是什么与为什么古籍阅读要从小众走向大众,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在谢水顺看来,古籍是承载古代文明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古籍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白纸黑字的稳定性。古籍只要留存下来了,其内容就不会变异。
古籍记录方式、制作手段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大量广为传播的古籍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为主要方式。"活字印刷尤其是木活字主要用在家族谱牒排印上,宁化、光泽等闽西北地区乡村至今还在用木活字排版印刷家族谱牒。"谢水顺告诉记者,2010年宁化人编导的纪录片《老族谱》,完整地再现了古籍制作的过程。
那么,古人是为了复制书籍的便利而发明了印刷术吗?"最初的印刷品并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被阅读,而是作为一种宗教物品而被供奉和使用的。"谢水顺说,福州涌泉寺藏经阁收存有近700部血经。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能对外借阅的古籍不多,其文献价值往往难以得到体现。谢水顺认为,我国21世纪古籍保护成果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古籍再造善本工程,二是古籍保护工程。其中,善本再造,旨在解决古籍"藏""用"矛盾。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一期工程启动,提出"一传本,二扬学"的选书基调和"宋元从宽,明清从严"的遴选原则。目前,一期工程《唐宋编》和《金元编》已出齐,二期工程选目以明清两代珍稀古籍为主。两期总数为1300余种,规模十分可观。
◆阅读古籍当心存敬畏
前不久,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节目收视火爆,古籍里的文字随之走进更多人的视线。对此,节目总导演关正文解释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谢水顺说,伴随着社会知识增长,古籍阅读从皇家贵族逐渐走进社会。但在古代,由于政治制度、民众精神需求、技术手段、社会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造成了古籍阅读的小众化。
"古籍阅读能否从小众走向大众,关键在于态度。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讲究眼到、心到、手到。"谢水顺提醒道,从静电复制到网络复制,获得文章的方式方便了,可对古籍文本的尊重在弱化,令人深思。
提倡古籍阅读,就是希望读者静下心来与古人对话,当心存敬畏。"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代文化典籍?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并已延续数千年,不可能不在国人心底酿出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只是这种敬畏感在今天变得有些淡薄了。"谢水顺说。
"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谢水顺说,要合理选择各种媒介上公共阅读平合资源,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介质作为入门。同时,发挥"导读书"的作用,比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70多年来广为流传,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谢水顺说,阅读古籍关键在于本人意愿。实际上,对待古代文化典籍,不管其版本形式怎样,如能进入历史情境中,本着问题意识和怀疑态度,进行独立的批判性阅读,都会有所收获。
值得欣喜的是,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上月,中华书局研发出"中华经典古籍库"第一期数字化成果,完成自有版权的300种共2亿字古籍的数字化,包括中国传世典籍的最核心部分。这一数据库将依托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平台向公众开放。7月15日,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中国典籍博物馆开馆试运行,9月9日将正式开馆,并面向个人读者开放。
古籍阅读正在从从小众走向大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