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 | 小心“鼓励”变“压力”

 新用户75266912 2023-07-18 发布于重庆

课堂上,老师邀请小女孩儿读句子,女孩儿不敢。老师先是微笑着鼓励她“胆子大点儿”,然后两次让同学用掌声鼓励。可无论老师采用什么方式,女孩儿都一直摇头。没办法,老师只好放弃坚持:“希望你不要胆小。”

老师一番好意,想要鼓励学生当众读句子,可是鼓励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此时的“鼓励”,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已经变成了“压力”。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特别爱表现的,出错也不怕。有面子观点强的,怕自己读得不好。有性格内向做事严谨的,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敢尝试和挑战。对于特别谨慎特别在意自己表现的孩子来说,老师的当众鼓励,就很容易变成压力,越是鼓励,孩子处于自我保护,越是不敢起来朗读。

另外,鼓励孩子的时候,切忌一不留神给孩子贴上了“胆小”的标签,每贴一次“胆小”的标签,就是在负面强化。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同成年人对他的评判,觉得自己就是胆小,从而越来越不敢当众朗读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面对这样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怎么做呢?

一般这样的孩子本身不自信,当邀请其发言时,如果他不敢,老师不要揭穿他的胆小和不自信,而是选择尊重,告诉他:“你现在不想读,是吗?下次你想读的时候,老师再请你,好吗?”这样,就把孩子的“不敢读”,引向“不愿读”,老师也表达了尊重孩子“不愿读”的想法。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有了安全感,在课堂上渐渐就会放下戒备和防御。

只做到这一步,对于帮助孩子培养自信来说,还远远不够。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上,要逐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可以在给孩子任务时,由易到难。比如,如果孩子不敢读一个自然段,就让他读一句话。如果孩子一句话都不敢读,就让他读一个词语。当孩子读了后,如果声音小,就夸他字音准确。如果读错了,纠正一下读音,重点表扬他很勇敢。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一点一点激发他的自信。这样,逐渐地由不敢读,到敢于读;由读书声音小,到声音响亮;由读得不好,到读得好,孩子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自信就慢慢地滋生了。

没有孩子生来就不自信,自信心是在成年人对他一次次有意识无意识的打击下逐渐缺失的。要让孩子重新鼓起勇气滋生力量,家长和老师就要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给予孩子信任、理解、支持,不可操之过急。

当孩子还没有恢复自信,当孩子在当下极其不敢或不愿,比如不想当班干部、不想参加比赛、不想当众表演,家长和老师要努力做到理解和尊重,切忌用不当的“鼓励”,加重孩子的不自信,让“鼓励”一不小心,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和“破坏力”。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