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嘉宾 何其三 周学锋 宋善岭 王靖 史济民 罗小明(江西) 盆栽丝瓜 一时附势上高台,尽展心机扮秀才。 笑尔终归根底浅,未经三伏已先衰。 何其三点评:此诗值得借鉴的地方,是用了拟人、对比、讽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全诗灵动,不拘泥呆板,且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若能更好地描摹出丝瓜的属性特征,效果可能更佳。 周学锋点评:尾联有亮点,喻理于物,让人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联想,有警示作用。起承句有瑕疵,其“附势”、“心机”非事物的客观形态,是作者的预设,有雕琢之嫌。 宋善岭点评:小诗讽人论事占一理趣,只是过于直白使艺术感染打了折扣,“秀才”凑泊。 刘庆霖(北京) 鹳雀楼上思王之涣 捧袖登楼望日沉,一吟一啸水云深。 胸中已有江河出,左右青山在两襟。 周学锋点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谓唐绝句之首,今人再写登楼,很难出彩。庆霖先生这首《鹳雀楼上思王之涣》却有新的意象和角度。起句:“捧袖登楼望日沉”, “捧袖”而不是“垂袖”,更不是“抖袖”。其意在于突显庄严的仪式感和对先贤的敬畏。亮点在尾联,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滚滚东逝的黄河,激情顿发:“胸中已有江河出,左右青山在两襟”。这一吞一吐,使整首诗顿起波澜,气魄立见,胸襟立见,这正是庆霖诗体的特点所在。《二十四诗品》有曰:“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浑即天地万物之气,虚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张扬。庆霖先生这首诗,二者皆备,应是好诗。 王靖点评:首二句描写诗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登楼,而怀念伟大诗人王之涣。承句蕴含深,已令读者沉思。转句更是跳出常人思维,力重千钧,结句既新颖又见情怀。非有大胸襟者,难出如此佳作,值得学习。 何其三(安徽) 小溪 清清无可比,幸在深山里。 不必管他人,声声由自己。 周学锋点评:一条清清的小溪,因“幸在深山里”才不受尘世喧扰。接下来,诗人以小溪之语生发感慨:“不必管他人,声声由自己”。与物言?与人言?与己言?诗的妙处就在于此。 宋善岭点评:起承描形,转合写神;咏物托志,回味无穷;不由得问:小溪做得到人做得到吗? 周学锋(北京) 初夏游百里画廊 百里穿云过,悠闲坐画廊。 溪头鱼点点,庄子梦长长。 水软风无骨,树深蝉有腔。 我从花下过,带走一山香。 注:庄子语“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庄子 · 秋水) 何其三点评:颈联“水软风无骨,树深蝉有腔”,令人眼前一亮,且与题中初夏相切合。此等感受,若是炎夏,便不相宜。 王靖点评:起句兴起,势很足。中二联对仗工稳,尤其颈联,寓情于景,含而不露,又贴合自然。《牡丹亭》中有句:万绿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作者反其道作结,“带走一山香”,更见笔力和情怀。 郭通海(北京) 听蒙古族歌手演唱会即兴(二选一) 牧歌一曲绕白云,谁赶牛羊啃早春。 日暮围栏圈月色,苍鹰落上马头琴。 何其三点评:“牛羊啃早春”,无理而妙,此等诗句,不厌百回而读也。 史济民点评:这首七绝用的是联想手法,由聆听音乐和歌手演唱,联想到牧民的日常生活,并用意象写下了自己的联想。虽然作者没有写自己的心情,但读者能隐约感受到作者愉悦的心情。自从刘庆霖老师写了《西藏杂感》:“远处雪山摊碎光,高原六月野茫茫。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后,“啃”字入诗的情况日渐增多。不知作者是否也是受此影响? 罗景萍(河北) 夏日清凉 汗烹盛夏似笼蒸,误入芳林听鸟声。 泉送一湾清澈水,瞬间跳动好心情。 王靖点评:起句交代天气炎热,引出发端。承中带转,点明因避暑到芳林,鸟鸣声缓解了暑热,为转合蓄好势。本诗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衔接紧密。