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前没有棉被冬天怎么御寒1

 钟家台 2023-07-17 发布于湖北

宋朝前没有棉被冬天怎么御寒1

宋朝前还没有棉被,那古人冬天睡觉怎么御寒?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在古代,人们对于生活上的追求很简单,很多人的一生所求不过是“温饱”二字。从这两个字的排列顺序就可以看得出来,在古人眼中保暖是一件比吃饱更重要的事情。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来说,漫长寒冷的冬夜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光。

古代没有空调,更没有暖气,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来说,寒冷的冬天是一个严酷的考验。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甫,他晚年时的生活过得比较凄凉,亲身体验了寒冷对穷苦百姓带来的威胁,于是做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中有这么两句:“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这首诗中的“布衾”,其实指的就是古代的布被子。

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于深秋时节,他此时居住的地方也是比较温暖的南方,虽然当时寒冷的冬季还没有开始,但是他所盖的被子已经被冻得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了。也许诗歌中存在着一定的夸张成分,是诗人对晚年凄凉生活的一种艺术加工,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寒冷给人们带来的威胁。

很多人在读杜甫这首诗的时候,可能都会觉得奇怪。既然天气这么冷,为何杜甫老爷子还偏偏要盖一床布被,为何不用棉被御寒呢?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因为杜甫晚年比较落魄,所以买不起棉被。其实,当时就算杜甫有钱也没地方去买棉被,因为棉花是在宋朝之后才传进来的。

说到这个问题,那么可能有人又要问了,既然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睡觉的话,用什么东西来严寒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在棉花还没有传入之前,古人当然有其他方法御寒了。而且,古人的御寒方式多种多样,令人对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在宋朝以前,只有在西域地区才有棉花种植,内陆是没有棉花这种植物的。所以宋朝以前只有“绵”字,没有“棉”字。在史书中,关于棉花传入内陆的时间和途径是这样记载的:“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由此可见,棉花是在宋元时期传入由海陆两路传入内陆的,海陆最先传到的是福建、广东等地,陆路最先传到的是关中陕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