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失败在哪里?

 扫地僧一一 2023-07-16 发布于江苏

【材料】《资治通鉴》魏纪 烈祖明皇帝 青龙二年 公元234年

延使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汉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而疑延。仪等令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将军何平于前御延。平叱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将马岱追斩之,遂夷延三族。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还。

【译文】诸葛亮死后,魏延派人侦察杨仪等,发现他们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的既定计划,各军营依次率部撤还,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尚未发兵之前,率所属部队径先南归,所过之处烧绝栈道。

魏延、杨仪各自上表刘禅,说对方叛逆,一天之内,羽书一并送到成都。刘禅以此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杨仪等人令将士砍伐山林开道,日夜兼行,紧随在魏延之后。魏延先到,据南斜谷口,遣军迎击杨仪等人,杨仪等命将军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叱责先登上南斜谷口的士兵说:“诸葛公死,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士兵们都知道魏延理亏,不愿为他卖命,四散而逃。

魏延独自和他的几个儿子逃奔汉中,杨仪遣将马岱追斩之,最终诛灭魏延三族。

蒋琬率宿卫各营北行救难,刚行出成都几十里,魏延的死讯传来,于是还军。

【解析】魏延的失败,总的来讲主要就是三点

一、性格太差

魏延这个人,能力是相当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刘备当初也不会破格提拔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个位置当时大家的预期是属于张飞的,连张飞自己也这样认为,可刘备却弃张飞而用魏延。

魏延与刘备的渊源远不及张飞,如果能力不足,刘备又怎么会力排众议破格提拔呢。

汉中与荆州,对于蜀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呆在这个位置上的是魏延与关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魏延在刘备眼中能力是和关羽在伯仲之间的。

到了诸葛亮时期,魏延任丞相司马、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后破郭淮于阳溪,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魏延在刘备、诸葛亮时期可以青云直上,诸葛亮一死他就身败名裂呢?

这正是因为魏延这个人,虽然业务能力强,但人脉太差了。而人脉差的原因,是因为性格太坏。

《资治通鉴》记载,魏延这个人,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次随着诸葛亮北伐,都想要一万将士,像韩信一样偷袭关中,与诸葛亮会于潼关。

而诸葛亮每次都不允许这样干,诸葛亮这是出于风险考虑,蜀汉经不起这个损失。

而魏延反倒认为诸葛亮胆怯,觉得自己的才能不能尽数施展,对领导他是这么轻视,对同僚也好不到哪去。

《资治通鉴》记载,魏延性情矜持高傲,同僚都避下之,不敢与他起矛盾,有委屈都藏在肚子里,唯独丞相长史杨仪不给他面子,魏延非常愤恨,因此两人水火不容。

魏延其实就是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性格,业务能力是强,但谁都不放在眼里,觉得自己无可取代,因此而不可一世。

大家也因为他对组织有贡献,领导又宽容他,受了委屈也都识时务的往肚子里咽。

所以,在刘备、诸葛亮时期,魏延虽然这样暴躁,但因为领导有格局,依然能凭实力平步青云。

这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都是爱才,且大度宽容的人,刘备能容黄权,诸葛能容李严,又岂能容不下魏延?

可等到诸葛亮一死,像魏延这种人,真正能包容他的,能为他遮风挡雨的人死了,而他曾经让同僚受到的羞辱并没有消失,大家的愤恨并没有消失。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大家不是健忘,而是觉得还没到发作的时候,暂且忍耐,都记在心里呢。

这就好比李严,听说诸葛亮死了,嚎啕大哭,发病而死。为何?

因为李严知道,自己犯下了这么多错误,只有诸葛亮能宽容和保护自己,诸葛亮死了,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保护他了,从前那些仇人,会立刻冲上来将自己撕碎。

魏延同理,他性格这么差,却忝居高位,为何?这是他碰到好领导了,刘备诸葛亮都爱才,都愿意提拔他。

诸葛亮对他这么好,那蒋琬、费祎、姜维、董允、杨仪包括刘禅,也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好对魏延怎么样了。

而魏延呢?却错把领导的照顾和抬举,当成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当成自己的本事,竟敢作乱争权。

对于蒋琬费祎这些人来说,我忍你很久了,丞相都不在了,我还能对你客气吗?

