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孔子提出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必求通面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为达其辞。”可以这样理解,“愤”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迫切地想弄通但又弄不通,而要奋发攻关的心理状态;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怎样去想,叫做“启”。“悱”则是指学生迫切地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而决意非要谈清楚不可的心理状态;这时需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叫做“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求得知识的欲望,有亟切发表意见的要求。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之时,当学生要发表意见之时,却有一定的疑难或障碍,教师在此关键时刻,应给学生明确的、中肯的有力的引导,指导、开导、启示和激发。所谓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现为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半通不通”。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通”或“融汇贯通”等等。总之,不能认为,接受学习是低级的。所谓发现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所以这种学习又叫创造学习。发现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其所得经验是学习主体发现或创造的结果,并非来自别人的传授。低级的发现学习:幼小儿童。 高级的发现学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发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记忆效果、研究能力等。机械学习有两种方式: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记忆电话号码、人名、地名等;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幼儿背诵唐诗、宋词、乘法口诀表等。 机械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记忆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者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是从;其结果是学习者只得到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这种知识没有内化,心理学称之为“假知”,它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应用。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例如,当学习者看到“圆”或“狗”的汉字符号,心中立刻想到它的意义(“圆”或“狗”所代表的实在的圆、狗以及这两个字的发音)。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