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培础:写水墨意,绘都市人 ▸名家示范◂

 滴水斋主 2023-07-17 发布于上海

绘都市人


写水墨意

图片

图片



“我画人物写生,往往最先画头发。”在示范中国画人物写生时,张培础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果然,他落在纸上的第一笔,就是一大条酣畅淋漓的墨迹。这就很神奇,因为在常规的观念里,画人,总是先把头部的位置定好,再画五官和头发吧?对此,张培础解释道:“一来,写意画里面,墨色是重要的,头发是大块的墨色,如果先画五官再画头发,有时候会受五官的影响,变得拘谨;二来,写意讲究一个'写’的感觉,比起细致的五官,起笔画头发更畅快些、放松些,也就更容易进入写意的状态。
可以说,张培础的示范过程,充分展示了某种举重若轻的状态——中国画写生,不作透视,没有起稿,宣纸柔软而易晕染,墨水每一笔的浓淡都有可能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培础看一眼模特,落一笔墨迹,没多久,一个形神皆备的东方女子便跃然纸上了。“中国画就是这样,白纸黑墨,落笔无悔。所以既要大胆爽快,又要小心翼翼,这就是我们水墨写意特有的妙处了。”
- 张培础示范写生 -


张培础的海派都市水墨人物写生极具个人风格。提到水墨人物,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仕女文人、宽袍大袖,然而张培础的水墨人物却是吊带牛仔、高跟短袖,甚至金发碧眼。而这样写意与摩登相得益彰的风格的形成,恐怕与他的艺术生涯是分不开的。

- 张培础访谈 -


1960年,还在读高二的张培础因为绘画特长被上海美专破格录取,成了同级里最小的一个。但因为时代原因,两年之后,他就结束了这短暂的大学生涯,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可能用常规的眼光看,这对他的绘画生涯是一种损失,但实际上之后六年的军旅生涯,加上转业后成为水手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反而促成了他艺术风格的形成。1964年,张培础的中国画作品《毛著随身带,有空学起来》入选解放军第三届美展,获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刊入画集,同时入选的还有他的另一幅作品《瞄得准,打得狠》。一人两幅作品入选全军美展,这是非常难得的殊荣,“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坚定了我要一辈子画画的决心”

图片

《毛著随身带,有空学起来》

图片

《闪光》

1973年,张培础以一幅反映航标工灯标工作的《闪光》入选全国美展,在国内颇具影响。原来,从部队复原后,张培础被分到了上海航道局,成为一名挖泥船上的水手。崭新的生活图景给他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激情,“因为绘画特长,我经常参与航道局的宣传海报工作,于是主动申请去各个岗位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艺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闪光》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当我亲眼看到航标工爬高为灯标换蓄电池、灯标重新亮起的那一幕,我是真的觉得充满了感动和澎湃之情的,由此而来的创作欲望,让我很快完成了《闪光》”。大约就从这时候开始,张培础将眼光投入到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中国画,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鱼虫,其实都是有固定的模式的。”在张培础看来,很多人画水墨人物,都会选择古代仕女或者少数民族,因为中国画天然地适合画这种宽袍大袖、长线条,而一旦画到现代人物、时尚女郎,水墨的表现力反而会成为一种局限。“衣服的皱褶,短袖短裤短线条,都打断了水墨的流畅”,但张培础却认为,“我明明生活在大上海,我身边这么多现代人,我画人物为什么一定只能古代人或者少数民族呢”。在他看来,自己周围的朋友、老师、学生,或风雅睿智,或青春靓丽,都各有风格,“这些都是生活,而艺术不正应该源于生活么?”
图片
诚然,画山水都爱崇山峻岭、小桥流水,高楼大厦则较难入画。用写意水墨画当代人物,这对张培础也是种挑战。而张培础的对策就是,笔墨语言出自传统水墨,但他从不为固有的绘画技巧或绘画材料所束缚。“古人的用色其实是受当时的工艺技术所限,大约也就赭石、花青、藤黄这四五个常用色,但是我们现在明明已经有那么丰富的颜色可用了,为什么不与时俱进呢?”所以,张培础经常会利用西洋的水粉水彩颜料的特性,让自己的画面色彩更饱满丰富。而他对人物肌理的笔触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人,包括一些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都是觉得它就适合表现平面,唐宋元明清,那么多大师名作,哪有什么光部、暗部、受光、背光的说法呢?但我是画现代人物,加上本身也能画几笔西洋画,所以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来体现光感呢?”在张培础看来,“笔墨当随时代”,中西绘画交融的本质是用中国的笔墨来表达现代的审美精神。
图片

图片
就这样,张培础既借力“他山之石”,也雕琢传统“美玉”,把西洋绘画与传统水墨融合,既保留了水墨写意的轻松恣意,也不排斥明暗光影的客观存在。在他的笔下,水墨与光影,色彩与留白,这些原本属于不同画系的技法与表现,因为画家本心的融会贯通,而神奇地展现出协调之美。更有甚者,他的水墨人物,把人体的结构、变动熔化在用笔中,产生的线面充满了灵动和抒情,展现了人的活力。他善于利用生宣纸的特点,特别在“用水”上,通过水破墨或者墨冲水,不仅丰富了水墨层次,同时产生一种淡逸的天然之趣。他的水墨人物姿态,或思绪、或悠闲、或茫然、或幽然、或灵动、或凝视,高度概括反映了都市人的各种形态,具有时代特征,产生了经久耐看的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几十年来,除了专注于绘画创作外,张培础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之中,对学生既严格又放松,希望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画出自己的风格。2003年,张培础临近退休时,和学生们举办了一个展览,想到因为跟水墨有缘,就叫“水墨缘”师生展。展览后,很多毕业了的学生希望有一个能长期交流的平台,张培础便设立了“水墨缘”工作室,二十年来从原来二三十人已发展到现在的六七十人。此外,每周三,张培础与老朋友王劼音、丁荣魁、凌启宁、奚阿兴、罗步臻、陈谷长等画家都会来到画室聚会,一起画水墨画,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了“水墨星期三”沙龙。张培础感慨说:“退休下来近二十年,也许是我绘画生涯中最自在的时候。”

图片

《水墨缘七友图》

绘画对于张培础来说,是十分快乐的事,“一定要画自己喜欢的、有感觉的”,因此,在海派都市水墨人物的实践之路上,张培础走得既坚定又乐观:“因为我也想看一看,中国画在表现现实的内容、表现都市时尚的主题上,究竟能走多远。”

图片

图片

图片
    
    培
    础

一九四四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人物科,擅长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水墨人物写生。先后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舞台美术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绘画教研室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水墨缘工作室主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编|刘莉娜

美编|慢慢华

摄影|蔡 晴

视频|上海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