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ET/CT答疑:做延迟显像检查是因为病情严重吗?

 医学影像高博士 2023-07-18 发布于广东

随着PET/CT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少检查者对被告知需要等待再做“延迟显像”的情况充满了疑问:需要再做一次PET/CT检查是因为我病情特别严重吗?还是我刚刚检查时躺的姿势不够标准图像不好看?

别慌,笔者为大家解释一下何为PET/CT的延迟显像。

在做PET/CT时通常会注入示踪剂,一般40-60分钟后示踪剂会汇聚到肿瘤部位。但由于一些患者可能患有一些疾病,如炎症、结节等,示踪剂会大量聚集到这些的部位,便会出现假阳性,可能会使准确度下降,除此之外,有些肿瘤此时在注射示踪剂后一定时间内并不会达到高峰,但过一段时间后,肿瘤细胞的摄取会增加,示踪剂的聚集也会更为明显,所以可能需要做第二次,也就是“延迟显像”。

延迟显像的作用体现在随着时间延长本底组织摄取减低、增加病灶检出率(敏感性),适用于以下6种情况:

● 检查时患者身体移动,或受呼吸运动和胃肠蠕动影响,某些部位观察不清,比如胃肠蠕动掩盖肝、胆的病灶,呼吸运动影响到肺下部及肝、胆等上腹部病灶,导致局部图像模糊。

● 减少胃肠生理性摄取的影响。PET/CT检查时胃要充盈起来,病灶才看得清楚。由于禁食,胃腔里面没有东西而紧贴在一起(像打气前的气球),使用示踪剂后进机房检查前宜快速大量饮水使胃充盈,便于全面观察胃壁情况。

● 实性脏器的良恶性鉴别。病灶可能会因药物进入缓慢而呈现第一次摄取未见增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延迟扫描后,病灶FDG摄取仍未见增高,那么该病灶为良性可能大或是一个低度的恶性肿瘤;如果在延迟扫描后,病灶FDG摄取较前增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反差大),那么该病灶的恶性肿瘤可能性会增高。

● 有时病灶太小,或通用参数扫描显示不清,需要改变扫描参数做延迟显像。

● 膀胱里的病变被尿液所掩盖。PET/CT检查使用的显像剂18F-FDG,大部分是从泌尿系统排泄的,一般扫描的时候都会呈现肾脏、输尿管、膀胱FDG浓聚的情况,在怀疑有泌尿系统肿瘤的时候,就通过延迟显像查看泌尿系统FDG的变化。

● 有时是需要扫描的部位没扫到,需要做第二次显像的,比如恶性黑色素瘤,长在手背,显像第一次,双手抱头,在视野外,就需重新调整体位后拍摄。

延迟显像是对早期显像的补充,用于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较常应用延迟显像的脏器有肝胆胰脾、泌尿系统和肠道等,随着时间的延长本底组织摄取降低,从而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