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没落的足迹,是被列强铁蹄加速的

 思想者札记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现存的史料中,关于清朝的也最多。但清朝没落的原因却莫衷一是,有人说因为官场腐朽,有人说闭关锁国,也有人说因为农民起义等等。其中金一南将军在《为什么是中国》中就说,清朝灭亡的原因有两条,一个是制不如人,一个是技不如人,意思是说清朝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较量中败下来的。然而,我以为清朝的败落主要有四个原因:思想保守导致制度落后、官场腐败且华而不实、社会割裂人心不聚、皇帝盲目自大唯我独尊。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帝国的衰落

历史总是盛极必衰,众所周知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清朝衰落的真正开始。历史上,但凡伟大的帝王,一般都有两个标志性动作,一个是开疆拓土,一个是伟大变革。康乾正是这样的两位皇帝,但是假若爷孙两代人之间,没有雍正这个酷君,恐怕清朝的乾隆盛世不会存在。因为康乾两位皇帝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粉饰太平、好大喜功。在内政上也没有雍正的内敛,正因如此,雍正也成为一位酷君,文人们对他以贬居多。雍正不仅勤政,而且务实,在康熙连年战争掏空了国家财库以后,雍正在短短十年间,不仅补上了亏空,还有了积蓄,给乾隆留下了一笔丰厚遗产:官场清净,国库充盈。

然而,乾隆皇帝比起爷爷康熙的好大喜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在执政方式模仿康熙,粉饰起太平来更甚。从乾隆开始,清朝自称为“大清”。经历乾隆一朝后,国库再次空虚,上下看似一片太平,实则危机四伏。乾隆的继承者嘉庆帝就没有雍正那样的雷霆手段收拾这个烂摊子了,嘉庆虽然惩治了富可敌国的贪官和珅,但对国家积累多年的顽疾已无力回天,嘉庆帝不仅没有雍正那样的功绩,倒是留下了一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更加贪腐的时局。

有人说清朝的皇帝的昏庸,奸臣太多,那是他们没有看懂大清,例数清朝皇帝,他们个个都想励精图治。纵观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是昏庸的,臣子们更是忠诚无比,只不过在面对危机时,主张不同,或战或和,国力不济罢了,这一点在道光皇帝后越来越明显。


屈服于坚船利炮的威慑,道光帝开始丧权辱国

道光皇帝也和他的先祖们一样奋发有为,他一生节俭,但对外边的世界充耳不闻,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的乾隆对世界了解的多。乾隆时,英帝国就派使臣来到清国,商谈经济上的开放合作,互通市场贸易,被乾隆一口拒绝了,但使臣的到来,让乾隆看到了外边的世界,他知道洋人科技发达。道光帝甚至都不知道洋人的腿会不会弯曲,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当林则徐说洋人的腿不能打弯时,道光竟然信了。道光坚信洋人没什么可怕的,他禁烟态度比林则徐还坚决。而此时,清朝上下对于禁烟态度明显分化,多数主张缓禁,只有林则徐等少数派主张严禁。道光帝站在了林则徐一边,而且下令林则徐“欲净绝根株,毋贻远患” 

鸦片是英国与清朝最重要的贸易物资,此前清朝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自从有了鸦片,贸易逆差年年扩大,从官场到民间,因吸食鸦片皆若病态。就在英国把鸦片作为“奶头战略”初见成效时,大清要禁烟,英国自然不同意,他们派出坚船利炮,一仗打下来,道光帝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态度变了,眼看着四万万人的大清,瞬间被区区几万人的英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屈膝求和,割地赔款,开放口岸,道光皇帝也成为清朝历史上签订如辱国丧权的不平等条约第一人,最终在忧郁中死去。


大清走下神坛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洋人在大清领土肆意妄为,破坏了清朝的生态,原来以茶叶为主的外贸,被西洋资本收购后,民族茶商没了生存空间;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被西方先进的技术倾轧摧毁,这还不算,因为要赔款,清政府加重了赋税,原来安宁祥的政治经济出现了转折,民间起义不断爆发。

义军打着神的旗号,靠民众对神的敬仰,举起反清大旗,清国根基开始动摇了。然而清朝皇帝自肆国家大而富饶,一面向外屈膝求和,一面对内铁腕平乱。那个时候,清室衰微,几无可用之人,经历了多年的重满蒙、轻汉臣,满汉矛盾已经相当突出,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汉人晚清名臣,靠镇压民众起义脱颖而出,但是汉人的精英中信奉忠君的儒家思想,这让大清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就是前面说的,大清“皇帝无昏君,大臣无逆臣”,上下尊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只不过,民众不干了,他们眼看着大清对洋人奴颜婢膝,对内手段狠辣,他们心中不再有国。此时的列强,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看到清朝的软弱和无能,他们组成联军再次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又败了,就连曾经向大清学习的日本这个东方小国,据说其GDP还不足大清的十分之一(据当时国外资料清朝道光时的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也增加军费,伺机而动,但不管怎么增加军费,仍只相当于大清的60%,人口更是没法比,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甲午年的黄海一战,竟然打残了清政府的北洋海军,这一次清朝真正伤了筋动了骨,八国联军开进北京,成为压垮清政府的倒数第二根稻草。此时的清国,已经奄奄一息,垂死挣扎,朝中官员也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清朝的神话一去不复返了。

上下离心离德,武昌一枪,大厦轰然倒下

有资料记载,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民众夹道欢迎,甚至端茶倒水献殷切,这时候民众对入联军的入侵不是团结抗击,而是成了看客,在民众看来国是你大清的,大清是皇帝家的,他们厌恶了大清,也痛恨皇帝。民间如此,官场也如此。那些变法图强,爱国的仁人志士,被清朝的实力派当作玩偶,他们不觉得变法是为国家好,而是害怕变法损害自己的利益。这些玩家之间,袁世凯对大清的现状看得最清楚。这个当初见了慈禧太后都不敢抬头的北洋军人,靠投机起家,到了大清末期已是拥兵自重,袁世凯托起了大清国新旧两种势力的平衡。

清朝已摇摇欲坠,在这种微弱的平衡中,各地与朝廷离心离德,就连孙中山都觉得起义有些仓促时,一帮鲁莽的年轻军人一声枪响,拉开辛亥起义序幕,一时间树倒猢狲散,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在袁世凯恩威兼使下,清廷退出了历史舞台。

武昌起义不仅没有总指挥(当时孙中山在国外,革命军的最高军事领导人黄兴也在香港),起义后主持临时大局的人都是凑来的。就是这样一场仓促之间发生的起义,让清廷从上到下顷刻倒下,不能不说是民心使然。

纵观大清一朝历史,如戏曲一般,一个外族强大后,入住中原,从茹毛饮血到温柔乡,渐渐腐化,在国家需要军队这个钢铁长城时,他们宁愿克扣军饷,拿钱享受;皇帝如此,百官更如此。皇帝喜欢粉丝太平,好大喜功,百官便变着法讨皇帝欢心,花巨资建圆明园,办万寿宴,甚至一些基层官员家有红白喜事,都举宴会客连绵多日不绝。

表面的太平没人相信危险就在身边,朝廷对胡林翼、林则徐等人的警告根本听不进去。人心散了,只剩一具空壳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在辛亥年到来了,这就是清朝的悲剧。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
李玟还是自杀,但她的真正死因是“精神枷锁”
农民为什么不富裕?因为他们是“弱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