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随笔】散文两则

 诗人杨占礼 2023-07-17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牛角喇叭

杨占礼

图片

记得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了一趟我的老宅。走进老宅西厢房,因为长期没有人居住,致使尘土满地,到处垃圾,真所谓“狼籍不堪”。忽然我看到柜子下面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那是什么!”,我带着好奇心捡起一看,原来是牛角喇叭。我扒去上面的土垢,东西仍然完整无缺,只不过上面的背绳掉了。我拿到水龙头里用刷子清洗了一下,黑乎乎的牛角又大又粗,又是那么的新鲜。我吹了一下,虽然吹的不那么好听,但能吹响,发出“嘟嘟,嘟嘟,嘟……”的响声,也由此勾起了我多少年前往事的回忆……


图片

记得我小时候七岁时,我家放我们庄子的羊,每只羊每年收15斤粮食,从清明开始放到八月十五为至。有的人家五六只,有的七八只,还有的人家十来只,我们家八只羊,总计放八十多只羊。刚开始,我们把羊赶到庄子的中心——大门台,然后用嘴喊“放羊了,放羊了”,由于人家居住比较分散,有些还较远,因此羊聚起来比较费事,羊还不听话,跑来跑去,把人的嗓子给喊哑了。放牧回来时,又要喊“羊来拉,羊来拉”,因声音小,有些人家听不到,因此未能及时把自家的羊领回去,导致发生羊窜户的,弄丢的现象。鉴于这种形势,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制造一个“牛角喇叭”。父亲托人从西藏寻来一根牦牛牛角,这个牛角长而且粗,正适合做牛角喇叭。父亲又寻来一个钢钜,把牛角大头不齐的钜齐,又把牛角小头的牛角尖钜掉,留下的平面如麻钱大小。因为牛角硬,钜起来比较吃力,耗费了父亲好多的时间和力气,还把手给弄破了,手指头露出了红红的血丝。父亲用嘴吸吮了一下伤口,把淤血吸掉,也就是说用这个办法清洗了一下伤口。这时看父亲累了,拿出烟丝,圈了一根烟棒,点燃烟棒后,吐着浓浓的烟雾,仔细的端详着,认真地思虑着,钜掉后留下的平面大小是否合适?钻一个口吹的洞穴是否能行?端详了一会儿,终于决定在小口平面处钻一个小洞。他令三哥把细铁棍(铁棍小头如筷子粗)放在火中烧,铁棍烧了约三分钟,铁棍取出时红的象血一样,又敏捷地在牛角小头平面中央钻洞子,这时牛角冒出浓浓的烟雾,同时还发出“哧,哧”的响声,还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一会儿,铁棍凉了,又令三哥去烧,这样来回几次,终于把牛角钻了一个小小的洞。父亲又仔细端详了一会,认为钻的洞子太小,而且不那么圆。父亲又把铁棍烧红后,又来回烫了几次,终于把洞子修理好。又思虑了一会儿,忽然说道:“再在牛角两头钻两个小小的洞子,不然放羊去时不好拿”,接着又在牛角两头钻了两个小小的洞子,拿来细绳,串上后两头栓住,试了试长短,然后牢牢栓住,让三哥背在肩上试了试,长短正好。父亲又拿来抹布,擦了又擦,终于把牛角喇叭擦的既光滑而又明亮,就这样把牛角喇叭制造出来了。父亲看着牛角喇叭,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接着又点燃了一根烟棒,吐着浓浓的烟雾,享受着这一美好的时刻。因为这是父亲的一次重大发明,解决了放羊时的实际困难。

图片


刚开始,三哥放羊时牛角喇叭吹的不那么响,发出短短续续“吱,吱,吱吱”的声音,因牛角喇叭声音大,乡亲们也能听得到,放羊时乡亲们把羊及时放出来,接羊时把羊及时的接回去。三哥天天练,时时练,过了十天时间,终于把吹牛角喇叭的功夫练成。放羊时三哥吹起牛角喇叭“嘟——嘟——嘟嘟——”,这时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把羊赶到大门台,放羊回来时“嘟嘟,嘟嘟,嘟嘟嘟——”,接连吹上几次,乡亲们早已经在大门台等候接羊。这样既防止了羊的窜户,也防止了羊的丢失。约莫过了半年,三哥把牛角喇叭吹的相当好,吹起牛角喇叭,好像是一首优美而动听的歌曲,令人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放羊时羊儿也听得醉了,悠闲地在草坡上吃着草,聆听着美妙的旋律,回家时还不愿意回家呢!

