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 ![]() ![]()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医学谚语是古人对医理之精粹、临证之心得的概括总结。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小儿脾胃运化功能不够强,虽然需要水谷营养,却不能多吃,否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小儿肺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故应注意不要受凉感冒。但穿得过暖,孩子容易出汗,反而容易受凉,引发风寒感冒、肺炎等疾病,且往往容易反复,不易痊愈。所以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药补食补,不如心补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冻一点,有利于身体健康,不容易生病。“春捂”,是指春天气候乍暖还寒,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加之常有春寒侵袭,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风保暖, 衣服宜渐减,不宜顿减。“秋冻”,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此时可以加强锻炼,从而促进气血运行,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当然,春捂秋冻有讲究,要适度,不捂不冻不行,捂过头冻过头也不行。 鱼生火肉生痰, 青菜豆腐保平安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中医认为,寒为阴邪,人体受外界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抵抗寒气,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当然,不能盲目进补,要因人而异,对症进补,同时,脾胃虚弱者、小儿等人群不宜进补。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 散步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走路时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促使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调百脉而畅神志。同时,适当的行走能够对足底重要穴位——涌泉穴起到按摩作用,涌泉乃肾之所出,可灌溉周身各处,对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笑一笑,十年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