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湾印象

 施训洋 2023-07-17 发布于安徽
大湾,有老传说,更有新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这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果。


大湾,深藏于群山。沿着弯弯曲曲的环山公路前行,不时地有混凝土罐车与我们的大巴车擦肩。弯度很大的地方正在改造,很多工人站在陡坡上,看着有点心悬,他们却无所畏惧。

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游客和村民的方便和安全。

一座小型水库和两条巨龙呈现在我们眼前,大湾到了。兴建水库,是为了发展漂流,是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为了践行绿色理念。


来大湾,是为了紧跟总书记的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总书记来时,走在裸露着黄土的泥巴路上,坐在天地间,聆听贫困群众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和决心。

7年,大湾村人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家家户户都似一个小花园。

在金寨干部学院新时代实践基地,精准的数字,详实的资料,全景式呈现了追梦路上的大湾村。我们在这里聆听了一节意义深刻的微党课,牢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大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烽火岁月,这里涌现出汪长林、汪长枝等一大批志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大湾,留有张劲夫等革命家的足迹,他们在此工作、在此生活、在此学习。

大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湾,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始建于明代的汪家祖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步入这栋古老的建筑,有一种莫名,那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就设在这座古宅,开秧门、木犁、架子床,衣、食、住、行,但凡能想到的,都能觅得。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诉说着大别山的过往,展望着大别山的明天。

大湾农民大舞台下,一排女旅客正在尽情地跳舞。

来大湾,必要去拜访一下与总书记握过手的村民陈泽申。 

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前行,陈泽申的家在一处小坡上,如今,已然成了网红景点。

7年过去了,他家的房子并无大的改变,只是屋顶作了修葺。堂屋俨然成了一间小商铺,卖得都是金寨特产,有花生,有生姜,有竹笋。

最显眼的当然是那张放大了的合影相,这也成了游客争相与陈泽申拍照的缘由。

屋前的场基,留有当年拉家常的全部场景。大家依次坐下,感悟总书记对大湾人民提出的美好愿境。

陈泽申为我们做起了讲解员,说起当时的情景,他依然记忆犹新,“怎么致贫的,政府有哪些扶贫政策,收入多少……总书记问得特别详细。”“我们不仅要脱贫,还不能返贫。”

陈泽申笑容满面,与每一位来访者说着同样的故事。那是一位贫困户走上小康路的幸福,是老区人民更是广大人民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歌颂。

回来的路上,一个小女孩在路边售卖散装的金寨炒花生。我买了一袋,十元钱,吃在嘴上很香。

我问她为什么不在家学习?她说作业早做完了,趁星期天帮妈妈卖点炒货,既可以感悟生活,又可以贴补家用。

她穿着整洁,口齿伶俐,我又买了一袋。

一波又一波的旅客走来,大湾,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