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感觉有点像“标题党”了。但人所共知,黄牛只会发出“哞哞”的叫声,不可能会说人的语言。而颍州旧志,从明万历《颍州志》至清道光《阜阳县志》,无一例外地在艺文类卷中记载了一则“牛说人语”的奇事。 明万历《颍州志》(卷二十·丛谈)记载:母猪港李兴惯窃盗,往往横索人财物。从刘升贷麦三石,钱半千有奇,弗偿也。夜逾童登垣行窃,童觉起,暗刺之,枪贯其喉。相距三里余,犹踉跄归,血淋漓死。死之日,升产一犊。期年,任犁甚驯。越年,牧子驱就犁,卧不起,鞭之,牛人语而泣曰:“李兴前负升债,今偿已足。”牧子仓皇报升,趋视,牛死矣。万历丙子(1576)九月也。 用今天的话说:离颍州八十里的母猪港,有个叫李兴的人,偷盗成性,常常拦路抢劫勒索行人的财物。他还从当地财主刘升家借了三石小麦、五百多的钱,一直赖账不还。有一天夜里,李兴来到刘财主家的大院行窃。他在悄悄越过值班打更的奴人时,被仆人发觉,暗中持枪刺伤了李兴的喉部。李兴捂着伤口,踉踉跄跄地走了三里多地回到了家,但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就在李兴死的那天,刘财主家的黄牛产下一头牛犊。一年后,牛犊长大,体态壮硕,开始上套犁田干活,任意驱使,非常顺从。又过了一年,有一天牧童欲牵着这头黄牛去犁地,但它就是卧地不起,扬鞭赶它,牛却流着眼泪说起了人话:“李兴以前欠刘财主的债,今天已经还清了。”牧童大惊,慌忙地跑去向主人报告。当刘升赶紧过来查看时,牛已经闭上眼睛断气了。这件离奇的事情,发生在明朝万历四年(1576)九月间。 这件事言之凿凿,有着一定的真实性。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很明确,即明朝万历四年(1576)九月,在颍州一个叫“母猪港”的地方。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一·山川陂塘附)记载:“母猪港(当地人读jiǎng音),在州北八十里淝河之南,自西而东,几四十里,首三塔,尾小桥沟港。南北大坡畎会之水悉集,东边淝河,泛则通舟。”此事大体的内容和过程应该是真实的。但李兴死后,灵魂附体于新出生的一头牛犊身上,尤其是这头黄牛竟然开口说人话的情节,或是为了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而演义虚构的,是不能真信的。纵观历史,关于人与牛的传奇故事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耕社会演进过程中人与牛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 这件事教化百姓,有着一定的针对性。事件中的主角李兴,不仅欠债久拖不还,变成了俗话所说的“老懒”,而且还经常拦路抢劫,入室偷盗,这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不容许的。李兴在一次偷盗中因暴露遇刺而不幸身亡,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临死,李兴对自己过往的劣迹幡然醒悟,为了赎罪,他甘愿来世“当牛做马”,于是把灵魂依附在刚出生的牛犊身上。而长大后的黄牛,则用辛勤耕作来帮李兴偿还所欠的债务。地方志,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多种功能。多个朝代留下的阜阳旧志,或是感到这件事中蕴含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有道德教化作用,因而延续收录,作为劝谕百姓为善去恶的教育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