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2】胶原酶溶核优缺点的分析

 邻村阿牛 2023-07-17 发布于四川

胶原酶溶核是采用胶原酶注射选择性溶解髓核内的胶原纤维的一种微创介入疗法,为国内外一致公认的免除开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曾一度成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但是随着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不足之处也越发明显。这里有四点值得重视:

一.穿刺必须准确到位,即必须穿刺到椎间盘内或突出的椎间盘周围(穿刺针与突出物接近),这提高了对穿刺技术的要求;

二.胶原酶的浓度必须在突出椎间盘局部达到饱和,才能有效地溶解突出物。如果只将胶原酶注射到硬膜外前/后间隙,就难以保证胶原酶在突出物的局部或周围聚集或达到足够的浓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对突出物的溶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胶原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只有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下才能发挥活性,失去这两个基本条件,酶的活性将大部或完全丧失。

四、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胶原酶水溶液在常温下极不稳定,必须以低温保存,因此胶原酶都是冻干制剂。如果在常温下放置2个小时,其活性会降低40%。如果放置6小时则活性会下降75%。因此不能提前配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手术的时间。

在治疗精度的选择上,由于胶原酶流动性较强,注射到盘内无法控制或预测其扩散的范围,因此对正常的髓核组织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如果剂量或浓度掌握得不够准确,则可能造成大量正常髓核组织得丢失,从而严重影响到脊柱的稳定性。

此外,胶原酶溶核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胶原酶溶核的副作用:

1.疼痛反应。一般在治疗后3~10天疼痛可比治疗前加重,其原因是胶原酶的注入增加了盘内容积,同时胶原纤维在胶原酶作用下出现降解。导致椎间盘内容物增加,使盘内压升高及降解过程中的化学刺激反应,窦椎神经受到激惹后出现的。

2.尿潴留和肠麻痹。是由于盘内压力增高后窦椎神经受到激惹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3.脊柱失稳性腰背痛。椎间盘溶解后椎间隙变窄,小关节将出现重叠,对窦返神经的刺激,出现反射性腰背部不适和疼痛。

胶原酶溶核的并发症 
1.过敏反应:胶原酶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

2.椎间隙感染:主要表现为腰肌痉挛,腰痛加剧,有深压痛,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可正常或升高,血沉增快。
3.神经损伤:多为穿刺针刺伤脊神经根或穿刺过程中误伤脊膜或神经外膜,高浓度胶原酶使神经根发生脱水、变性,一旦误入蛛网膜下腔,轻者出现化学性脑膜炎,重者可发生截瘫。

胶原酶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但是如果一旦发生,则都可能导致无法挽救的后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胶原酶在穿刺过程、化学性质、保存方式、治疗结果上有着较多的安全隐患这对其应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