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865年【法】保罗·尚皮翁镜头下的北京大光明寺 大光明寺(北京人习惯以主殿名称“大光明殿”)位于老北京内城西安门内路南(图1。《1774年清乾隆 北京内城图》)。 ![]()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为明清皇室道教家庙;"明世宗(嘉靖)时,陶真人在这里炼金丹。" ;"明崇祯十七年正月二日,帝于禁内大光明殿行祈谷礼”。 清雍正和乾隆时期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义和团在大光明寺内设坛练拳作为攻打西什库教堂的据点。 同年八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将大光明殿及其附属殿宇全部焚毁。 目前对大光明寺的了解主要源自文字图片等史料。 大光明寺比较直观的平面图有《康熙八年皇城宮殿衙署圖》(1662年)(图2)和《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图3)。 ![]()
![]()
《乾隆京城全图》有原版(日本东洋文库藏)(图3),有近年修正版(图4)。从康熙图和乾隆图对比看,大光明寺除建筑规格和造型略有不同,基本保持原建筑布局。康熙之前大光明寺并没有大规模修建,由此可以推想清朝时期的大光明寺基本保持明朝的原布局。 ![]() 1900年时大光明殿及其附属建筑全部被摧毁(很多资料如此记载),留下已问世的照片,相比其它老北京皇家建筑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除皇家禁地外人一般很难涉足外,估计和现场的摄影环境和取景是否适宜有关。 中文中的“大光明殿”既指整个建筑群,也指宫观内的圆形重檐顶的主殿。而当时的洋人把整个建筑群称作“temple”,此词用于道佛寺观祠庙均可。尽管是皇家专用道观,如从洋文转译成汉语多标写成“(大)光明寺”(参看图01),未见“光明观”或“光明宫”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发音”吧。 为叙述方便,下面对整个大光明建筑群称作“大光明寺”,其主殿称“大光明殿”。 在北京老照片历史中,大光明寺照片拍摄的时间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表现大光明寺最多的老照片是“大光明殿”,曾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位摄影师拍下这座主殿的靓影。其中最早拍摄“大光明殿”的摄影师为法国工程师保罗·尚皮翁(Paul Champion 1838年-1884年),拍摄时间1865年-1866年(图5)。 ![]()
图5是“Chine & Japon”立体幻灯片,编号为“7013”,原注“Pékin, temple élevé en l’Honneur de l’Agriculture”( 祭农庙) 图6是另一张立体幻灯系列,是图05的剪边版,图下方标注“Pékin, Temple de l’Agriculture (农神庙)”这张图早期因其标注认为是误标。明清皇帝都曾在这里祭农神,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所以直译了“大光明殿”的功能。 ![]()
图05和图06已确认为保罗·尚皮翁1865年-1866年期间拍摄的大光明殿,是同一底版的剪边。确认的依据除立体幻灯片上的原标注。还有就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私人收藏( Paris, 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的《Paul Champion 中国相册》,今由法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共享收藏(图7)。图中红框处即为“大光明殿”(图08)。相册不仅标明该照片为保罗·尚皮翁所摄,相页原注:Autel du Ciel et Temple de popitiation pour les récoltes(祭天坛和祈谷庙),也和上面的“农神庙”标注的内容实质相同。 ![]()
![]()
图08 不仅是再现了图05和图06的大光明殿风采,而且显示了机位位置:大光明殿前中间甬道南边一处“带石栏杆台基”的建筑。根据大光明寺的布局,大光明殿前、主甬道上的建筑是“玉宫门”。 图07中“蓝色框”内的照片(图09),原注为:带围墙的附属建筑。仅从字面很难和“大光明寺”联系起来。 ![]()
如果细看图03中的《乾隆京城全图》其中的“玉宫门”是建在一座“带石栏的坍台”上(图10)。而按照京城皇家建筑规制,“玉宫门”背面建筑也是坐落在有石栏围护的整体台基上。但仅依此确定图09为“玉宫门”尚缺说服力。 ![]()
图11是一张《中国风貌》(Vue de Chine) 立体幻灯片中一张,编号为45。 原贴纸标注:摄影者为保罗·尚皮翁;标题: Entrée du Temple de la Lumière à Pékin (北京大光明殿入口)。这里的“Entrée”也可理解为“大门”,“正门”,对照“大光明寺的平面图”,图10 肯定不是“山门”“主大门”(参看图03中面东的大光明寺三券洞正门“登丰门”),译作“入口”可选择性就大了许多。 ![]()
这张图之前曾见过一张清晰版(图12),因未识熟悉点而忽略。比如该门楼前不解的拐角漫砖道,门洞内和门楼上突出的“檐角”,很难和“大光明寺”联系在一起。 ![]()
有人提到是大光明寺玉宫门东便门和门内的“宣恩亭”,参看现已有人认可的“宣恩亭”老照片(图13和图14),从外形很难把图12中的“檐角”与“宣恩亭”联系到一起(图15)。 ![]()
![]()
![]()
尽管目前有“两张”被认作“宣恩亭”,除了故宫博物院馆藏老照片对图13有“宣恩亭”的标注为“大光明殿内宣恩亭”外,未见其它佐证。另外《乾隆京城全图》中“玉宫门”东侧隔墙上的随墙门并无“门楼”,门楼内“宣恩亭”离东边门较远,这些都是难以确认的因素之一。 一张近年问世的1900年法军工兵热气球组的“航拍照片”为了解大光明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图16) ![]()
![]()
图17(图16局部图)中玉宫门建筑主体结构完整: 木门罩式三券门山门,撇山影壁,山门前为丹陛,可见丹陛基座沿边一周有石栏杆,丹陛南沿设“三出台阶”。 由此可以确定图09为玉宫门(图18)。 ![]()
在图18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图17中甬道两侧的“旗杆”(东旗杆)。在图08中两侧有两道长长影子,应是旗杆影子。图05和图06中间台阶上的“斜影”也是旗杆的影子。 中国摄影师黎芳1879年拍摄了一张“带旗杆的大光明殿”(图19) 。 ![]()
在图17中,沿玉宫门东山墙的隔墙向东可见随墙“东便门”,图中可清楚地看到东便门是带门楼的,不同于《乾隆京城全图》的标示;门前有一条明显的拐角步道。由此确定图11、图12是保罗·尚皮翁1865年-1866年期间拍摄的大光明寺玉宫门的东便门。东便门内带高台的建筑,肯定是“宣恩亭”,可惜图16中的“宣恩亭”只遗亭基,好在与“宣恩亭”对应的“响祗亭”尚存,如果仔细辨认该亭屋顶,疑是“歇山重檐四方顶”。图12和图16所显示的“宣恩亭”高台基座,远不及图13和图14中的基座高度。所以图13和图14是否是的“大光明寺的宣恩亭”还有待进一步佐证。 从图16可以认为1900年法军热气球航拍时“玉宫门”,“响祗亭”和“登丰门”尚存,估计登丰门和玉宫门为砖石拱券仿木建筑,逃过焚毁一劫。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确定保罗·尚皮翁拍过两种版别的大光明殿。 还有一张不知详细资料的大光明殿(图20),从建筑的细部看和图08为同时拍摄,机位有微小的移动,西边的旗杆影和台阶栏杆望柱的位置稍有变化。推测图20可能是保罗·尚皮翁拍摄的第三张“大光明殿”。 ![]() |
|
来自: 旧京遗韵 > 《儒宫道观 梵庙佛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