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影中的姑苏人家

 苏迷 2023-07-16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07月14日 B08版

  文\王梦沂 图\孙以樑

  数十年来,笔者的摄影师朋友、老苏州人孙以樑先生,一直对姑苏古城风貌和苏州街巷民居情有独钟,他时刻关注着姑苏这一片故土上淳朴静美的人文民俗,关注着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百姓生活,他时常独自徜徉在苏州的老街旧宅,还喜欢走进姑苏人家的老屋,甚至坐在小凳上喝他们泡的茶,静闻他们的人间烟火,倾听他们的家常琐事。同时用手中的相机,忠实地记录着苏州居民的日常生活,拍摄瞬间的岁月静好,用镜头留住原汁原味的老苏州味道。

  近日在U盘中,翻出好几张孙以樑先生于一二十年前拍摄的旧照,不由得感慨万千。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不仅有着著名的园林昆曲、杏花春雨,有着名声在外的历史遗筑,还有着普通百姓那些生动鲜活的老宅故事,有着斑驳的传统构筑以及老苏州的情感生活。这些具体细微的民俗生活元素与传统文化符号,是苏州古城真正的历史本质。如今随着岁月变迁,苏州的那些传统生活旧景,老屋古宅的那种光影流年,正从我们身边悄悄逝去……孙先生用镜头捕捉到昔日姑苏人家的这些生活场景,引起了笔者年少时与古城老屋共处时的一段段温情回忆。

  阊门怀鸥舫人家

  怀鸥舫这张照片是孙以樑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晴朗的冬日拍摄的,当时拍摄点是阊门内下塘一户人家的楼厅。据孙先生介绍,那天他是沿着东中市步行过去的,在走进一扇古旧木门后,通过里面一条漆黑狭窄的备弄,尽头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陆肯堂、陆润庠故居的主楼——怀鸥舫。

  这户人家出过两位状元,一是陆肯堂,清代第18位状元,字邃深,江苏长洲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侍读。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著有《三礼辨直》《怀鸥舫诗存》《陆氏人物考》《清史列传》等。陆肯堂不仅才学为人称颂,德行也令人钦佩。孝顺父母,爱抚兄弟,赈济穷困。圣祖尝赞其学问人品,屡加恩赐。多年以后(1874),陆肯堂的七世孙陆润庠也中了状元,是清朝第101位状元,这一年他33岁。陆润庠学识渊博,曾是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的老师。他的书法堪称一绝,慈禧太后常作画后让他题字。在轰动一时的“状元办厂”之时,张謇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陆润庠就在老家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

  孙先生是在得到住户潘好婆的允许后,进到了怀鸥舫楼厅内部,架起三脚架开始拍摄的。照片上可见这幢楼厅面阔五间,门厅与轿厅已面目全非。虽然损毁程度比较严重,但仍显得高大宽敞,依稀能窥视到当年繁盛的场景,有过精雕的花窗、挂落和落地罩……可惜底楼的大厅已变得相当杂乱,琐碎的生活物品零落散放着,天井里有水池、锅碗、泥盆等,曾经精致的窗楣上晾着衣物,漂亮的雕梁下悬挂着各种竹篮,三张八仙桌居中放着,东西两侧靠墙还放置着各家的灶具,说明有好几户人家合住在这里烧饭用餐。孙先生说,这张照片拍摄后过了几年,他又去访过怀鸥舫,没见到潘好婆,邻居说潘好婆现在已不住在这里了。再次走进这座老宅的孙先生,只见大厅多了不少杂物,其中两只八仙桌上落满了灰尘,耳边有稀稀落落的炒菜声传来,那情景,确实让孙先生顿生沧海桑田之感。

  老宅的合住人家

  老宅合住人家这张照片,孙以樑先生在2000年4月拍摄于肖家巷。当年孙先生来到这户人家的客堂间时,正是早餐时间,有小辈刚从外面买回几客汤包,请从北京来的姑妈和父亲吃。旧时大户人家的客堂间,是家人团聚会客和进行礼仪家祭活动的地方,如今早已为几户人家合用,并且隔得面目全非,西侧不知何时砌上了一堵墙,灰尘斑驳已经发黄,墙角放着几只碗橱。孙先生告诉笔者,他们听说是来拍老房子的,都蛮高兴,还将落地长窗打开,好让光线透进屋来,并且客气地问,早点吃过了吗?要不要也来吃几个汤包后再拍照?苏州人家的和善热忱,让孙先生感到仿佛回到了自己家一样。

