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江口》史实考

 cxag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马明捷(1941.9.8-2011.2.3)

作者简介:

马明捷,笔名鸣杰,汉族,中共党员。祖籍山东平度。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文系。先后担任吉林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旅大市文化局戏剧理论研究室干部,旅大市文联编辑,大连市艺术学校教师、副校长,大连市艺术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大连京剧团(院)艺术顾问,1996年晋升研究员。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顾问,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论文导师,大连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拓展阅读:

马明捷戏曲文集:序(一)

马明捷戏曲文集:序(二)

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一)

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二)

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三)

谈谈旧戏班的那一套(四)

程长庚一一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一)

程长庚一一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二)

程长庚一一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三)

程长庚一一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四)

程长庚一一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五)

一教传三派——程长庚与第二代京剧老生(一)

一教传三派——程长庚与第二代京剧老生(二)

一教传三派——程长庚与第二代京剧老生(三)

梅兰芳和培养人才

梅兰芳与近代京剧改良

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

梅兰芳第二次访日演出

海派京剧与关外京剧(上)

海派京剧与关外京剧(下)

学谭鑫培最好的是麒麟童(上)

学谭鑫培最好的是麒麟童(下)

“移步不换形”——京剧改革的指导理论(上)

“移步不换形”——京剧改革的指导理论(下)

“鬼音”・程腔・程派

袁派、裘派与麒派(上)

袁派、裘派与麒派(下)

“关外唐”论(上)

“关外唐”论(下)

京剧三题(一)关于旦行的界限

京剧三题(二)关于废跷

京剧三题(三)听戏与看戏

京剧改良运动百年纪念(上)

京剧改良运动百年纪念(下)

京剧改革的几点想法

京剧要放下大剧种的架子

京剧传统戏综说(一)传统剧目

京剧传统戏综说(二)第二传统

京剧传统戏综说(三)第三传统

漫谈京剧的男旦现象

漫谈票友

漫谈谭派的分化

梅兰芳金奖大赛漫评

中国京剧艺术节观摩杂感

谈大连京剧团的剧目建设(一)保留剧目的精化

谈大连京剧团的剧目建设(二)已有剧目的提高

谈大连京剧团的剧目建设(三)新剧目的选择

访日杂记(一)不能老演“样品戏”

访日杂记(二)会见波多野太郎教授

访日杂记(三)参观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

“先继承后发展”必须坚持

为了京剧的完美

唐韵笙和关东派京剧

唐派《未央宫斩韩信》赏析

麒派在东北的传播与影响

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一)

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二)

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三)

在辽宁省辽南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漫议戏曲“原创”

马明捷戏曲文集

刘新阳编

《九江口》史实考

《九江口》(又名《火烧陈友凉》、《鄱阳湖》、《忠义臣》)是表现元明之际政治、军事斗争的传统剧目。主要人物张定边有架子花脸和武老生两种演法,华云龙也由小生和武生兼演。1959年,剧作家范钧宏、导演郑亦秋,演员袁世海、叶盛兰(饰华云龙。叶之后,此角也由武生扮演)合作,对此剧进行了新的改编。袁世海吸收麒派表演方法,对张定边的形象塑造、创造很多,现在,《九江口》已成为袁派代表剧目。

《九江口》中,张定边、华云龙、朱元璋、刘基(伯温)、徐达、陈友凉、张士诚(未出场)等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朱元璋和陈友凉的军队在鄱阳湖决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但是,京剧《九江口》和历史事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本文试图对史与戏的异同做一番考证,供京剧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


元顺帝(奇渥温·妥欢帖木尔)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国爆发了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红巾军起义),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基础。不久,即出现了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局面。势力较强大的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至元朝彻底灭亡前,他们之间,特别是朱、陈、张三方,为了取代元朝对中国的统治,发生了大、小无数次战争。

朱元璋,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人,贫苦农民出身。少年时曾人寺院为僧,后投红巾军领袖之一的郭子兴部为将,郭死后,朱成为全军首领。与徐达、常遇春、汤和、吴桢、花云、华云龙等人结成巩固的军事集团,后又得到浙江青田人刘基、金华人宋濂等儒家知识分子的辅佐,1356年攻占金陵(今南京市)称吴公,1364年改称吴主。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祖上为渔家。友谅曾为县衙小吏,1357年参加徐寿辉起义军。两年后于江州(今九江市)自称汉王,又一年,杀徐寿辉于采石矶(在安微当涂县)称皇帝,以张必先为丞相,邹普胜为太师,张定边为太尉。

张士诚,江苏泰州人,贩盐为业。1353年聚盐丁起事,占据高邮,自立为诚王,国号周。1363年复自立为吴王,建都平江(今苏州市),据地南抵浙江绍兴,北达山东济宁,西距汝、颖、濠、泗四水,东到海边。

