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清康熙年间,初建明珠府第。 清乾隆年间,明珠府第易为和珅别院。 清嘉庆年间,和珅别院改为成王府。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王府改为醇亲王府。 1961年,由总理周恩来亲自筹划,藉醇亲王府花园,葺旧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两层主楼,做为宋庆龄在北京的寓所。 1963年4月,宋庆龄乔迁于此。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同年10月,宋庆龄故居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 1982年5月29日,宋庆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2018年10月8日,宋庆龄故居闭馆实施文物古建专项修缮工程,开馆日期暂不确定。 ![]() 建筑特色
宋庆龄故居原为清代四大王府花园之一,庭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内侧有由后海引入的活水,绕园一周。其中南湖为较大的一处水面。原王府花园内濠梁乐趣、畅襟斋等一组清代建筑,现已恢复宋庆龄生前原状(大客厅、大餐厅)。古建筑群以西的一中西合璧两层楼的主体建筑是宋庆龄的寓所(后建),兼办公、会客,称主楼,内有原状陈列。建筑群与南湖之间为草坪,草坪上设有旗杆,悬挂2号国旗。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建筑称南楼。南山东侧有箑亭;西侧有听雨屋。园内有重点保护古树23株,其中西府海棠名列北京“最美十大树王”。有长廊迂回曲折,纵贯南北,连接南楼与北建筑群,长廊中有恩波亭(纳兰性德时期渌水亭原址)。庭院明清两代古建为砖木结构,楼台亭阁,王府风格,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代建筑为钢混结构,是在原有主体建筑迤西接建的灰色仿古二层小楼,为宋庆龄生前工作和生活之处,建筑面积2100余平方米。新文物库依西侧大墙而建,宋庆龄生平展在新建文物库一层,2009年竣工。 宋庆龄故居分为原状陈列展、宋庆龄生平展以及庭院三部分进行开放展览。
宋庆龄生平展展示了宋庆龄的一生,包括300多件历史文物。展览共分为12个板块,分别为孙中山先生、求学立志、风雨同舟、继承遗志、团结抗战、迎接曙光、杰出领袖、心系人民、和平使者、缔造未来、国之瑰宝、事业延续。
![]() 主要展览馆藏文物宋庆龄故居的西府海棠是清醇亲王府花园中的古树,据北京市园林局专家考证,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西府海棠胸围250厘米,树高6米,冠幅9米,树龄约200年,生长于宋庆龄故居院内东侧。海棠被誉为“国艳”,西府海棠为海棠中的上品。西府海棠每逢四月上旬到中旬开花,起初花蕾是粉红色的,随着花蕾的绽放,花色逐渐变浅,最后花朵成纯白色。到了秋天,海棠树结满了金黄色的果实,吃起来有些酸涩,主要用于观赏。宋庆龄生前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经常邀请友人来院内赏花。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宋庆龄用它制作海棠酱,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 获得荣誉2010年6月10日,宋庆龄故居成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实践基地。 2011年6月15日,宋庆龄故居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批“红色旅游景区”。 2012年1月5日,宋庆龄故居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2012年11月12日,宋庆龄故居获得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北京第一届讲解员大赛“组织奖”。 2018年12月5日,宋庆龄故居的西府海棠被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评为北京“最美十大树王”,成为北京海棠树王代表。 2018年12月27日,宋庆龄故居被评为2018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优质资源单位。 2019年9月,宋庆龄故居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 ![]() 保护措施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旅游信息参观信息门票价格 老年人(60至65岁)、本科学生10元/人; 中小学生5元/人; 讲解服务 收费讲解 中文100元/场,英文120元/场; 每团30人以内,讲解60分钟左右; 需提前3天电话预约。 免费讲解 周一至周五:定点讲解(10点、14点); 周六日: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检票处、咨询台扫描二维码自助游览。 交通路线 公交路线 地铁路线
|
|
来自: 新用户9958497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