图片


忽然,邻居家的狗发出“汪汪”的叫声,把我从记忆中惊醒。原来我在老宅已经待了1个小时,我拿着牛角喇叭,仔细地端详着,思虑着……牛角喇叭虽在,但老父亲离开人世已经几年了,真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三哥也失去了昔日的潇洒和帅气,真所谓“光阴催人老啊”。牛角喇叭留给我的是许多许多的无尽的思念啊!

图片

母亲的腊八节

杨春涛


母亲的猝然离去,对我犹如天塌。几天来,我始终处于麻木和无所适从中,沉浸于许多许多的遗憾之中。一大早朋友发来的腊八节祝福,才让我知道了腊月的匆匆到来。从小到大,每年的腊八节都是母亲为我们拉开春节序幕的时节。
凝视着母亲的遗像,木然的我听见母亲在说:“儿子,不要傻坐着,赶紧去熬腊八粥,今天是节日呀!”。瞬间泪目的我、毫无食欲的我蹒跚着进入厨房拿出母亲生前准备的食材,搬出了砂锅,开始尝试从母亲身边看到的熬粥程序。各类谷物颗粒在锅里上下翻腾,逐渐香气四溢,而我的眼中不由滚出的一滴滴泪花里都是母亲年年围着灶台熬腊八粥的身影,小声抽搐的鼻孔中是那熟悉的腊八粥的味道。


图片



对于原本再普通不过的五谷杂粮的节日,在母亲的心目中始终是那样的重要,准备的那样的隆重,充满了她对五谷的敬重和对儿孙的疼爱。腊八节之前的很多天,母亲就开始一家超市一家粮行的对比精选各种食材,麦仁最好是选石臼中人工捣制的,还有当年新产的黄豆、红豆、扁豆、冰豆……,而大白芸豆是母亲的最爱,也是她一定要一粒一粒精挑细选的。有一次我有点不耐烦的说:“一样的豆子,为啥挑的呀?”,母亲说:“你不懂。”,我一直没搞明白从事农业工作的自己怎么就不懂几粒一模一样的豆子呢?在腊八节的前一天,母亲早早的把各种食材分别清洗,按不同的时长分类浸泡。晚饭后,熬腊八粥的时间到了,母亲先把准备好的大骨头、肉皮清洗干净后放进砂锅里,加入清水大火煮开,然后分次加入泡好的麦仁和各类豆子,小火慢炖起来。往往这个时候,坐在沙发里看电视的我,总是不经意间被飘来的一股从淡渐渐变浓的味道将鼻尖和舌头捏住,一点一点的牵进了厨房。那是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母亲的味道,那是黄土高原的泥土味和山泉水交融的味道。急切的我总会问母亲能不能先尝一碗,而母亲的回答总是“明天腊八节等大家回来一起吃。”第二天一早,母亲梳洗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砂锅的盖子,详细观察经过一夜后半凝固的腊八粥的表面是平的还是高低倾斜的。据说这和来年的庄稼收成有关,我一直不理解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何联系,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历过粮食缺乏吃过树皮野菜的母亲一直认为这是准确的,而我也从小记得每年锅里的腊八粥中间都是高高鼓起的。仔细观察完后母亲也自然非常高兴,面露喜悦,说:“明年又是好收成!”,我们也就觉得这是真的,心情自然也和她一样好起来,也一起期盼着明年是个丰收年。


