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南宋文献中的平江窑业

 吴越尽说 2023-07-17 发布于浙江


2020年10月,苏州考古研究所在相城区元和塘两侧发现了古窑址群,经过两年多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疑似修建于南宋的平江窑址。

在中国陶瓷史上,南宋的平江窑留下的实物较少,显得颇为神秘,好在当时的文献中,还记载了一些蛛丝马迹,虽然大多并非平江窑的直接记载,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平江窑业的发展情况。

先从北宋末年说起,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此后直至元代二百多年间,平江成为苏州的正式行政区名。平江窑的记载,首见于南宋礼部太常寺纂修的《中兴礼书》,该书卷九云,绍兴十三年(1143)四月二十九日,因南宋朝廷欲恢复郊祀而缺少礼器,太常寺仿《宣和博古图》制造新礼器,“陶器下平江府烧变,铜爵坫令建康府铸,其竹木祭器令临江府制造”,这也是至今可见南宋官方对平江窑的唯一记载。

南宋朝廷选择平江府为陶器烧制地点,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平江府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交通便利。南宋初年,平江府富甲天下,颇受宋高宗赵构的重视。据时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时浙西七州,盗残其五,惟苏、湖独存,群盗相传,号平江为'金扑满’。”本书还记载宋高宗曾先后多次到平江府,如绍兴四年(1134)十月乘御舟抵达平江府,至五年二月离开,驻跸平江府达三个多月。绍兴六年(1136)九月八日,宋高宗又乘御舟到达平江府,至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离开,在平江府又住了五个多月之久。这两次宋高宗均在平江府过年,可见对此地的喜爱,将祭祀的礼器交由平江府烧制,可能就是宋高宗的主意。

《宣和博古图》书影

另外平江府因为位于大运河干流,交通十分便利。据《宋史》记载,早在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就诏令福建、两浙路纲运输送平江府,此后,“又诏二广、湖南北纲运如过两浙,许输送平江府。”平江府可以说已经成为南宋漕运的转输中心,这也便利了平江窑烧制的器物的运输。

选择平江府为陶器烧制地点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地窑业已经有了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发展。南宋朝廷这次烧制的礼器众多,因用于祭祀,要求之高可以想见。能够将这一重任交于平江府,当地窑业的发展肯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据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平江府就曾在盘门外三里的孙王墓旁置窑,“取土为砖埴,号官窑”,虽然其主要业务是烧砖,但既然能“号官窑”,说明当时已经存在着不少民窑了。南宋时期,平江府窑业有了较大发展,陆慕一带成为窑业生产中心,检诸史籍,可以发现当时有两位诗人在诗歌中留下了关于平江窑业的珍贵记载。

一位是上述的范成大,生活于南宋初年,在他的《阊门初泛二十四韵》中,记述了他从阊门到枫桥运河一带的所见所闻,其中有“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之句。从阊门到枫桥是一路向西而行,此处离陆慕不远,看到的窑烟,可能就是陆慕一带的平江窑飘出的,而窑烟“竟日”不停,说明了当地窑业的兴盛。另一位是南宋中期的万俟绍之,其所撰《陆墓寺》诗云:“距城才五里,野景自萧然。塘水清环寺,窑烟黑翳天。市多沽酒旅,桥列卖鱼船。欲酹宣公冢,渊陵几变迁。”虽然比范成大晚了几十年,但万俟绍之在陆慕也看到了“窑烟黑翳天”的现象,说明陆慕一带的窑业仍然很兴旺。值得一提的是,万俟绍之寓居常熟,他应该就是通过元和塘到达陆慕的。

南宋以后,关于陆慕一带窑业的记载越来越多,明清时期,陆慕更是承揽了从蟋蟀盆到金砖的各种御用器物的烧制,成为著名的御窑所在地,这些御窑,应该就是发端于南宋的平江窑。

蟋蟀盆

来源:《苏州档案》公众号

2023-06-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