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考古】大雁塔

 昵称45199333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大雁塔是唐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又名慈恩寺塔,系高僧玄奘的藏经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西安市南)慈恩寺内,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雁塔

慈恩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追念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养育之恩,在隋代无漏寺旧址上建造的皇家寺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计十多个院落,共1897间。寺建成不久,玄奘即由弘福寺迁至寺东院“译场”译经,创立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唐代以后,寺院屡遭兵燹[xiǎn]。今寺内大雄宝殿、法堂暨藏经楼、东西厢房、钟鼓楼、山门等,均为明、清时期重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五架梁;殿内供泥塑三世佛,东西两壁前塑十八罗汉及文殊、普贤像;梁架有清光绪年题记1则。法堂暨藏经楼,为硬山顶二层楼阁建筑,底层为法堂,上层为藏经楼;殿内供明代弥陀铜像1尊。寺内另有舍利塔林,存清代塔8座,除1座为八角形幢式石塔外,其余均为六角形砖塔,高4.5—7.6米。

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时为方形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一说十层);五代时修葺。明万历年间对残破的塔身包砌一层砖面,形成今日外观。1991年5月—8月维修塔檐及塔顶时,发现明代包砌的外层塔壁,距离内层的唐代塔壁2—3厘米,形成了良好的内外层隔离式保护空间。现塔实测通高64.517米,底层每边长25.5米。塔基方形,每边长45.5—48.5米。塔身作仿木结构,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将壁面分作五至九间。其中一、二层为九间,三、四层七间,五层以上五间。倚柱各承栌斗一朵,其上为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每层均当心间辟券门,内设方形塔室。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顶平砖攒尖,置釉陶宝葫芦塔刹。其造型雄伟、庄重,风格简朴、明快,为中国古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底层青石门楣、框镌刻有精美的花纹、人物和佛殿图,后者工巧华丽、细致入微,是了解唐代建筑形制的宝贵图形资料;南券门两侧辟碑龛,分别立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通,均由褚遂良书,字体瘦劲秀丽,为中国书法艺术珍品。

大雁塔称谓的由来: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这一记事可谓雁塔名称的初始出处。而名大雁塔,也是为了有别于小雁塔(荐福寺塔)之故。另外,为彰显新科进士及第之荣耀,自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已形成京城风俗和一景观。凡新科进士及第,先一同游览曲江池,在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下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1956年成立“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

1954—1955年、1989年、1991年相继维修,加固了塔基,翻修了内壁、楼梯、楼板,整修了塔檐、塔顶,安装了避雷设施。

1989年测出塔身轴心向西北方向偏离1.005米。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波及西安地区,造成塔身轻微损伤。后局部维修。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雁塔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及塔基;一般保护区为大雁塔北至北院墙以北80米,东、西、南三面至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以塔向东340米、西171米、南390米、北130米。

(稿件原载于陕西省文物局主编《陕西省志·文物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