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万物生。夏天是瓜的专属季节。 瓜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丝瓜起源于亚洲、南瓜起源于美洲、甜瓜起源于非洲……但它们注定会远播各地。西瓜借丝绸之路在东方落地生根,而冬瓜也由郑和的航船走向西方。 ![]() 瓜的大种植与大迁徙,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促进了人类繁衍。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唐朝时期达到8000万,北宋时期过了1亿,清乾隆时期突破3亿。没有食物,哪有人的旺盛生育力?这其中,瓜,功不可没。 也正因为如此,瓜,于中国人而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久远且丰富的寓意。 华夏各族从未缺席世界文明的共建共荣,那么“瓜”字,是何时出现在汉语典籍里的? 瓜,最早见于金文。它是“苽”和“蓏”的本字,本义是挂在藤上的葫芦状果实,后引申为形状如瓜的饰物、仪仗、兵器之类的器物,又引申为瓜熟、瓜分等含义。 汉字“瓜”是个象形字,篆体就像一棵藤蔓上结出一枚圆滚滚的瓜。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有对“瓜”的释义。 其实,中国人对“瓜”的了解、理解和注解,历史非常久远。 “瓜田李下”。《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 “瓜代”。春秋时期,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葵丘这个地方,那时正当瓜熟的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后来,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瓜代”。 “瓜瓞绵绵”。《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思是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祝颂子孙昌盛。有一则民国时期的结婚誓词,这么写的:“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尔昌尔炽,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谨以白头之约,好将红叶之盟,书向鸿笺,载明鸳谱。此证。” ![]() 还有很多成语,比如:顺藤摸瓜、抱蔓摘瓜、瓜熟蒂落、滚瓜烂熟…… 不过,也许瓜对中国人太重要又太常见了,瓜既被褒义,也被丑化(也可能是昵称),比如傻瓜、呆瓜、麻瓜、笨瓜……也不知道瓜到底惹谁了? 都是瓜,有的是土生的,有的是外来的;有的是树上长,有的是藤蔓生。瓜与瓜是如此的相似,却又如此不同。瓜的命名,蕴含了每一种瓜的生长、迁徙,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 1 为啥有「西瓜」,没「东瓜」? 古代想随便吃西瓜?最好穿越到南宋以后! ![]() ![]() 中国不是西瓜的原产地,却是种瓜、吃瓜大国。我们种出了全世界70%的西瓜,还吃光了它们。每年被我们吃掉的西瓜有160多亿个,连起来可绕地球100多圈。 ![]() ![]() 2 南瓜北瓜,傻傻分不清? 中国人叫它“倭瓜”,日本人叫它“唐茄子”! 南瓜原产于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明朝时被荷兰人带入菲律宾,之后由南向北传入中国,因此得名“南瓜”。番瓜、房瓜、饭瓜、米瓜、倭瓜、金瓜……这些都指南瓜。 ![]() 一开始,中国人以为南瓜来自日本,就称它南瓜为“倭瓜”。而日本人以为南瓜是从中国传来的,因为一头大一头小很像茄子,就称它为“唐茄子”…… 南瓜有药用价值,在历史上还被用来戒鸦片烟瘾。道光年间《英德县志》记载:“其白者加糖煮熟,可断鸦片烟瘾。”光绪年间《曲阳县志》也记载:“食南瓜与花藤能解罂粟毒。” ![]() 那么,“北瓜”到底是什么瓜? 有人说平时吃的西葫芦就是北瓜,有人说北瓜是一种香瓜,还有人说不存在什么北瓜……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颇为可信:北瓜就是笋瓜,也叫印度南瓜。 科学家按照植物本身的特性把常见的瓜分成三个种: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其中中国南瓜就是我们常说的南瓜,美洲南瓜就是西葫芦,而印度南瓜则有个别名叫做北瓜。 ![]() 印度南瓜来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麓,稍晚于南瓜抵达中国,由朝鲜和中国西南两条路传入。靠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很快占据北方市场,于是有了“北瓜”的俗名,与南瓜兄弟南北呼应。 3 矛盾综合体:黄瓜与南瓜 黄瓜为什么是绿的?其实它也叫青瓜。 黄瓜原产于印度北部。如今我国常见的黄瓜,分有刺和无刺两类。北方那种浑身长刺的,叫长黄瓜,颜色深绿,自西域传来,古人叫它“胡瓜”。南方的带刺,相对短圆肥胖,皮色稍浅还带花纹,叫南黄瓜,由东南亚由南向北传入我国。另有一类光滑无刺的黄瓜,叫油青瓜,在欧洲多被腌制成酸黄瓜,汉堡中常有酸爽开胃的酸黄瓜片。 ![]() 一身青绿,怎么就叫黄瓜?我们如今吃的“青瓜”,其实是黄瓜的幼嫩形态。等黄瓜完全成熟后,就会由绿转黄,就变成名副其实的“黄瓜”。