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画家杨林查济写生之:淡日春烟紫萝萦与古意查济

 蓝鹰书院 2023-07-18 发布于北京

图文/杨林

①淡日春烟紫萝萦

“春山处处客思家,淡日村烟酒旆斜。胡蝶不知人事别,绕墙间弄紫藤花”。这是宋朝 戴表元《胡蝶》诗,描写了身在外地的游子,忽然看到和家乡类似的紫藤花开的景色时,自然流露出的思乡之情。他看见蝴蝶飞到紫藤花上,似乎见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一个场景,有一点欢喜,更有了一点思念。

我喜欢紫藤花,最喜欢随意生长在村居中的紫藤,有时杂乱的攀爬在杂树上,有时就是闲闲的长在篱笆外、荒野里,到了季节就开花,自然而随和,融入了家乡景色。春天时节,很容易在乡间各处看到大面积盛开的紫藤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紫的让人迷醉而向往。         

紫藤花在过去农村的荒年是可以作为食品救荒的,像槐花、榆树花一样,很多年长的人都吃过紫藤花,那是故乡是童年的味道,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现在是时令美食佳品。

实际紫藤最美不是黄昏时看,而是白天,太阳照耀在紫藤花上,丽日艳阳下那种清淡而艳丽的美。在我这次查济写生后窗的小溪边,便有这么一处不起眼的紫藤花,每天吃饭和回房间休息的路上都能看到她,看多了,似乎也就淡漠了。

因为我是一直以山水写生为主,花鸟并不是作为一个主题表现在画面中,忽然有一天我,看到在紫藤花衬托下的古民居,别有一种韵致,艳丽怒放的藤萝花与古朴斑驳的古民居,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何不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大胆的去尝试着画一幅花鸟与山水,交相辉映的实景创作呢?

这样的对景创作,似乎很少见到,也就没有可供参考的,还要有一定的花鸟花基本功方可实现,具体写生时,到底是以花为主去表现呢,还是以民居为主,或者是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呢?

说干就干,下午我便实际操作起来,紫藤花在近处,作为主景在笔墨表现上自然不能过于草率和简单,当我展纸在画板上挥毫泼彩于尺素之间时,发现过于细致的表现紫藤花,会使画面显得拘谨而小气,更不能像画花鸟一样去画紫藤,便果断的放弃了,第二幅似乎胸有成竹,紫藤花直接用较为浓重的粉紫色,在抓住紫藤形态色彩的基础上快意的点染,形象、色彩和意趣到了便可,很快就将前面大片的紫藤完成了。

后面的古民居表现似乎已在掌控之中,为了不和前面的,紫藤花争艳,在墨色的使用上较为淡雅而含蓄,对周围的环境也做了大量的概括性处理,用时约六个小时,现场完成效果尚可,回来后觉得紫藤部分的形态与色彩,不够完美和琐碎,又做了一些泼彩的混合点染,使其画面更为整体而灵动一点,并题签赋诗完成作品,效果如何?还请方家指正。

遥闻许溪上,春风紫藤开。繁艳石阶绿,岁久终蔓延。溪水晨霞映,清香故有时,淡日春烟里,佳景唤我至。(题查济许溪紫藤花开有感)         

实景山水画的对景创作,对我来说今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对于实景山水画的研究,从唐代开始到明清之际,渐次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到了明代,更是发展成为观览图绘与个人行旅经验相结合的名胜纪游图。

实景山水画虽然是现实景象的描绘,但在中国艺术家的再创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艺术家,对自然物象的再认识和再理解,以及运用自己所掌握理解的不同技法表现的结果,前辈的很多艺术家,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和努力。

姑熟画派的创始人,乡贤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画”给我们今天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和参考,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实景山水画重要佐证。对景创作、实景山水画发展之路还很远很长,但又是非常有趣而又引人入胜的,我将一直沿着这条路快乐的走下去。

