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壁上的风说来就来,风吹沙起,天地变得浑黄。然而车子一开进阿拉善左旗巴彦乌拉嘎查的地界,视线就变得清朗起来。
成千上万亩的梭梭林延展到天边、延伸到巴彦乌拉山脚,减弱了风速,挡住了风沙。这个距腾格里沙漠只有20多公里的嘎查,从草场退化到梭梭成林,从沙吹人跑到人们返乡创业,见证了腾格里沙漠治理的成效。
巴彦乌拉嘎查是纯牧业嘎查,曾经饱受风沙危害,草场荒漠化严重,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嘎查空了,嘎查书记潘多云急了。2010年,为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阿拉善盟在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基础上,实施“先造后补”机制。借着政策的东风,潘多云外出学习种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并尝试在本嘎查种植。
“一场风沙过后,汽车车身成了白铁皮、灌木被沙子打得光秃秃的景象不能再重现了。”潘多云带着大家埋头苦干。那时候没有机器,好不容易挖好的坑,一夜风沙又给填平了,辛苦种下的苗子,不是刮跑就是被埋。没有水,牧民就用毛驴驮水。梭梭就这样一棵一棵种起来,到2021年,嘎查能种的地方都种满了梭梭,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20多万亩。
“边种梭梭,边摸索嫁接肉苁蓉。2017年,肉苁蓉嫁接成功。那时候肉苁蓉价格高,按根算钱,种子按克算钱,极大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城打工的人坐不住了,纷纷返乡种梭梭。如今,嘎查有48户牧民返乡常住,季节性住户也有二三十户。”潘多云说。
政策拉动,市场带动,生态建设和生活富裕实现了良性循环。而阿拉善全盟的生态建设并不是都这样一帆风顺。“阿拉善戈壁荒漠上随处可见的人工梭梭、花棒等,也是经过几十年才摸索出来的。”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

航拍下的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绿色顽强生长,防沙治沙成效显著。黄燕飞 摄
腾格里沙漠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境内,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和宁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阿拉善治沙人开始向沙漠进军。20多个林场和治沙站先后在沙漠腹地和沙漠边缘建立起来,在沙漠边缘、工矿企业、城乡居民点及其他有水源、适宜植树的地方大面积开展以沙枣、榆树、杨树为主的人工造林,为当时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受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90年代末,无法自我更新的乔木林开始大面积死亡,阿拉善不得不开始重新种植。
“乔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产物。老一辈林业人意识到生态恢复和建设必须适地、适树,开始探索培育以梭梭为代表的乡土沙生植物,由'乔木型’经营向'灌木型’经营转型。”海莲说。

路子对了,步子大了。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阿拉善盟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从2000年至今,被腾格里沙漠占据的阿拉善左旗种植乡土灌木树种达到353万亩。同时,因地制宜在轻度沙漠化地区采取休牧、围封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在中度沙漠化地区,采取补种草种、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在重度沙漠化地区,采取工程固沙,快速固定流沙,补植乡土灌木、围封禁牧。
生态建设加围封保护,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