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俞敏洪

 我的书海601 2023-07-16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朋友买了本新书,知道我也喜欢读书,就托人把书捎给我,让我抽空读读。过了两天,她问捎书给我的人,书捎到了吗?我读了没有?并且千叮咛、万叮咛,似乎那书里藏着她要说给我的话。
书就放在我的桌子上,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迟迟没有打开。听她捎话代信,并且一再催促,如果再不读这本书,就真辜负了朋友的一片好心。
读书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分享欲,自己认为的好东西,一定要分享给懂它的人,进而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我也这样。
认识俞敏洪源于他那句广为流传的话,他说:“北大和清华培养了太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而,我知道他是新东方的校长,一个线上线下的培训机构,一家上市公司,拥有上万名员工,学校覆盖国内国外大部分城市。
我对于俞敏洪的认识也仅此而已,这两年他突然火起来,无论是报道中,还是视频中,经常看见他的身影。一个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低调、成熟、稳重、却拥有鹰一样深邃的目光。
翻看这本《在岁月中远行》,知道他已经61岁,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他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看上去,他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从文字中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尴尬的年龄,但又不肯认输服输,心理上本能的抗拒衰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既是客观规律,也是自然法则。人总会变老,但对于变老的恐惧却又形式各异,有人怕变老,是因为怕死,怕从这个世界上无声的消失,留不下任何痕迹;有人怕变老,是因为怕时间不够用,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只是想把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价值最大化。
文字代表一个人的秉性,同时从文字中我看到俞敏洪坚韧不拔的个性。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段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已经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余生只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的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看看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其实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说的粗暴一点,就是“坐吃等死”。虽然他们无时无刻都惧怕死亡的到来,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在挥霍有限的生命,或者在重复中等待死亡的到来。
俞敏洪虽然61岁,但我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一种力量,一种因为创造而让生命更加丰满且对未来有所期待的强者。从他的言谈和文字中,我倍受鼓舞。
俞敏洪说过:“我不会因此颓废。剩下的岁月,我依然希望自己过得充实丰盈,继续为家庭、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鼓舞人一路前行的,往往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在商界,让我敬畏的有三个人,不是这些人有多么成功,而是面对困境时,他们展现出来的逆流而上的精神,就像《唐伯虎点秋香》中那只打不死的“小强”。失败的时候,不是一蹶不振,万念俱灰,或者麻木不仁,而是跌倒了能再爬起来。
一位是褚时健,一位是罗永浩,一位就是俞敏洪。
褚时健新中国第一批下海的创业者,却因为种种经济问题入狱。出狱后,他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但并没有因此安享晚年,而是承包荒山,几年之内成为“脐橙大王”。
罗永浩,央视著名主持人,锤子手机的创始人,创业失败,欠了不少外债。而他却利用短视频,在网上带货,创下日销售量过亿的神话。
俞敏洪新东方培训机构的掌门人,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下,他的股票一夜之间蒸发95%。当人们以为新东方从此会退出人们的视野,而他却和他的团队再次创造奇迹,利用短视频打造出“东方甄选”。新东方股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又回到当初的市值。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冲击下,他和他的团队反败为胜,用行动谱写一个又一个神话。
前段时间,妻子对我说:“东方甄选”上的东西物美价廉,而且主持人个个幽默风趣,在购物的同时能学到不少东西。是呀!从办学校到直播带货,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这种隔行的跨界,居然成功了,居然还能搞得水起风生。你不得不承认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以及他在大众心目中的人格魅力。
2021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乌俄战争,世界格局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年疫情依然在肆虐,这一年国内国外的经济都出现断崖式下跌。作为一家上市的培训机构,也没有幸免,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俞敏洪的名字再次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
正如俞敏洪说的,他是一个感性的人,不太善于做富含逻辑和理性的分析。可如果一个人一味把精力放在对时势的分析上,往往也会被时势绊住手脚。感性的人一般容易意气用事,但这往往是冲出重围必备因素。
就像坐过山车,一路冲上巅峰,一路又滑到谷底。人为的力量在市场面前不堪一击。但利用市场的趋势,再次把自己送上峰顶是可行的。俞敏洪带着他的团队,在困境中硬是撕开一道口子,跳出包围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他做到了。
有时想想,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各自的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朝着死亡。前面你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没人知道。但你停不下来,有时会风和日丽,有时会狂风暴雨;有时会一帆风顺,有时会一路坎坷;有时会跌入谷底,有时却要跨过山顶。
生命正在在这样的行走中,跋涉中,走走停停中,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生命正是在这样的经过中逐渐丰富。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河的水量是由这条河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决定的。人活着,不是你能活多久,而是在你生前或者死后,你影响多少人,对社会产生多大价值,对多少人有用。
在这本《在岁月中远行》,让我看到一个真实、冷静、成熟和渴望不断探索的俞敏洪。记得「硅谷来信」的专栏作家吴军说过:“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并不矛盾”。真正优秀的人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给工作中的自己补充能量,最终还是会回到生活中,还原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样子。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一辈子想要的事,是融入生活,而不是被孤立在生活之外。”生活是生命得以依存,灵魂得以安放,最后的领地。而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灵魂还是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我也喜欢旅行,除了欣赏各地的风土人情,欣赏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追溯生命的源头。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很多时候,我去很多地方,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我不过是沿着久远的年代,把那些曾经走过的路重走一遍。
就连历史不过是一种单调的重复,那些英雄人物不过是换了一个朝代,还了一身衣服,换了一个标签,把原来做过的事重来一次罢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人生脚本”,说的事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一个“人生脚本”,就像一个人的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
那些能打动自己的作品、风景、地域、人和事,就是每个人人生脚本的一部分,包括熟悉的记忆,似曾相识的东西,梦回路转的故事,一定有我们身上的影子。所谓的旅行,就是一个简单的验证。喜欢旅行的人,就是渴望把自己融入一段历史,从厚重的文化中,找到生生生不息的某种密码。
我不认为旅行是简单意义上的放松和享受,而是一种苦旅。对那些游三玩水的人来说,很快就会厌倦,迫切想要回到遵规蹈矩的生活中。而对于那些厉害的人,旅行既是一种艰难的历程,也是一种自我的修行和完善。
从一个局限中走出来,然后跳到另一个局限中去,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过程,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例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月圆月缺、一岁一枯、这些都比书本上要来得直接。
书还没没有读完,但俞敏洪的几篇游记,已经让我感慨万千。虽然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虽然他正在经历企业的变革,虽然他管理着一个几万人的企业,虽然他日理万机,但能及时抽身,把自己彻底放松,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般人很难做到。
又或者说他通过旅行,这种行走的方式,在自然中获取能量。
书中有一段写他在雨中看永定河的情景。沿岸土木堡之战遗址,曾经惨烈的激战已经隐秘在荒草果园之中,怀来古城曾经的繁华,也湮没在浩渺的官厅水库之下。当我正感叹“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时,峰回路转中,却看到雨中的永定河一路开山劈路、砯崖转石,沿着大峡谷呼啸而过。这样的遇山开山,这样的一往无前,让我的豪情在心里激荡起来。从而让自己辽阔起来,能做到小事难事,不放心上。
这恐怕是行走或者旅行的最终意义。不仅让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能触景生情,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审视困境和现状,不悲天悯人,而是全力以赴,投入全的热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还是喜欢金庸老先生的江湖豪情,“人生就是打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这已经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