图片



腊八节那天的上午是母亲最忙碌的半天,几十年没减少过任何一个准备和加工的环节。早餐后我们都去上班上学了,母亲开始和面做面食,不同的面食要和成不同软硬的面团,大大小小的面团摆满了面板。将擀薄的面切成很小的菱形,然后对角折叠,叫“兔耳朵”;将掐成黄豆大小的面团用筷子一戳,叫“石臼”;将蚕豆大小的面团放在草帽边缘上一搓,叫“碌碡”,总之都是些农具的名字,和腊八粥里的五谷杂粮非常的贴切。一点点的小面剂在母亲的指尖翻转舞动,很快在面板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微型“农具工艺品”。这还不够,母亲还要用冬季暖棚中刚刚上市的绿油油的、香气十足的韭菜加入肉馅拌成鲜香的馅料,用她亲手擀制的面皮包成比拇指还小的袖珍“扁食”。然后,将瘦肉、豆腐、粉条、葱姜切成很小很小的丁,确保炒制的时候这些食材要“钻”进“石臼”、“磟碡”、“兔耳朵”中,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仓廪丰盈。母亲先烧热油锅,将切好的料经过腌制再加入调料进行炒制,炒出香味后加入肉汤,然后加入包好的袖珍“扁食”,平常人家作为主食食用的“扁食”在母亲的手里竟成了臊子的重要组成。等“扁食”煮好后,母亲又将熬好的腊八粥舀入锅中,和臊子继续熬煮,让味道和营养在小火的慢炖下充分融合散发着。而这个炒制的过程母亲总是掐着我们下班和放学回家的时间点进行的,她的原则就是我们进家门的时候正是臊子炒好的时间,进门就端碗吃面,太早怕过于软烂,太迟怕我们饿了要等待。享用美味的时刻到了,母亲在煮好的旗花面上面浇上臊子,鼓鼓的“扁食”犹如一个个银元宝,“石臼”“磟碡”“兔耳朵”中充盈着肉粒,腊八粥的鲜香让人垂涎欲滴,狼吞虎咽。每年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给儿孙们说同样的一句话:“腊八粥的饭要多多的吃,新的一年会学习进步,衣食无忧,收获满满。”而劳累一上午的自己只吃了一小碗,看着我又加了一碗,母亲啥话都不说,只是看着我一直在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的腊八节,我们工作非常忙碌,母亲正好生病卧床,早晨我给母亲说今年的腊八节我们简单点过,可是回到家看到的是母亲扶着椅子颤巍巍的来到厨房,整整一个上午坐在椅子上做了和每年没有任何区别的腊八节的饭,没少一样食材,没减一个环节,还给回不了家的弟弟、弟妹留了许多,口中念叨着外地求学的孙女能不能吃到腊八粥,而自己已经累的从椅子上站不起来。我端着香喷喷的腊八饭,看着母亲强撑的笑脸,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只是大口的吃着,嘴里不停的说:“很香,好吃!”。母亲的春节都是从腊八节开始的,腊八节的第二天母亲就开始忙碌的外出为我们准备各类年货和孙子们喜欢的零食了,每天回家总能看见她拎回来的大包小包。


图片



思绪忽然被掉落的泪珠拉了回来,看着锅里逐渐变得浓稠冒着泡的粥,同样的食材在同一个锅里同样的缓慢搅动熬煮,但却闻不到那从小到大几十年熟悉的味道,应该是今天的粥缺少了原来的灵魂吧。端着自己粗糙熬制的缺少了“石臼”“磟碡”“兔耳朵”“扁食”的腊八粥,感觉母亲还是坐在餐桌旁看着我笑,依旧是那熟悉的笑容,依旧听见她在说:“儿子,今天的腊八粥多多的吃点。”
时光如梭,一眨眼是又一个腊八节的到来,而母亲在她最喜爱的腊八节到来之际悄然离我们而去。写母亲的腊八节,计划了很多年,但苦于自己难以用自己贫乏的文字写出母亲对我们全身心的关爱,每年动笔每年放弃,终究成了此生最大的遗憾。今天痛心疾首语无伦次的回忆有母亲的腊八节,深夜轻声读给母亲听,希望母亲能够听得见儿子的心里话。“含辛茹苦一辈子,培桃育李四十载”,慈爱善良的母亲,我好想您!





图片

作者简介:

杨占礼,男,汉族,生于1973年11月,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现为甘肃临夏县公安局看守所民警。在临夏文艺上发表作品有《秋叶的伤感》,《老母亲的嘱咐》,《通知书》,诗歌《勉女》,《战疫酣》,《九九重阳》等。






图片

欢迎朋友们关注我们公众号

编       辑:王维胜  王   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