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梦到长安三万里,不过是导演借明代陈子龙之手,叹逝去的大唐盛世里的群星闪耀而已

 桂临塞上 2023-07-16 发布于宁夏

读诗品人生

我是桂临塞上聊历史

01

《从军行》其三

明朝·陈子龙

辞家新属冠军侯,胡雁南征塞草秋。

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

最近《长安三万里》在火热上映,说是导演受孩子背中小学必背诗词129首影响,于是创作了这部动画电影,结果好评如潮。全剧是以大诗人高适为视角出发,而形成一部回忆录的形式,把和他有交集的人和事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大唐王朝盛世的恢弘气势,还把唐诗波澜壮阔的感染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很多人觉得奇怪的是,这部电影却用的是明末诗人陈子龙《从军行》系列诗词中的一首里面的诗句作为片名。甚至于很多人听都没听到过陈子龙这个人的名字。在浩瀚的诗词天空中,陈子龙这颗星星实在是太黯淡了。

其实是因为陈子龙和高适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02

陈子龙生于风雨飘摇的明末时期。六岁入学,勤治经史,力攻章句。自幼就历经诸多乱变,父亲多以古者忠孝节概事勉励他,坚韧其性格。

然而由于明末朝廷腐败,使得其科举屡次受挫,仕途坎坷,可是他却一直心系家国,在乱局中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再次出仕,官至兵科给事中,虽一度力挽颓势,却最终无力回天而投水殉节。

和高适不同,他一生从未到过边塞,但在明末动荡的社会局势下,他始终处在旋涡中央,尤其是在抗清前线,深刻感受着冲击。作为文人,却能文能武,并且把其忧世伤生之情怀、激浊扬清之愿望、痛悼社稷沦亡之志虑和痛恨外族侵略之民族气节通过诗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一个抱负远大、慷慨正义的名士在末世风雨中的独特心路历程,同时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从军行》系列作品就是其诗词作品中的代表。

03

梦到长安三万里”就是陈子龙心中的祈愿,面对家国的支离破碎,他希望能回到一个安定平和的盛世。在勤劳国事、戎马倥偬之际,诗歌成了他对于现实关切的一个宣泄口。现实也给了他一个广阔的取材库。

这也使得他的诗歌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来创作,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的诗风与他的忠节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复兴明朝时期诗歌日渐式微的第一人。

他的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所以,他致力于“梦到长安三万里”,从诗人的角度出发,他渴望能回到唐朝(长安)时候的文学盛世;从明朝官员身份出发,他希望平定战乱,回到那个繁荣富庶的大唐盛世。

只可惜虽然以一己之力支撑起诗坛,历史却没有给他时间,但是却也影响了身后清初的近半个世纪。

04

有理由相信,陈子龙的诗风最开始有模仿高适的成分。

高适和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虽然成名早,但在仕途上却是大器晚成之人。他同样从军,立志报国却科举不顺,仕途也坎坷。更是经历了影响大唐王朝深远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及衰的亲历者。

所以他的诗歌同样选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他的诗歌既有边塞将士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还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同时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讽时伤乱诗、咏怀诗也多不胜数。

从这些来看,陈子龙和高适的生活经历有几分相似,作为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的陈子龙来说,一定会注意到高适的诗歌。

只是两人面对同样的困局,但高适面临的和陈子龙的相比显然就单调多了。

05

面对乱局,陈子龙回天乏力,输给大清王朝最后身殒江中;

而高适则背靠整个大唐,输给了吐蕃,只是“不能救”,最后全身而退;

面对热爱的诗歌,陈子龙凭一己之力,复兴诗歌,却收效甚微,回忆里都只有悲愤和空白;

而高适却有一众伟大的诗人作伴,高歌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身处同一个时代,那是他的幸运,更是他的荣耀;

对于陈子龙来说,梦到长安三万里,却终究只是一场梦;

而对于高适来说,梦到长安三万里,那可是真真切切的曾经拥有啊!

06

梦到长安三万里,可以是时间距离,也可以是空间距离;可以是思想距离,更可以是心的距离,那不过是导演是借陈子龙之手,叹逝去的大唐盛世里的群星闪耀而已。

对于如今的中小学生来说却是要一首首地背诵的,他们觉得快乐吗?

读书,评书,品书!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