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坟三年不立碑,真有这种规矩和讲究吗?

 蔓萝花 2023-07-17 发布于安徽

岳飞墓碑

       网上经常看到、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新坟三年不立碑”的段子,说法多种多样,理由各不相同。许多人不明就里,反正别人怎么干自己也就跟着怎么干,见招仿招,有样学样,差不多形成一种习俗。

       任何一种礼仪礼俗,只要不妨碍或妨害自己、他人和社会,怎么干都是可以的。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风俗”等,根本点都在这儿。我家怎么干又不影响你,不需要你颐指气使,说三道四。

       民国以前,各个朝代,礼仪都是有规章制度的,即是有白纸黑字规则条款的,而且都是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全国,统一遵循。唐朝有《开元礼》,宋朝有《政和礼》,明朝有《明会典》,清朝有《钦定大清通礼》。隋唐之前,礼仪和法律差不多是搅和在一起的,规矩和要求更为严苛。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百年以来,政府和知识阶层,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丧祭礼仪被视为封建迷信。所以传承断了。民间丧事和祭祀操作,作为非主流文化,残喘苟延,如缕未绝。但由于没有管理当局的统一要求,加上传承渠道不定,所以出现如今之混乱复杂局面。不统一,不规范,没规矩,不讲究。莫衷一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归根到底一句话,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礼仪一直都是有规定规则的,一直都是统一一致的,一直都是有典籍文本和制度文本的,因为我们不去看不想看或者不去学不想学,所以都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别人也管不着。我们希望有一个统一一致的礼仪规范,现在的丧祭仪礼操作确实太乱了。

       言归正传。新坟三年不立碑,真有这种礼仪规定和习俗讲究吗?我们告诉你的是,没有!肯定没有!我们以规范礼仪典章为依据,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孔子墓碑)


1、首先需要清楚的是,坟前立碑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坟前立碑的基本意义是标识,即标识和标志墓主人的身份,就是说这个墓是谁谁谁的墓。

      《仪礼》《礼记》是礼仪规范典籍,是儒家经典,从隋唐开始一直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制定教科书。但《仪礼》《礼记》中没有做坟立碑的记述,即没有坟前立碑的要求。就是说,从商周秦汉到六朝隋唐,一般居民百姓,家有丧事,做坟时是不需要立碑的。

       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在“丧仪篇”中有:“----别立小碑,-------乃略述其世系名字行,实而刻於其左,转及後右而周焉。”南宋朱熹作《家礼》,在“丧礼篇”中有;“----坟高四尺,立小石碑於其前,亦高四尺,趺高尺许。”

       就是说,到两宋时期,坟前立碑已经有了礼仪要求。石碑为标识碑,碑上刻有逝者的名讳和世系排行等。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墓碑,基本上都是宋元之后的人立的。最为著名的曲阜城北“孔林”的孔子墓墓碑,正面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个大字,是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俘虏的那个皇帝)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立碑人是孔子的五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五十八代孙承事郎曲阜世职知县孔公堂等。

2、其次需要明白的是,传统社会条件下,对国家对人们有教化传承意义的人,即有普遍民众香火的人,才需立碑,一般居民百姓,立碑不立碑是无所谓的

       立碑的意义是从文化层面传承真能量,即墓主人有为国为民之心,有济世救民之能,有德高身正之品,有经天纬地之功,被人赞许,受人崇拜,供人敬仰,留人缅怀。立碑留给后世,有普遍教化意义。

       大浪淘沙,真金火炼,现存的古代碑墓,全都是有文化传承品格之人。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为卫青墓题字立碑“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为霍去病墓题字立碑“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再如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始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的岳飞墓,位于杭州西湖,墓碑上书五个大字“宋岳鄂王墓”。等等。

       一般居民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默默无闻一辈子,混饱肚子,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就是人生最大的理想。死了之后,家人挖个坑埋上就完了。自己家人知道,又不需要别人祭祀缅怀,立碑干啥。

霍去病墓碑


3、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在传统的丧葬制度和祖坟制度下,坟前立碑不是普遍要求

(1)关于墓志铭制度

       按《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规范丧礼典籍以及各朝代具体的丧礼制度的规定,人死之后,有一个规定程序,叫治葬,包括择地、择时日、开茔域、祠后土、穿圹、作灰隔、造明器、刻志石等。

       择地就是看墓地风水,择时日就是确定发引出殡的日期和时辰,开茔域就是墓地设计放线,祠后土就是动土需要祭祀后土之神,穿圹就是挖墓穴,作灰隔就是对墓穴的底部和边部进行布置打理,造明器就是制作随葬品,刻志石就是刻写墓志铭文。

       在一块石板上,刻写逝者的生平、事业功业、人品德操、家国贡献,以及与逝者相关的故事事件等,就是志文;在志文后面,用韵文进行咏唱,即铭文,合起来就是墓志铭。

       按古法礼仪操作,这块标志逝者身份生平的石板,随棺下葬,丧礼程序叫下志石,即埋进墓室、墓道或坟墓的封土里,从外面是看不见的。

       所以,传统文化条件下,一个人死后,礼仪要求是刻石立碑的,但石碑不是立在坟前的,而是埋进墓里的。

(2)关于祖坟制度

       传统文化就是适应宗法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宗法制度就是一系列等级规范组成的社会规则。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条件下,每个活着的人,在家庭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也是一个特定的职位。而没个死了的人,在祖坟也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也是一个特定的位分。

       也就是说,在祖坟制度下,每个人的位置都是事先定好的,死了之后埋在那儿,没死的时候空在那儿。

       这样一说就直观明了了。你死后埋在哪儿,所有家人都是清清楚楚的。除了家人,也没有别人上坟烧纸,所以根本不需要立碑标识。

       总而言之一句话,传统文化条件下,坟前可以立碑,但对于一般居民百姓来说,是没必要立碑的。

       归结一下。可以肯定地说,规范礼仪从来就没有“新坟不立碑”的规定和要求。恰恰相反,立碑是丧葬的一个程序事项。就是说,坟前立碑的,就是在做坟时立碑。

       立碑的意义是标识和标志,即标志和识别墓主人的身份。什么时候立都行,规范礼仪从来没有等三年的说法。

       有人说,做坟是丧事活动,立碑是祭祀活动。丧事是凶礼,祭祀是吉礼。所以立碑要等到居丧期满之后才能实施。子女为父母居丧,期间为三年,所以,立碑要等到三年之后。这大约是“新坟三年不立碑”最好的理由。但不足为信。

       永远记住:你心里有父母祖宗,什么时候立碑都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