结句最是出彩,令诗意灵动中透着俏皮。不足之处,起句略显拖沓,语言再凝练些会更好。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史济民点评:这是一首时令诗。抒写作者在炎炎夏日里去芳林享受清凉的好心情。起承转合比较清楚。但从逻辑来讲,“误入”有欠斟酌,因为作者不可能在炎炎烈日下盲目地随便走走而“误入”芳林。另,入芳林的“好心情”一般比较平和,不可能十分激动,因此用“跳动”来形容好心情也可斟酌。 刘庆霖(北京) 门头沟夜望 高度常教人动情,夜深仰首看沧溟。 银河大学太阳系,毕业即为天上星。 何其三点评:想他人之所不能想,见他人之所不能见,道他人之所不能道,奇思妙构,尤堪叫绝。 金嗣水(上海) 芦湾望月 芦湾望明月,闲坐听涛声。 鱼鳖藏身处,江湖水不清。 何其三点评:转结句有深意,芦湾望月本为寻常之事,一旦牵涉到“江湖”,便大不寻常,正可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曹宪阁(辽宁) 夏日河畔晨兴 荇草花开荻苇青,风掀荷角走蜻蜓。 鱼竿闲钓湖中趣,白鹭苍翁两不惊。 何其三点评:转结句争气,不说钓鱼,而说是钓“趣”,此等手段,便高人一着。既是钓趣,“闲”字便下得精准无比。转句自然,结有余味,已得绝句之法矣。 仪述忠(山东) 绝句 寓比兴来古有之,起承转合一盘棋。 莫言口号曾时尚,余味无穷算好诗。 何其三点评:此诗可作诗论看,“余味无穷算好诗”,须深谙写诗之道,方能说得出。 王祯安(江苏) 青年节有吟 昔时岁月亦英雄,荣誉高低曾记功。 莫笑青年今已老,犹能觅句夕阳红。 何其三点评:一洗李商隐《登乐游原》的伤感和颓废,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说明自己虽已暮年,依旧诗意雄心俱在,此诗好在有气格。 何其三(安徽) 听雨 时舒时急促,好似萦心曲。 那夜一同听,至今犹未足。 周学锋点评:曾经生活中的小浪漫,在瞬间忽上心头。因为雨声时急时舒,就像“那一夜”的倾述。但,与谁一起听雨?倾述了什么?让读者去咀嚼。“言尽意未尽”,余味是也。 王跃东(河北) 登盘山 向上风光渐大成,潇潇雨霁一时晴。 飘来云朵不曾逝,撞入心头尚有声。 周学锋点评:小诗浑然天成,虚实有致,抒情恰到好处。特别是尾联运用通感手法:山顶飘来的云,在心中撞出声响。无理而妙。 王子颍(江苏) 观战机起降操演 穿云一箭铁鹰扬,尾焰烧如火凤凰。 我欲刑天同起舞,晚霞撕作羽霓裳。 周学锋点评:军旅诗以“势”见长,方为好诗。诗写战机起降,不仅气势磅礴,且画面感极强,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穿云一剑铁鹰扬,尾焰烧如火凤凰”。“剑”喻其速;“烧”喻其烈;“火凤凰”言其“状”。可见作者在炼字上下了一番功夫。转句将“我”带入,铭其心志。“晚霞作霓裳”,以抒情结尾,稳固全诗。只是觉得“撕”字有些硬,可否改“披”字更好?让“急”缓下来,以增加诗的美感。 王继权(北京) 何处避暑 赤日今年恋地球,多输热量不回收。 冰轮表面该凉爽,借我神舟去旅游。 宋善岭点评:用新词写新事是王老师作品的特色之一,本绝也不例外,在大胆想象中完成歌颂,与一班老干不以道里计。 郭广世(北京) 仲夏 鱼蛙戏水弄微波,燕雀摇姿逗小荷。 风送莲香十数里,骚人敲键尽情歌。 宋善岭点评:首联不但景美,而且对仗带来形式美;转句未转妥当,使尾联松散了。试改为:最喜湖边轩榭下,谁家翁妪对山歌。另诗题过泛,不如《湖边一瞥》等。个见。 刘守全(北京) 遛弯 遛弯老友约同行,一路军姿豪迈声。 三句不离军队事,战时还做一新兵。 宋善岭点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赞。作为诗有几处与作者商榷,“约同行”是否失真?“豪迈声”切吗?另外,重字可避自应避。 刘先森(湖北) 西江月·军山九龙寨 人道山村幽静,清秋偏弄风骚。橘生南国正妖娆,旧绿悄然红了。 两扇柴扉相顾,雕栏把酒吟潮。九龙寨下水滔滔,溅起江天鸥鸟。 王靖点评:上片以静入笔,一红一绿相映衬,并且引用了橘生南国之典故。下片以动收笔。运用拟人等手法。上下片一静一动,使得本词轻灵中带着厚重感。 李殿国(辽宁) 游百花湖 蓝天碧水互交辉,小岛如莲展翠微。 画舫迎来花百朵,波涛卷起雪千堆。 游人举镜凭栏立,哺燕寻食掠岸飞。 赏景抒怀情未尽,柔风送爽载诗归。 王靖点评:首二联描写百花湖风景优美,如临其境。颔联很有气势。放得远。颈联一收一放很有画面感。个人觉得尾联有点弱了,如能别有立意许会更精彩。 