黄瓜刚传入我国时,古人吃的是成熟版的黄瓜,后来发现绿色的嫩黄瓜更好吃,才改成在变黄前采食。 癞葡萄、锦荔枝、红姑娘、君子菜,同一个? 郑和下西洋,无意中发现了一种瓜,当地人不仅食用它那看着丑丑的果实,还食用叶和花。于是,一些茁壮的苦瓜种子随着归航宝船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在南方开始生根发芽。 ![]() 因其果实外壳有瘤状突起长得丑陋,人称为“癞葡萄”;我们也形容一个人长得一张“苦瓜脸”。其实,苦瓜挺冤的,它曾有一个动人的名字。 “实大如鸽子、有皱纹,似荔枝”,故称之为“锦荔枝”;当其成熟时,其瓜往往会崩裂,露出全红色的瓜瓤,又有“红缕鞋”、“红姑娘”的美称。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清中期玉器宝贝 “白玉锦荔枝”,是备受皇帝垂青的物件。 ![]() 更难得的是,苦瓜因具有“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秉性,被誉为“君子菜”。因其原产于印度等东南亚诸国,可能与佛家多少有些瓜葛,所以又有菩荙、恒菜、菩提瓜之名。其实人生就像苦瓜,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4 我是来报恩的:木瓜与丝瓜 《诗经》为证:投以木瓜,报以琼琚。 春秋时代,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卫国的适龄男女青年就聚集在树林之中,唱起悠扬的歌谣:“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歌唱得尽兴时,女子满怀羞涩和期许,将成熟的水果扔向爱慕的男士,倘若恰好两情相悦,接到水果的男子便将玉质佩饰回赠给女子,于是两人便订下爱情盟约。 ![]() 不过,古人所说的木瓜,大小与甜瓜相似,味道酸涩,质地还坚硬,虽然叫瓜,但难与正牌瓜的美味相提并论,往往被腌渍来吃。 如今的“木瓜”是彻头彻尾的外来货——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番木瓜”,和古时的木瓜没什么关系。由于番木瓜香甜可口,久而久之,终于鸠占鹊巢,成功窃取了“木瓜”这个名字。 ![]() 老北京话“吃瓜络”,和丝瓜有什么关系? 丝瓜原产印度尼西亚,大约于唐代传入我国,至明代广泛种植于南北各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 丝瓜喜温暖气候,尤其是暑热天。若在庭院里搭架栽培,待到盛夏时节,丝瓜藤蔓爬满棚架,就能遮出一片阴凉地儿。 ![]() 丝瓜又叫“天罗”、“布瓜”、“天吊瓜”、“天丝瓜”等,因其老熟放干后可用来擦洗炊具,所以又有“洗锅罗瓜”之称。南宋陆游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 老北京话有个“吃瓜络”,意思是“倒了霉了”、“吃瘪了”。这个“瓜络”,应该就是丝瓜络,也就是“天罗筋”。大家想想,生吞一个丝瓜络,那得多噎得慌。 5 中国汉字的智慧:瓠与菰 ![]() ![]() ![]() ![]() 林语堂 对「孤独」的理解… ![]() 什么叫「孤独」? 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儿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 ![]() 6 我从新疆来:哈密瓜与香瓜 ![]() ![]() 7 地瓜:冒死夺来洋人一根藤 它改写了中国的人口发展曲线! 在福建、台湾一带,地瓜就是番薯。它有很多别名:红薯、山芋、甘薯、地瓜、红苕、白薯,而最早的“中国乳名”——地瓜和番薯是在福建得到的。在这个番薯的“中国故乡”,闽南话被称作“地瓜腔”,地方戏曲叫“地瓜戏”。 明万历年间,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的福建商人陈振龙历经千辛万苦,把当地的红薯藤打结混在海船的绳子中,躲过西班牙人的检查,经过七昼夜航行到达福建并开始种植。这一年刚好闽中大旱,五谷歉收,红薯非但没有水土不服,而且产量远高于谷物。 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又称“地瓜”。后来,地瓜迅速落地生根,并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征服大江南北,强势改写中国的人口发展曲线。 20世纪80年代后,地瓜逐步从主食中退出,转而成为饲料产业的支柱。丰饶的日子里,它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则公告,列出13种对健康有益的最佳蔬菜,地瓜赫然位列榜首。或许,这种平凡而神秘的植物,正在酝酿着一个更为神奇的未来。 ▌ 一个知识点:胡、番、洋 ▌ 通过现在的农作物的叫法,可辨别它大体是什么年代传入中国的。叫胡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主要从西域来,比如胡椒、胡麻、胡豆、胡桃(有个例外:胡萝卜是宋元时期);叫番的,大多是明朝传入,比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番木瓜;叫洋的,基本是清朝,比如洋白菜、洋葱、洋姜。 不过,闽南人喜欢通通叫番,玉米叫番麦,火柴叫番仔火,客居外国的中国人或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叫番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