②我是这样完成《古意查济》对景创作的

大幅对景创作作品,在创作时首先要选景,当确定好景物,动笔之前每次作画时,我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来衡量我这幅对景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在面对现实景物时,是要用心、用情和用意去思考,表现在画面上与创作过程中,则是边看边画边想,不断反思,感觉画面已到了恰如其分的时候,我便会收住笔,反复观察思考,是否达到自己设定的结果和目标,可以收笔时,就立即收笔。

有时可能回来后,把作品挂在墙上,再仔细斟酌,当觉得有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深入强化时,再继续深入强化,如此反复,才有可能完成一幅自己认为稍微满意的作品,这幅《古意查济》便是这样完成的。

四月的江南,满目葱绿,初到查济却在这葱绿中,带给我丝丝怀旧的情思,查济虽然来过数次,但是却时来时新。在查济随处可见斑驳的老墙,青石板的古桥,在阳光的映衬下,有着一种别样的古典之美,而这样的场景,在我写生基地客栈的小溪边便有,当我放下行李的那一刻,便被这场景所吸引,查济的第一张对景创作,便确定在这里完成。       

中国画山水画对景创作,就是画家用笔墨直接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用自己的画笔,注入自己对自然的认识以及情感,在宣纸上通过墨色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轻重缓急,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笔墨韵味。

眼前的场景虽然比较杂乱,但一座破损的徽州古院门,却带给我一种残缺之美,与周边不完整的古民居形成了和谐而又统一的画面,很快,我便在心中将这幅画构思完成,我用一条弯曲的s线将一条小路,由近向远的延伸到古院门边,院门边一根较粗的下水管横跨小溪,我把它转换成一块条石板桥,便使的小院多了一个出口,也使画面生动许多。

近处的杂草很是凌乱,但却十分的丰富,需要表现出来,又不能过于琐碎,因此,在经过细致的刻画后,又用大面积的墨色进行了渲染,使其统一,左边的一丛小杂树并不是很大,我特意在创作时将其夸大,遮挡住后面的一部分现代建筑,并把与画面不协调的一些建筑舍弃掉,这就是画家在对景创作时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被现实场景中的物象所束缚。

中间的古建筑部分,在经过取舍、夸张、挪移后,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笔墨表现,整个画面以墨色和赭色为主,突出古意的画面效果,大幅的对景创作,因为现场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回来上墙后,觉得整体感和主体不够突出,便又将近处的杂草和树木进行了大面积的墨色统染,形成完整的块面效果。

小道也由深入浅的向画面中部延伸,并且将天空用大面积的淡赭色渲染,再次对近处的杂草与树木进行一步点染,方使画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而统一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将作品挂在画室墙上后,反复观察,逐渐完成的。

每一幅对景创作,因为场景的不同,艺术家在面对实景时有时会兴奋,转换到笔墨上,往往会产生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这些效果不是在画室中,反复揣摩古人作品所能体验到的。

而经常对景创作,不但能够较好地提高自己对笔墨的认识与表现力,同时也能更好的,跟传统优秀的笔墨传承相互衔接与沟通,更能积累生动真实的创作素材,而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写生作品,就是最好的创作作品,更不要说大幅的对景创作,这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现场创作作品了。

同时,自己的个人笔墨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总结,最终自然而然的形成,这种笔墨语言的形成,不是刻意的营造和在书斋中所能追寻出来的,它更多的是映射出创作者,对天地自然的折服与敬畏后的感悟,是创作者与自然关系的升华,历史上这样的画家和作品很多,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等等。

过去这些大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创作条件,而今天我们有了这样创作的条件,就更应该珍惜和把握住,如此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

让我们留住作品中的烟火气,以及鲜活生动的自然美,当然山水对我们的意义还远不在此。只有当我们在山水中神游时,才能够深深感受到自然的永恒,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         

后记:四月份的查济写生结束后,一直忙于全国各地的写生与学习活动,临近暑期,得闲,将查济的几张大幅对景创作整理出来及感想数篇,与同道们分享、交流与学习。

              2023.7于芜湖  杨林

杨林其它作品: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