朱、陈、张三方中,实力最强的是汉国陈友凉,他占据江西、湖北、湖南等富饶之地,兵多粮足,雄心勃勃;张士诚所据之地受战争破坏较小,也很富庶,然张素无大志,且奢侈荒淫,无进取之意;朱元璋处于陈、张之间,战略形势非常不利,但是,他比较注意民间疾苦,策略水平较高,能够招揽各种人才,实力发展很快,所以,朱、陈各以对方为劲敌。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县)一战,陈友谅大败朱元璋,太平守将花云,朱元璋侄朱文逊,地方官王鼎、许瑷全部牺牲(京剧《战太平》即表现这次战役)。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又进行了很多次战争,其中三次大战即江东桥之战、康郎山之战,陈友凉都失败了,终于被朱元璋所灭。

江东桥之战,发生于元至正二十年。《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汉》中记载:

友谅既僭大号(称帝),遣使约张士诚同入寇,士诚龌龊不敢应。友谅自江州引兵东下,建康(南京)大震。献计者,或谋以投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以决死一战,战不胜,即走未晚。太祖(朱元璋)心非众将议,独刘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基入内问计,基日:“先斩主降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太祖日:“先生计将安出?”基日:“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至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太祖意乃决…而召指挥康茂才(湖北薪州人,曾仕元任淮西宣慰史、都元师,后降朱元璋)谓之日:“吾有事命汝,能之乎?”茂才日:“惟命。”太祖日:“汝与友谅雅游,今友谅入寇,吾欲其速来,非汝不可。汝今作书,遣使贻友谅,伪降约为内应,招之速来。给告以虚实,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势。”茂才日:“诺。家有老阍(看门老仆),旧尝事友谅,遣使贻书,必信无疑。”…友谅得书甚喜,问日:“康公安在?”阍者日:“见守江东桥。”问:“桥何如?”日:“木桥。”乃与酒食,遣还,谓日:“归语康公,吾至,则呼老康为验。”阍者诺。归告太祖,太祖喜日:“赋入吾彀中矣。”…乙丑,友谅果引兵东下,至大胜港。杨璟(吴将)整兵御之。港狭,仅容三舟人,友谅以舟不得并进,遽引退,出大江,径冲江东桥,见桥皆大石,非木桥,乃惊疑,连呼“老康!老康!”无应之者。悟茂才使谬…常遇春等伏兵起。徐达兵亦至,张德胜、朱虎(吴将)舟师并集,内外合击,友谅兵大溃走…

康郎山之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凉忿其疆土日蹙(江州、南昌等地已归朱元璋)”,率领大军(号称六十万)围攻南昌。七月,朱元璋亲领二十万军队救援,双方在鄱阳湖相遇。《平汉录》记载:

友谅东出鄱阳湖,以逆我师。丁亥,遇于康郎山。戊子,我师分为十二屯。徐达、常遇春等诸将击败其前军,俞通海(吴将)复乘风发火炮焚寇舟二十余艘。军威大振。友谅骁将张定边奋前欲战,常遇春射却之(《明史纪事本未》记“张定边奋前犯太祖舟…常遇春从傍射中定边舟始却”)。方永忠即以飞舸追定边,定边走,身被百余矢,士卒多死伤。

《康山忠臣庙碑》记载这次战役:

当战急时,我师少衄。诸将冲锋捍(朱元璋)之,多阵殁。御舟(朱所乘战舰)适胶浅,几危。友谅推蓬四顾,气骄甚。将军韩成日:“事急矣!”乃用汉纪信计(楚、汉相争时,项羽攻河南荣阳,汉将纪信假冒刘邦降楚,刘邦逃走,项羽烧死纪信。京剧《取荥阳》演此故事一作者注),衣黄袍投水,友谅军益骄。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己丑,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人殊死战。会日哺,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
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辛卯,复战,友谅复大败。于是敛舟自守,不敢更战。壬辰,大祖移军扼左蠡,友谅亦退保渚矶。相持三日,其左、右金吾将军皆降。

泾江口之战。

这次战役是康郎山战役的继续。吴、汉双方相持到八月,陈友凉欲突围逃走,汉军从泾江口(又叫九江口、禁江口,在长江与鄱阳湖交界处)撤军,遭到吴军堵截。双方在鄱阳湖激战,战斗自辰时到西时,陈友凉在舰上开窗观战,被吴军的箭射中脑袋而死。“张定边乘夜以小舟载友谅尸及其子理奔还武昌”(陈友凉墓至今仍存武汉长江大桥下)。

是谁射死了陈友凉,是个疑案。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和演义小说《英烈传》说是大将郭英;《功臣录》含糊不明,仅云“有言英之箭者”;沈德符《野获编》又说郭英之兄郭兴。笔者见闻寡陋,不敢言孰是孰非,恭待专家赐教。

三次大战后,汉国实力损失殆尽,再无能力与朱元璋争夺天下了。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军临武昌城下,陈理、张定边降吴,汉国亡。三年后,张士诚也被朱元璋所灭。


