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卢扶阳医学脉法近年来几乎被外界神话。近日出版的《扶阳脉法》主要介绍了扶阳医学中的脉法部分,由郑卢医学第四代传人彭重善之弟子魏小栋根据师父的口传心授并结合自身学习的感受和体悟编写而成。本篇文章简要摘录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这是一把考察整体的尺子。轻轻搭上去,整体考察心包(膻中)、胆、小肠,不去细分,一起切,了解它们的气,没有胆病, 一般就不需要专门切胆脉的。 扶阳医学左手轻取脉,主要看有没有浮脉,脉位够不够,有没有短的情况。其实右手也看,只是不是重点,没有问题一般也不做特殊表述。 这是郑卢扶阳医学一个很重要的脉,主要考察太阳膀胱气化和有无邪气入侵。 膀胱经是外邪入侵人体的第一道屏障,正常情况多为不浮、无紧,病理情况多见浮、紧脉,若见膀胱脉浮紧之象,则要考虑风、寒等邪气入侵。 需要注意的是,膀胱脉轻取为小肠脉位,一般在轻取时已考察,临床多不做特殊描述。从膀胱这个位置到没有至骨之间,摸到的紧脉,都反映了寒的深度,说明寒闭在了里面,临床中但凡遇见膀胱脉沉紧明显的情况,亦要结合临床考虑太少两感的情况,也就是太阳和少阴都有寒邪的情况。关于膀胱脉的更多讲解,请参见本书脉诀阐释和病案部分有关膀胱脉的内容。 这也是一把考察整体的尺子,主要看有没有缓、力、神之象。 “肾脉沉而有力强”,也要重点看一个缓字,还要有力有神, 这句话始终都要记住。 左尺脉常见的就是沉弱,力神不够等情况,还有就是尺脉浮,这种浮的缓和神往往都不够,只是浮起来了,不在本位了,甚至还有点弹指。一般我们说尺脉浮,就指的是左尺肾脉浮。 因为左尺肾脉应该是沉取至骨而有力的,应该沉下去,浮起来就不对了,弱了也不行。这都说明正气亏损了,不够了。如果有紧、滞等脉,就更是说明病邪已经入侵。左尺肾脉一旦浮于沉取至骨之位,就反映虚阳上浮,或是虚阳外越之象。 这种情况需结合临床,认真对待,因为左尺脉浮有两种可能:久病不治尺脉浮,此为元阳欲脱,多属病情危重;病情轻浅而见左尺肾脉外浮,经治后下沉,预示病好转。 临证中熬夜耗神之人,亦常可见此脉象,总之,但凡尺脉浮, 都是运用白通汤法的指征。 左手尺脉就是我们所说的“暗火”(参看下面的命门脉),因为肾脉要沉取至骨始得,坎中之阳,是要藏起来而为用的,若浮于沉取至骨之位了,就是病了。 郑钦安先生云:“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医理真传·卷二》)就正是这个意思。 五脏脉各有特点,总的一把尺子,缓、力、神,大家一定要记住。
一般多没有问题,主要考察有没有受风,以及胆囊炎、熬夜、 喝酒等情况。 彭进师谈道,胆脉浮的患者多睡眠差,比如寐不实在、容易醒、梦多等。一般情况下,胆脉没有问题,也就可以不描述,因为我们把胆脉多还是从肝来论治的,但是一定要在把脉的时候用心体会,确定没有问题。 “肝脉玄而有力畅”。肝脉,就要玄而有力,特点就是弦,如细细的、紧绷的弓弦,而且要畅达,弦还要缓、力、神,这就是肝脉的尺子,即肝脉的特点。 总之,肝气一定要条达,若肝非本脉,似弦非弦,即为病脉,多为隐忍之气,要用茴香、佛手、青皮调之。轻轻地按,肝脉就是要比心脉洪钩有力,要细一点,粗了就不弦了,这个也是要沉取,五脏脉都是要沉取。 肝脉见滞象的时候,有的宽一点(宽这个描述比较少见,这是彭进师对肝脉的一个形容,这里一定要清楚,这里的宽,不是粗细的比较),有的横起来跑,我们称之为逆。我们判断一个人情绪不好,容易发怒,就是因为肝脉不合 乎弦而有力有神这个标准,不弦,不畅达了。
左寸浮取为心包,也就是浮取膻中。《灵枢·胀论》云:“膻 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即心外围之包络也,简称心包,又可称 “膻中”,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包络受病。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心包脉滞或紧等,多为心包受邪之脉象。在经络学说中,厥 阴经当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一般情况,心包脉通畅, 就不用特殊考虑,就可以直接把肺脉。要注意,肺也是心的护卫, 肺和膻中有邪,都会影响心脏。 “心脉洪勾有力喜”。心脉应该洪勾有力,洪就是有浮象,说明心气、心血充沛,心主血脉之功方可正常,这个有力是指缓而有力有神,当然也是 要看缓象的。我们讲一般情况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受,但见心脏病脉(如紧、滞、一强一滞、不柔和等),则多可于心电图查出病变。心脉要注意体会洪勾,什么叫洪勾? 我们看如意,这个如意这头是圆的勾起来了,心脉在这里要回一下,就像溪流遇见一个小石头,有一个回漩涡,关于这个洪勾脉可参看本书前章的内容,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