所以这里就有个猜疑链,丞相死了,魏延失去了靠山,如果杨仪掌权,自己回去肯定是会被整的,而且会很惨,这是魏延的预判。

与其回去挨整,不如现在积极寻找机会,只有干掉杨仪等人,自己掌权,才能避免回去挨整。这就是魏延把杨仪堵在斜谷里的目的。

既为夺权,又为自保,生死存亡,在此一战!可以说魏延是被自己的性格逼反的。

魏延长期处理不好同僚关系,又位高权重,有一天能保护自己的大领导死了,就天都塌了。

诸葛亮与魏延、蒋琬、费祎、姜维、杨仪等人,就好比父母与兄弟,父母尚在,兄弟们即使再不对付,也干不出同室操戈互相杀戮的事情来,而父母一死,无人调和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自然也就爆发了。

二、生态位缺失

说魏延造反其实也算不上,他只是想争权,想继承诸葛亮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被别人继承了去,以他之前的所作所为,肯定是没什么好下场的,至少想再维持之前的高傲那是不可能的。

尾巴已经翘到了头顶,再想放下来就难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人物在失败后选择自我了结,哪怕他们可以有机会过平淡的生活

树欲静而风不止,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儿子说,欲与若复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焉!就是这个道理,高位者失去权力,连狗都不如,李斯即使回去,也会被人整死。

由于路径依赖,要魏延低下高傲的头颅,站起来弯腰给杨仪等人敬酒,这无疑比杀了他还难受。

我魏爷作为业务精英,从来就没受过这种屈辱,宁肯站着死,也绝不跪着苟且偷生,更何况能不能苟且偷生还要看大爷们的心情。

而魏延要抢班夺权,顺利继承诸葛亮的权力,方能自保,这么做自然离不开费祎、蒋琬、董允这些人的支持。

就比如说蒋琬和董允,魏延和杨仪互告对方谋反,到底谁对谁错,蒋琬、董允这些人的意见起很大作用,他们可以影响刘禅。

而魏延呢?他抢班夺权,费祎、蒋琬、董允这些人,连一个支持他的都没有,而这些人正是刘禅所信任的,没有这些人给你背书,你就没一个好的生态位,想要争权又谈何容易呢?

而诸葛亮的秘书班底不支持魏延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他暂且不说,魏延的性格就是重要障碍之一。

你一个前将军、南郑侯,就敢在诸葛丞相在世时,对我们呼来喝去甚是轻视,甚至连诸葛丞相都被你阴阳,要是哪天你当了丞相,我们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唾面自干?

平心而论,谁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毛主席讲,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

而魏延呢,他是反其道而行之,四处树敌,能够影响刘禅和军队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岂能不败!这路走窄了。

如果说魏延要夺权,蒋琬、费祎、董允甚至是姜维这些人,打心眼里的拥护他,愿意帮助他,收拾一个小小的杨仪,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就是魏延失败重大原因了,在组织中的生态站位太差了,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魏延失道。

三、路线错误

前面两点咱们讲的是魏延个人性格,以及组织站位上的失败,这是个人原因和站队原因,魏延性格差,又站不好队,导致失败。

魏延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路线错误。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重大问题的利益上,也就是诸葛丞相死后,要不要退兵的问题上,魏延是主张继续北伐不退兵的,这不符合我大多数人利益,是路线上的错误。

亮卒,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师出有名很重要,撤军是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针,也是实事求是的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容质疑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诸葛亮真的坚持继续伐魏,并将军权交给魏延,这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至少不符合费祎、蒋琬们的利益。

始皇帝病倒在沙丘,想通过李斯传位给扶苏,这不符合李斯的利益,不符合赵高的利益,不符合大家的利益,又怎么能够得到贯彻呢?

即使诸葛亮临死前真的有这样的命令,那也是乱命,没有人会奉诏,甚至会连命令的传达都成问题。

因为第一第二点原因,大家为了阻止魏延的上位,也会千方百计的阻扰和抗拒。

而出于大局考虑,诸葛亮也不会下令将军权交给魏延,魏延这么不得人心,真将权力交给魏延,只会引起团队内讧,加速蜀汉的灭亡,这不是诸葛亮所愿意看到的。

鉴于此,在诸葛亮死后,退兵是大势所趋的正确选择,不管是对刘禅来说,还是对蒋琬、费祎等人来说,这是达成了共识了的。

在这一点上,魏延又想去挑战诸葛亮的遗命和大家的共识,逆潮流的主张在自己的主持下继续北伐,其实际目的却是想通过战争加强自己的权力。

而诸葛亮死了,孙权又退兵了,大家都没有信心啊!诸葛丞相五伐中原都没有取得成功,你魏延何德何能能够值得我们冒着亡国的风险相信?所以大家都想先退兵从长计议。

这样一来,魏延所倡导的,虽然诸葛亮已经死了,但是可以由他继续主持北伐中原的倡议,由于路线错误,也就鲜有支持者了。

或者说,咱们假设一下,如果是杨仪主张继续北伐,而魏延主张退兵,那二人争权的胜败,结果就未可知了,由此可见,路线的正确,也十分重要。

那么,魏延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思考了。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