京剧《九江口》显然是综合了这三大战役而编成的,陈友凉欲联合张士诚夹击朱元璋,中了朱元璋、刘伯温的计,贸然出兵,吃了败仗,有江东桥战役的影子;鄱阳湖吴军火烧汉军战舰,张定边奋勇死战,又是康郎山战役的事;汉军在九江口几乎全军覆灭,张定边救驾则是取自泾江口战役。而陈、张联姻,胡兰迎亲,被俘降吴;华云龙冒名顶替,赴汉诈亲,张、华智斗;张定边罢帅摘印、孝服阻驾等等情节则都是剧作家虚构出来的了。胡兰、张仁(张士诚二子皆幼,有弟士德、士信、士义为将,另有名五太子者,乃士诚养子,非士诚有五子),北汉王妃、公主等人物也是剧情需要而设置的。陈友凉有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皆战死于康郎山之役。友仁、人称五王,“眇一目,有智数,枭勇善战”,《九江口》中之陈友杰应为此人。

陶君起先生在《京剧剧目初探》中介绍《九江口》时说,“与《明英烈》第二十三回《康茂才夜换桥梁》故事有相似处”。这样说当然不错,但容易使人感觉《九江口》仅是根据江东桥战役编成的。其实,表现江东桥之战的戏在传统京剧中单有一出,即《挡谅》(又名《江东桥》,红生戏“三挡”之一,其余二挡是《挡幽》,叙申侯挡周幽王故事;《挡曹》,即华容道关羽挡为曹操),康茂才揉红脸,持被,唱娃娃调。这出戏我没有见过,听老前辈讲和《华容道》差不多,也是陈友谅被火烧战船后,带领残兵败将逃走,康茂才奉刘伯温之命在途中堵截,友谅苦苦哀求,并用旧情打动康茂才,康念旧交不忍,摆一字长蛇阵,放走陈友谅。因艺术上无多可取处,且与《华容道》雷同,所以多年无人演出,大概也快失传了。


我没有找到专门介绍张定边的史料,但是,在记叙吴、汉战争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汉国太尉,即军事最高长官,《九江口》中是陈友谅的大元帅,彼此差不多。《明史》、《平汉录》、《明史纪事本末》等书中都称他为骁将。历史上,张定边确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汉国的栋梁。江东桥之战后,张定边还打过几次胜仗,攻陷了安庆、饶州之地。康郎山战役中,汉军处于劣势中,张定边犹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若不是被常遇春的箭射中,朱元章很可能做了他的刀下鬼。然而,从汉国几次战役的指挥失误来看,这位张太尉好像勇则勇矣,策略、智慧并不怎么高明,不像戏中那样老谋深算,机警过人。不过,锲而不舍,孤忠不二这一点,史与戏倒是一致的。华云龙在《明史》中有传。华是安徽定远人,曾经聚众占山为王,投朱元璋后,攻城掠地,屡立战功,是朱元璋二十四员大将之一。江东桥大战时,他带兵埋伏在石灰山,身先士卒,跃马大呼,捣敌中坚,为收复太平城立了大功。后从大军北征,攻克元京大都(今北京),又攻下云州(今山西大同市),洪武三年(1371年)论功封淮安侯。后来,一直在北方活动,增筑北平(今北京)城,建燕王(朱元璋五子朱棣,后为明成祖)府,皆华云龙经画。洪武七年(1375年),有人向朱元璋告发他在北京居元朝丞相脱脱的住宅,僭用元宫中物品,被撤职召还南京,死于途中。

史籍虽无华云龙绰号巧嘴,能言善辩的记载,但也可以看出他有勇有智,非寻常武夫。他曾向朱元璋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都被采纳,取得实际效果。所以,我们的前辈剧作家派他做了陈友谅的假女婿,“雄才孤胆从容镇定”,搞得汉国全军覆没,陈友谅国破家亡,并非随心杜撰,而是有选择的。


胜者王候败者贼寇是封建主义唯心史观的一大特点,中国传统戏曲受它的影响很深,刷目的思想倾向,人物的正反忠奸往往由它而定,能够摆脱这种正统观念的剧目不算太多。而《九江口》则是其中比较突出的。朱元璋在元末群雄角逐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明朝,应当是正统,但《九江口》并没有揭示朱、陈双方在抗元民族斗争中为了争夺天下而采取军事行动的功过是非…作者也没有从战争双方战争正义与否的角度把自己的绝对同情倾注于朱、陈中的任何一方。因此,他没有因肯定了朱元璋一面,就否定了陈友凉一面。当然,更没有为了赞扬张定边而贬低华云龙。他只是从战争得失的角度,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歌颂为了捍卫北汉不计个人得失的张定边和为了完成任务几番临危应变的华云龙的同时,批判了那个主观麻痹、贪功拒谏因而致败的陈友谅。就这个戏来讲,这样处理,不仅是可以而且是高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没有主观框子,而倾向性却又相当鲜明。
(《大连艺术》,1991年第3、4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