卢贤德(青海) 田边漫步得句 十里平畴向远陂,薰风过处碧涟漪。 蝶穿花径遥迷眼,鸟觅林阴不择枝。 白发独伤春色老,归心偏逐彩云移。 应知梦境凭心阔,今遣闲愁却得诗。 史济民点评:该首七律起句平稳,颔联承得顺畅,颈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但尾联结得不够扎实,有套路化的感觉。另,创作诗词因注意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句“十里平畴向远陂”,“陂”作池塘、水边、山坡解,用“十里平畴”之广,与远处的“陂”之小作联系,似可斟酌。同样的问题:颔联对句“鸟觅林阴不择枝”,既然是“觅”就应该是“择枝”了。 刘先森(湖北) 鹧鸪天·中秋夜与诗友畅游 十三陵水库 枕月露怀秋水寒,相思几缕过燕山。银波染却双蓬鬓,凉意催鸣一只蝉。 凭水性,捉婵娟。会当搏击两三千。今宵谁在长相忆?遥指长江挂远帆。 史济民点评:这首词没有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模式,几乎每句都是情景结合,但却并不让人感到零碎。另,按词林正韵“帆”字出韵;按中华通韵或中华新韵则“捉”“击”出律。建议作者予以注意,不要因为这样的“硬伤”而一字废诗(词)。 陈玲静(浙江) 一剪梅·红萼开时已暮春 红萼开时已暮春。黄鸟飞飞,未见幽人。湖光烂漫更伤神。记否当初?都太天真。 柳似屏风燕作邻。驶出兰州,驶过山门。相思何日可消除,送走三村,又遇三村。 史济民点评:这是一首暮春怀人之作。作者暮春见红萼盛开、黄鸟飞飞,面对良辰美景而不见“幽人”,由此而起了不可遏制的相思。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源》),可以从作者这首《一剪梅》能得到体会。这首词上下片的结构相同,都是前两拍写景、后两拍写情,有回环往复之作用。歇拍“相思何日可消除,送走三村,又遇三村”,描写了绵绵无尽的思念。 本期点评嘉宾简介 何其三,安徽宿松人,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宿松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宿松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委员会副主任,云帆诗友会策划。著有《何其三词三百首》《何其三绝句三百首》《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 周学锋,北京,原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大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选刊》、《解放军报》、《人民陆军》等报刊。多次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奖。 宋善岭,国企退休,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徐州市诗词协会会长。著有《微风集》。 王靖,笔名子瑜。70后。现任公主岭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和国学班教师。中华诗词学会、吉林省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公主岭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在全国诗赛中偶有获奖。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刊》《中华辞赋》等多家刊物及网络平台。 史济民,上海人。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言志诗词社、上海稻香诗社、上海枫林诗词社副社长。出版有《剑胆琴心集》诗集。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 《满庭芳苑》编辑部成员 主 编 蔡大营(若水人生) 编 委 马惠珍 王通路 牛 学 刘志峰 乔长柱 李为民 高庆森 符文彬 蔡大营 本期组稿 蔡大营 个人专辑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