  古城苏州有着不少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些老宅有一段时间都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民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居民住进了姑苏城里的一座座深宅大院,原先的独门独院,纷纷变成“七十二家房客”的合住人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家就是与多户人家合住的,先是在桃花坞的一幢民国洋房里,后来在铁瓶巷的一进晚清建筑内居住了更长时间。记得那时家里都没有自来水,十几户人家合用一口井,或到离家不远的老虎灶买自来水。电倒是已经有了,但并没有每家装一只火表(电表),好在那时除了电灯外,没任何家用电器,电费就按灯头和瓦数多少计算分摊。灶镬间和客堂间是必须合用的,住房紧轧点的宅屋,灶间和客堂间是一体的,每家都会放上煤炉、饭桌、锅盆、调料等,挤作一团,做菜吃饭毫无隐私,家里包点馄饨大家也要尝尝。房屋略为宽舒一点的,灶镬间和客堂间还能分开,灶镬间放各家的煤炉专门烧饭,客堂间每家放一张八仙桌,吃饭打牌、大人针线活、小人做作业,都在此安顿。如今姑苏城里仍有合住人家,笔者有时到曾居住过的地方走走,一些旧宅似乎老得都走了样,乱搭乱建显得愈加拥挤不堪,有的已列入控保建筑级别,我相信这些曾经的深宅大院,会和苏州古城一起得到妥善保护。

  客堂间孵太阳

  孵太阳这张照片拍摄于包衙前的一幢民国时期老房子。由于年代并不太久远,里面的建筑风貌依旧保存完好,住户基本都是苏州居民,并且以老人居多,整个院落的环境显得很是安静,仿佛每天的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地流淌,从不为外面的缤纷世界所打扰。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孙先生刚走进这户人家的客堂间时,因里面空荡荡的没有人,就径直上了楼。在楼上拍了几张照片,并和正在做家务的居民聊了一会儿天,才从楼上下来时,就在客堂间看到了这位好婆的背影,她正在冬日淡淡的阳光下,安详地孵着太阳。苏州人将冬日晒太阳称之为“孵太阳”,一个“孵”字,包含了温暖、悠闲、惬意等种种滋味。隆冬季节,一到出太阳的日子,阳光会从南窗温暖地照射进老屋的每一个角落。这间客堂间前的六扇落地木格长窗花纹,充满了西洋风格,在照进的阳光下,好婆的满头白发和淡然坐在藤椅上的姿态,定格在这个充满民国风情的老房子里,就像是一幅浓色重彩的油画。

  楼中间飘粥香

  2009年的冬天,苏州虽然很湿冷,但是只要出了太阳还是让人感到很舒服的。苏州的老房子以前都有落地长窗或者半窗,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阳光。照片中这户位于北五泾浜的人家,住在二楼的楼中间,所以从半窗照射进来的太阳光很充足。苏州人家的半窗,往往雕琢得很精致,这是一款木条拼接的窗棂图案,传统菱花纹很是典雅。以前笔者也居住在苏州老宅的二楼,窗户也是那种下半截木板壁、上半截木格雕花的老式半窗,放学以后总会坐在半窗前做作业,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并将木格窗的花格光影,投在身上、桌上和作业本上,以至于到现在人老了还一直难忘那半窗里的旧光影……此时这里的半窗是紧闭的,天一冷,很多苏州老人连起床都会晚一些,所以那天孙先生登至他们楼上时,两位老人正在半窗投下的温暖阳光里,不紧不慢地喝着刚刚才笃好的米烧粥,房间里弥漫着一股粥香,两人前面的榉木方凳上,放有两碟用来过粥的酱菜,二老一面吃粥,一面轻声交谈几句话,看得出这是一对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恩爱老夫妻。这张旧影,让笔者想起了小辰光在老宅客厅里搬只方凳子,趴在上面边孵太阳边做作业的场景……

  近年来,姑苏区不少街坊里巷、深宅老屋,在进行升级改造和修缮保护,同时以引资入城、活化利用来挖掘古建老宅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相继推出多种文旅融合新业态,让养在“深闺”的老院落,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点,让破旧古民居摇身变成网红客栈、文化沙龙或休闲茶吧,促使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增添了无穷魅力。是的,苏州人一直在为这座古城的雅韵诗意努力精耕着,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忽略,那就是世代生活于此处、保留着传统生活习俗的苏州居民,不可或缺。有了他们,古城才会鲜活,文化方具特色,因为他们所形成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是不可替代的。少了他们,历经沧桑的苏州街巷民居,就少了一番活色生香的烟火气与雅致宁静的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